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49969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10:42
一种接地端子,包括:第一接地端子,其包括第一螺栓插入部和第三螺栓插入部;以及第二接地端子,其包括第二螺栓插入部和第四螺栓插入部。在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互相叠置的状态下,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利用在第一和第二紧固部处的第一和第二螺栓紧固并固定到固定目标。在第二紧固部中,第三螺栓插入部和第四螺栓插入部互相叠置。第三螺栓插入部具有椭圆形或长圆形。第四螺栓插入部开口并且形成为比第三螺栓插入部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接地端子,并且特别涉及一种包括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的接地端子,并且其中,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并且利用螺栓紧固并固定到连接/固定目标。
技术介绍
在图1中,通常地电线101通过使用端子接头102而电气连接到连接/固定目标。端子接头102通过压力加工具有电导通性的金属板而形成。端子接头102包括端子本体103和电线连接部104。插入孔(未示出)形成在端子本体103中。螺栓105插入到插入孔内。当螺栓105紧固并固定到连接/固定目标时,同时完成了电气连接。另一方面,压接片106和107形成在与如此形成的端子本体103相连续的电线连接部104中。压接片106和107是在其上执行压接的部分。压接片106和107形成为使得电线101的末端的导体露出部和绝缘体能够分别电气地并且机械地连接并固定到压接片106和107。以上描述了典型的端子接头102及其连接。例如,在诸如汽车这样的车辆中,不是端子接头102,而是如图8和图9所示的特殊的端子接头,即,接地端子121,用于接地连接到车身(例如,见JP-A-2006-324052)。这是因为接地端子121具有其中多条电线122和123能够有效地连接到单独的位置的结构。图8和图9所示的接地端子121包括设置在电线122的末端处的第一接地端子124以及设置在电线123的末端处的第二接地端子125。第一接地端子124具有: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26,其具有板状形状;以及第一电线连接部127,其压接电线122的末端。第二接地端子125也具有: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28,其具有板状形状;以及第二电线连接部129,其压接电线123的末端。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26和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28具有如下结构。S卩,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26与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28互相叠置并且互相一体化。已经互相叠置的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26与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28利用螺栓130紧固并固定到车身131。从而,完成了接地连接。将更具体地描述结构。第一螺栓孔132形成在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26中。另外,第一锁定部133形成在第一螺栓孔132附近。以相同的方式,第二螺栓孔134和第二锁定部135形成在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28中。当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26与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28互相叠置并且互相一体化时,与第一螺栓孔132和第二螺栓孔134相对应的部分形成为紧固部136。然而,由于在螺栓130中产生松动,所以存在接地端子121可能引起端子分离的问题的担心。因此,本专利技术人意在提供一种接地端子143,如图10所示,包括两个紧固部141和 142。接地端子143设计成包括第一接地端子144和第二接地端子145。第一接地端子144包括具有板状形状的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46以及压接电线147的末端的第一电线连接部148。第二接地端子145也包括具有板状形状的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49以及压接电线150的末端的第二电线连接部151。一对第一螺栓孔152、153形成在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46中。另一方面,一对第二螺栓孔154、155也形成在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49中。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46的第一螺栓孔152和153以及第二接地端子149的第二螺栓孔154和155分别形成为具有同样尺寸并且处于同样的位置处的圆形。另外,第一螺栓孔152和153以及第二螺栓孔154和155形成为与每个螺栓156的轴部的尺寸相对应。当第一接地端子本体146和第二接地端子本体149互相叠置时,形成了两个紧固部141和142。然后将两个螺栓156分别插入并紧固到第一螺栓孔152和153以及第二螺栓孔154和155中。从而,完成了接地连接。在如此构造的接地端子143中,存在即使在两个螺栓156的任意一个螺栓中产生松动也能够保持接地功能的效果。然而,本专利技术人在接地端子143中发现如下问题。即,本专利技术人发现这样的问题,如果在第一接地端子144的第一螺栓孔152和153、第二接地端子145的第二螺栓孔154和155以及未示出的车身侧螺栓孔的制造上存在尺寸变化,则例如可能发生由于使用了利用两个螺栓156的紧固结构而在螺栓156的插入或紧固方面存在困难,使得不能够实现正常的接地连接。顺便地,本专利技术人认为,当在第一接地端子144中的第一螺栓孔152附近,以及在第二接地端子145中的第二螺栓孔154附近设置与图9中的第一锁定部133和第二锁定部135类似的锁定部时,能够利用锁定部产生的间隙吸收尺寸变化。然而,存在这样的担心,当第一接地端子144与第二接地端子145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时,可能发生无法对准。从而,本专利技术人理解到需要重新考虑第一螺栓孔152和153以及第二螺栓孔154和155的形状或尺寸。已经考虑以上情况开发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地端子,其能够吸收由于各种因素的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以实现标准接地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构造提供一种接地端子,其包括:第一接地端子,该第一接地端子包括第一螺栓插入部和第三螺栓插入部;以及第二接地端子,该第二接地端子包括第二螺栓插入部和第四螺栓插入部,其中,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在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处利用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紧固并固定到固定目标;其中,在所述第一紧固部中,所述第一螺栓插入部和所述第二螺栓插入部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其中,在所述第二紧固部中,所述第三螺栓插入部和所述第四螺栓插入部互相叠置,所述第三螺栓插入部具有椭圆形状或长圆形状,该形状的纵向是所述第一紧固部与所述第二紧固部对齐的方向;并且其中,所述第四螺栓插入部开口并且形成为比所述第三螺栓插入部大且比紧固部件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构造,两个紧固部中的一个紧固部能够用作吸收尺寸变化的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构造,根据第一构造的接地端子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包括电线集中连接部,该电线集中连接部分别集中地连接多条电线的末端。根据如此特征的本专利技术的构造,大量的接地电路(多条电线)能够通过电线集中连接部连接到接地端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构造,设置了两个紧固部,并且一个紧固部由具有椭圆形或长圆形的第三螺栓插入部和开有大直径的开口的第四插入部组成。从而,存在这样的效果,由于包括第三螺栓插入部和第四螺栓插入部的紧固部,所以能够吸收尺寸变化或位置的无法对准。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的实例可以包括由车身侧螺栓孔的形成或螺栓到车身侧的安装而引起的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由接地端子的制造引起的尺寸变化或无法对准、当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在接地端子中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时产生的无法对准等。因此,由于使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接地端子,存在能够实现正常的接地连接的效果。另外,根据该接地端子,还存在这样的效果,由于两个紧固部,尽管在任意一个螺栓中产生松动,也能够保持固定状态,使得能够保持接地功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构造,除了第一构造的效果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S卩,由于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具有电线集中连接部,所以存在这样的效果,大量的接地电路能够以数量减少的接地点紧凑地并且便宜地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专利技术的接地端子的透视图,其中第一接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接地端子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地端子,包括:第一接地端子,该第一接地端子包括第一螺栓插入部和第三螺栓插入部;以及第二接地端子,该第二接地端子包括第二螺栓插入部和第四螺栓插入部,其中,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在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处由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紧固并固定到固定目标;其中,在所述第一紧固部中,所述第一螺栓插入部和所述第二螺栓插入部互相叠置并且互相锁定;其中,在所述第二紧固部中,所述第三螺栓插入部和所述第四螺栓插入部互相叠置,所述第三螺栓插入部具有椭圆形状或长圆形状,该椭圆形状或长圆形状的纵向是所述第一紧固部与所述第二紧固部对准的方向;并且其中,所述第四螺栓插入部是开口的并且形成为比所述第三螺栓插入部大且比紧固部件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西幸成山本高立木下幸祐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