一种BRT生物反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85459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8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是一种BRT生物反应装置;所述生物反应装置包括厌氧区、兼氧区和好氧区,所述兼氧区和好氧区之间用挡板隔开,所述兼氧区和好氧区之间贯穿有管式曝气器,所述生物反应装置的一端安装有进气管和进水管,另一端安装有放空管、出水口和剩余污泥排放口,所述剩余污泥排放口与污泥排放管路和剩余污泥泵连接;所述厌氧区、兼氧区和好氧区均安装有搅拌器;所述生物反应装置中还安装有污泥回流系统。1、工艺流程简单,采用圆形钢制结构,土建投资低,维护管理简单。2、设计时采用模块化布置方法、扩建方便;3、增加污泥回流系统,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内回流比降低,从而降低工程投资,降低了日常运行电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是一种BRT生物反应装置
技术介绍
SBR工艺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典型的SBR工艺是一个间歇运行的污水处理工艺,分为5个运行阶段:进水阶段(Fill)、反应阶段(React)、沉淀阶段(Settle)、排水阶段(Decant)和闲置阶段(Idle),污水进入反应池后要依次经过这5个阶段,间歇进水、间歇出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水质要求的提高,又先后研发出了一系列的SBR变种工艺(或称衍生工艺),如ICEAS、DAT-1AT, CASS, CAST、UNITANK和MSBR等工艺。现有混凝土池体在扩大处理能力时,需要重新设计,拆除现有混凝土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大、运营管理复杂等缺点。而且,现有的污水处理吃还存在系统工作周期长,处理效率差的技术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成本低、控制系统简单、运行安全可靠的BRT生物反应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BRT生物反应装置,所述生物反应装置包括厌氧区、兼氧区和好氧区,所述兼氧区和好氧区之间用挡板隔开,所述兼氧区和好氧区之间贯穿有管式曝气器,所述生物反应装置的一端安装有进气管和进水管,另一端安装有放空管、出水口和剩余污泥排放口,所述剩余污泥排放口与污泥排放管路和剩余污泥泵连接;所述厌氧区、兼氧区和好氧区均安装有搅拌器;所述生物反应装置中还安装有污泥回流系统。进一步的,所述污泥回流系统包括污泥回流管道和回流泵,所述回流管道安装在厌氧区和好氧区之间。进一步的,所述搅拌器为潜水搅拌器。进一步的,所述管式曝气器为管式微孔曝气器。进一步的,所述厌氧区与好氧区之间通过挡板隔开,所述挡板上开有若干通孔。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上安装有电动阀门。进一步的,所述厌氧区、兼氧区和好氧区为独立的圆形钢制结构。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工艺流程简单,采用圆形钢制结构,土建投资低,维护管理简单。2、设计时采用模块化布置方法、扩建方便;3、增加污泥回流系统,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内回流比降低,从而降低工程投资,降低了日常运行电费;4、曝气是周期性的,池内溶解氧的浓度也是变化的,沉淀阶段和排水阶段溶解氧降低,重新开始曝气时,氧浓度梯度大,传递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5、污泥沉淀性能良好:剩余污泥量要比传统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少得多。6、控制系统简单,运行安全可靠;装置整个自控系统采用PLC与集中控制相结合,同时单体设备采用手动、自动两种操作方式,可根据进出水水质变化情况,调整工作程序,以保证出水效果。7、适用于有脱氮除磷要求、污水可生化性较高,污水厂(站)用地紧张的地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污泥回流管路和污泥排放管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为厌氧区,2为兼氧区,3为好氧区,4为搅拌器,5为进气管,6为进水管,7为放空管,8为出水口,9为管式曝气器,10为回流泵,11为剩余污泥泵,12为剩余污泥排放口,13为电动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BRT生物反应装置,所述生物反应装置包括厌氧区1、兼氧区2和好氧区3,所述兼氧区2和好氧区3之间用挡板隔开,所述兼氧区2和好氧区3之间贯穿有管式曝气器9,所述生物反应装置的一端安装有进气管5和进水管6,另一端安装有放空管7、出水口 8和剩余污泥排放口 12,所述剩余污泥排放口 12与污泥排放管路和剩余污泥泵11连接;所述厌氧区1、兼氧区2和好氧区3均安装有搅拌器4 ;所述生物反应装置中还安装有污泥回流系统。