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22235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5 0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包括外壳(2);所述外壳(2)内设置有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1)和加热管(3);所述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1)包括进水管(11)、出水管(12)交缠后构成;所述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交缠后构成的夹层里设置加热管(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热水器的加热体,尤其是一种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
技术介绍
目前,快热式电热水器的加热原理是靠发热管直接浸在水中通过水对流带走热量,由于快热式电热水器的体积小,加热速度快,这就要求加热管的功率要足够大以达到瞬间加热的效果,因此加热管的表面负荷很大,表面的温度很高,水质不好的地方加热管表面由于温度高很容易结水垢,当水垢达到一定厚度时会影响加热管与水的热交换,导致加热管内部温度过高,使加热管内部电热丝烧断或表皮烧穿,这样加热管损坏不但造成机器不能用还会导致机器漏电的安全隐患。还有加热管有余热,而水又有对流效果,加热管里余热全由水对流后到达水容器的顶部,导致水容器的顶部水温过高,容易造成下次使用时烫伤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和加热管;所述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交缠后构成;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交缠后构成的夹层里设置加热管。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的改进:所述进水管开口向下,所述出水管开口向上;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通过水路中转件相互连通。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管从下至上依次缠绕,每一圈相对于出水管留出相应的空隙;所述出水管沿着进水管每一圈之间的空隙依次从下至上缠绕;其水路中转件在上端将出水管和进水管相互连通。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热管包括上加热管和下加热管交缠后构成。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加热管和下加热管均根据进水管和出水管交缠后构成的夹层内径设置其外径。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和加热管与外壳之间通过铸铝熔铸一体。本技术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和加热管在组合完成后,与外壳熔铸一体,这种熔铸一体的设置,大大增加了加热管的热传导面积,使电加热管的表面负荷降低很多,加热管产生的热量由内外循环管里的水迅速带走,电热水器的加热速度比原来加热管快一倍,加热管的寿命比原来提高十倍以上,由于利用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技术,热水器在停用时,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中的进水管总要比出水管温度低,进水管与出水管又紧靠在一起,由于这两圈温差比较大,距离比较近,冷热水可以迅速通过铸铝的传导进行热交换,这样可以保证铸铝加热体各部位的余温都均衡,利用这个原理来到达防止烫伤的作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要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I的主要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加热管3的主要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上加热管31的主要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的下加热管32的主要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中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I和加热管3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完整主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图1?图5给出了一种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包括外壳2 (铸销壳体);该外壳2的内部设置有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I和加热管3。该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I包括进水管11、出水管12交缠后构成;进水管11开口向下,所述出水管12开口向上;进水管11从下至上依次缠绕,每一圈相对于出水管12留出相应的空隙;出水管12的开口在上,其并将管身拉到进水管11开始缠绕的位置,并开始沿着进水管11流出的缝隙进行缠绕,并最终用水路中转件13在上端将进水管11、出水管12相互连通;这样的缠绕方式,使得进水从下至上,而出水又从上至下,再至上。而进水管11、出水管12交缠后构成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I后,其内的夹层里设置加热管3。该加热管3包括上加热管31和下加热管32交缠后构成;上加热管31和下加热管32均根据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交缠后构成的夹层内径设置其外径,由于内径尺寸与外径尺寸相符合,使其组合后,加热面最广泛。以上所述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I和加热管3在组合完成后,与外壳2熔铸一体,这种熔铸一体的设置,大大增加了加热管3的热传导面积,使电加热管3的表面负荷降低很多,加热管3产生的热量由内外循环管里的水迅速带走,电热水器的加热速度比原来加热管快一倍,加热管3的寿命比原来提高十倍以上,由于利用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技术,热水器在停用时,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I中的进水管11总要比出水管12温度低,进水管11与出水管12又紧靠在一起,由于这两圈温差比较大,距离比较近,冷热水可以迅速通过铸铝的传导进行热交换,这样可以保证铸铝加热体各部位的余温都均衡,利用这个原理来到达防止烫伤的作用。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包括外壳⑵;其特征是:所述外壳⑵内 设置有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I)和加热管(3); 所述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I)包括进水管(11)、出水管(12)交缠后构成; 所述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交缠后构成的夹层里设置加热管(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其特征是:所述进水管(11)开口向下,所述出水管(12)开口向上; 所述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之间通过水路中转件(13)相互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其特征是:所述进水管(11)从下至上依次缠绕,每一圈相对于出水管(12)留出相应的空隙; 所述出水管(12)沿着进水管(11)每一圈之间的空隙依次从下至上缠绕; 其水路中转件(13)在上端将出水管(12)和进水管(11)相互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其特征是:所述加热管(3)包括上加热管(31)和下加热管(32)交缠后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其特征是:所述上加热管(31)和下加热管(32)均根据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交缠后构成的夹层内径设置其外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其特征是:所述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⑴和加热管⑶与外壳⑵之间通过铸铝熔铸一体。【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包括外壳(2);所述外壳(2)内设置有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1)和加热管(3);所述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1)包括进水管(11)、出水管(12)交缠后构成;所述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交缠后构成的夹层里设置加热管(3)。【IPC分类】F24H1/16【公开号】CN204665639【申请号】CN201520312891【专利技术人】章冠英, 章建鹤 【申请人】杭州桐庐科艺科技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申请日】2015年5月14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水道内外热循环加热体,包括外壳(2);其特征是:所述外壳(2)内设置有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1)和加热管(3);所述双水道内外热循环水路(1)包括进水管(11)、出水管(12)交缠后构成;所述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交缠后构成的夹层里设置加热管(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冠英章建鹤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桐庐科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