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晓雲专利>正文

塑身衣着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56214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1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塑身衣着改良结构,提供一具有束腿、塑形和穿着变化性等作用。该塑身衣着包括一前衣着和一连接前衣着的后衣着;前、后衣着分别区分为裤部及/或衣部。裤部的末端形成有束带结构和前、后开口,供人员脚板穿套和提供较佳的散热效果;以及,沿束带结构的边缘部分设置有加压带,所述加压带的编织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数)大于该前、后衣着其他无加压带区域(非加压区域)的编织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数),而使该加压带对人员脚部或脚掌穴道形成加压按摩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塑身衣着结构的设计;特别涉及一种塑身衣着在裤部末端形成束带结构和加压区域的新型塑身衣。
技术介绍
目前,应用织物根据人体不同部位进行多层次车缝,来加压调整身体线条、校正不良姿势,以塑造匀称体态或身型的塑身衣着,已属现有技艺。例如,中国台湾第98211470号「塑身衣结构改良」、第96217524号「调整型塑身衣」、第98211470号「塑身衣结构改良」、第96204551号「高机能绳扣式塑身裤装结构」、第103204955号「美胸连身塑身衣」专利案等,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现有技艺也已揭示一种调整塑身衣结构,例如第100215585号「独创十全十美曲线调整塑身衣」专利案,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塑身衣包括手臂袖部一体连接罩杯、罩杯连接到腰部、臀部、腿部,并且包覆脚踝、脚跟、脚背和脚掌的型态。一个有关现有塑身衣着在结构设计和穿着使用方面的课题是,这类塑身衣着包覆脚踝、脚掌的型态,虽然可降低人员运动或坐卧、起身后,塑身衣往腿部上端缩的情形,不过就像那些熟习该技术的人所知道的一样,塑身衣着包覆脚踝、脚跟、脚背和脚掌的型态,无法让用户依据实际情形撤除该包覆结构(只能容许人员脱掉整件塑身衣着),因此容易造成散热不佳、闷热、积汗和不舒适等情形;特别是在天候或气温较高的情形。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数据显示了在有关塑身衣着或其相关结合组件在使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情形。如果重行设计考虑该塑身衣着的结构,以及上述的应用情形,使其不同于现有的塑身衣,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型态,改善现有技术造成散热不佳、闷热、积汗和穿戴不舒适等情形;或进一步使该塑身衣着设置有加压带,而对人员脚部或脚掌穴道形成加压按摩等手段。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数据中均未被具体教示或揭露。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塑身衣,一种能够具有束腿、塑形和穿着变化性等作用一体的塑身衣。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塑身衣着改良结构,其包括:裤部,该裤部分有前衣着和后衣着,该后衣着与该前衣着相连;该裤部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该第一区位于该裤部上部且连接位于裤部下部的该第二区;该第二区的末端形成有一连接区;该连接区具有一束带结构,该束带结构将该连接区分设有一前开口和一后开口 ;以及该束带结构的前开口和后开口的边缘部分设有加压带,该加压带的编织密度大于该裤部前衣着、后衣着及该裤部其他无加压带区域的编织密度。所述的塑身衣着改良结构,该塑身衣着还包括有一衣部,该衣部与该裤部的第一区上部连接;该衣部也分有前衣着、后衣着以及连接该衣部前衣着、后衣着上端的一肩带;该衣部也设有加压带;该衣部加压带的编织密度大于该衣部的前衣着、后衣着及该衣部其他无加压带区域的编织密度。所述的塑身衣着改良结构,该裤部的前衣着和后衣着之间、该裤部后边位置的至少其中之一设有副加压带;该副加压带从该裤部第一区延伸到第二区,并且该副加压带连接该束带结构的加压带;以及该副加压带的编织密度大于该前衣着、后衣着其他无加压带区域的编织密度。所述的塑身衣着改良结构,该裤部的前衣着和后衣着之间、该裤部后边位置的至少其中之一设有副加压带;该副加压带从该裤部第一区延伸到第二区并且连接一位于该第二区的环形加压带;该副加压带的编织密度大于该前衣着、后衣着其他无加压带区域的编织密度。所述的塑身衣着改良结构,该裤部对应人体腰部、腹部、臀部处也设有加压带。所述的塑身衣着改良结构,该裤部对应人体腰部、腹部、臀部处也设有加压带。所述的塑身衣着改良结构,该裤部对应人体腰部、腹部、臀部处也设有加压带。所述的塑身衣着改良结构,该裤部对应人体腰部、腹部、臀部处也设有加压带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该塑身衣着包括一前衣着和一连接前衣着的后衣着;前、后衣着分别区分为裤部及/或衣部。裤部具有连接衣部的第一区和连接第一区的第二区;第二区的末端形成有束带结构和前、后开口,供人员脚板穿套和提供较佳的散热效果;以及,沿束带结构的边缘部分设置有加压带,所述加压带的编织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数)大于该前、后衣着其他无加压带区域(或非加压区域)的编织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数),而使该加压带对人员脚部或脚掌穴道形成加压按摩作用。根据本技术的塑身衣着改良结构,该裤部设有副加压带,副加压带从第一区延伸到第二区;所述副加压带的编织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数)大于该前、后衣着其他无加压带区域(或非加压区域)的编织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数),而使该副加压带对人员腿部(侧边)、脚部(侧边)穴道形成加压按摩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描绘了裤部一体连接衣部的情形;图2为图1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描绘了操作裤部的束带结构脱离人员脚掌的穿着情形;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描绘了裤部的结构情形;图4为图3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描绘了操作裤部的束带结构脱离人员脚掌的穿着情形。附图标记说明:10-前衣着;11、21-第一区;12、22_第二区;20_后衣着;30_肩带;40、60_加压带;50_束带结构;51_前开口 ;52_后开口 ;55_连接区;65_环形加压带;70-副加压带;100-塑身衣着;100A-裤部;100B-衣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塑身衣着改良结构包括一塑身衣着。该塑身衣着100选择一伸缩纤维布料或其类似材料制成;包括一前衣着10、一连接前衣着10的后衣着20、和一连接在该前衣着10、后衣着20上端的肩带30等部分。该前衣着10和后衣着20对应人体的胸部、腹部、背部和臀部等部分,分别设置有复数个加压带40 ;所述加压带40的编织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数)大于该前、后衣着10、20其他无加压带区域(或非加压区域)的编织密度(或厚度或丹尼数),而使该加压带40对人体形成一塑身作用力。在所采的实施例中,前、后衣着10、20分别区分为裤部100A及/或衣部100B ;或裤部100A及/或衣部100B具有前衣着10和后衣着20。裤部100A (包含前衣着10、后衣着20)具有一体连接衣部100B的第一区11、21和连接第一区11、21的第二区12、22。图中显示第二区12、22的末端形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塑身衣着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裤部,该裤部分有前衣着和后衣着,该后衣着与该前衣着相连;该裤部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该第一区位于该裤部上部且连接位于裤部下部的该第二区;该第二区的末端形成有一连接区;该连接区具有一束带结构,该束带结构将该连接区分设有一前开口和一后开口;以及该束带结构的前开口和后开口的边缘部分设有加压带,该加压带的编织密度大于该裤部前衣着、后衣着及该裤部其他无加压带区域的编织密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雲
申请(专利权)人:张晓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