工作原理:每个BRT生物反应装置由三个区域组成,即厌氧区1、兼氧区2和好氧区3,厌氧区I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上部出水,兼氧区2和好氧区3用挡板隔开,但二者水流连通。三个区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大概为5%,10%,85%。在运行过程中,污水间歇进入厌氧区I进行生物选择、磷释放及活性污泥在此混合,兼氧区2为反硝化及向好氧区3配水,好氧区3是主反应区,其处理周期包括充水一曝气、沉淀、上清液滗除和充水一闲置四个阶段。活性污泥通过回流泵10和污泥回流管路由好氧区3回流到厌氧区I。开始时刻反应器内水位最低,污水依次进入反应器厌氧区1、兼氧区2和好氧区3三区,兼氧区2和好氧区3两区边进水边进行曝气,同时将好氧区3的污泥回流至厌氧区1,污泥回流量和混合液约为日平均流量的20% -50%。当水位达到预定高度后停止进水,继续曝气一段时间后,停止曝气,进行沉淀,沉定完毕由滗水装置进行排水,剩余污泥由污泥泵排至贮泥池。整个循环周期一般为4h左右,其中一半时间用曝气。本工艺可根据进出水水质变化情况,调整工作程序,以保证出水效果。厌氧区I即生物选择区实际上是一个容积很小的污水与污泥的接触区,活性污泥由主反应区回流,在生物选择区内与进入的新鲜污水混合、接触,选择优势菌种,可有效抑制丝菌繁殖,提供系统的稳定性,而且充分利用了活性污泥的快速吸附作用而加速对溶解性基质的去除,并对难降解有机物起到良好的水解作用,同时可使污泥中的磷得到有效释放。兼氧区2,具有促进磷的进一步释放和反硝化的作用,同时污水通过底部小孔以很小的流速进入好氧区。主反应区即为好氧区3,是微生物分解污染物的主要场所,通过对溶解氧的控制,在主反应区内可实现同步的硝化反硝化。因此,通过本设备的处理,在去除常规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实现了污水高效除磷脱氮的目标。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污泥回流系统包括污泥回流管道和回流泵10,所述回流管道安装在厌氧区I和好氧区3之间。采用此结构,可以方便的将好氧区3的污泥回流至厌氧I区,提高了污泥的回收率,污泥回流量和混合液约为日平均流量的20% -50%。优选的,所述搅拌器4为潜水搅拌器。采用此结构,可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潜水搅拌器安装更佳方便,搅拌效果很好。优选的,所述管式曝气器9为管式微孔曝气器。采用此结构,曝气效果更佳,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优选的,所述厌氧区I与好氧区3之间通过挡板隔开,所述挡板上开有若干通孔。优选的,所述进水管6上安装有电动阀门13。采用此结构,能有效控制进水时间,保证沉淀阶段无水力干扰,进一步保证系统有良好的沉降作用。优选的,所述厌氧区1、兼氧区2和好氧区3为独立的圆形钢制结构。其他适用的结构如矩形等其他形状也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采用模块化布置方法、扩建方便。本技术的设计参数为:BOD 污泥负荷:0.04 一 0.5kgBOD/ (kgMLSS.d)MLSS:2500 — 6000mg/L需氧量:0.5 — 3.0kg02/kgB0D ;DO ( 0.2mg/L (厌氧) DO ^ 0.5mg/L (缺氧)DO = 2 — 5mg/L (好氧)污泥龄:25- 30d池内水深:4 —8米活性污泥界面以上最小水深:0.5m单池循环周期:4.0h污泥回流比:20 % — 50 %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BRT生物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反应装置包括厌氧区、兼氧区和好氧区,所述兼氧区和好氧区之间用挡板隔开,所述兼氧区和好氧区之间贯穿有管式曝气器,所述生物反应装置的一端安装有进气管和进水管,另一端安装有放空管、出水口和剩余污泥排放口,所述剩余污泥排放口与污泥排放管路和剩余污泥泵连接;所述厌氧区、兼氧区和好氧区均安装有搅拌器;所述生物反应装置中还安装有污泥回流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玲王捷峰王圆圆王宪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德环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