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宝堂专利>正文

种肥双用穴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17318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1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种肥双用穴播器。其将进种口设计在侧盖上,侧盖通过螺栓和种肥仓结合,种肥仓上方为进肥口,种肥仓的背面为变速箱,变速箱和外部动力输入杆相连,种肥仓的底部为穴播口,所述的种肥仓的内部,通过一根传动轴依次将拨料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了固定至一体,所述的拨料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同心固定,播种盘和播肥盘在同一轴上同时转动,播肥盘设计在最内侧并可以围绕播种盘中心调节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传动轴依次将拨料盘和调节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固定至一体,并且同轴转动,可以通过调节播肥盘和播种盘相对距离,来实现调节种肥间距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追肥和播种效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农业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种肥双用穴播器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播种和施肥是分开作业的,其劳动强度大,工作量繁琐,并且绝大部分播肥是条播,无法实现穴播,化肥播下后效果差,肥料与种子间距无法调节,容易造成烧苗或者化肥流失的现象,如何通过现有技术将播种和追肥结合为一体,设计一款种肥双用穴播器,使其能够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要调节种肥间距,是现有农业设备研发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近几年,市面上出现了播种追肥一体机,但是现有的播种追肥一体机体型庞大,设计繁琐,追肥和播种的设计出口为分体式,容易导致追肥和播种不同步的现象,并且还是未能解决种肥间距调节的问题,直接影响追肥或者播种效果。作为本行业的技术人员,非常有必要整合现有的追肥播种技术,设计一种新型种肥双用穴播器,在实现追肥和播种同步进行的同时还能够调节种肥间距。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以上所述的技术功能,本技术提供的种肥双用穴播器,其技术方案如下:其将进种口设计在侧盖上,侧盖通过螺栓和种肥仓结合,种肥仓上方为进肥口,种肥仓的背面为变速箱,变速箱和外部动力输入杆相连,种肥仓的底部为穴播口,种肥仓在变速箱的一面设有一个观察口,所述的种肥仓的内部,通过一根传动轴依次将拨料盘和调节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了固定至一体,所述的拨料盘和调节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同心固定,播种盘和播肥盘在同一轴上同时转动,播肥盘设计在最内侧,所述的播肥盘可以围绕播种盘中心调节转动,播肥盘的内侧开有一个弧状的长条孔,穿过长条孔,一个调节螺栓将播肥盘固定在播种盘上。所述的拨料盘采用勺式设计,边缘上设计有多个拨料勺,拨料盘内侧为调节盘。所述的拨料盘除勺式外,还可以为支架式或者手捏式或者外槽轮式。所述的调节盘的侧边上焊接有一个拨动手柄,调节盘的边缘处加工有一个漏料口,调节盘可以围绕拨料盘转动,漏料口和播种盘结合使用,实现向播种盘的穴内漏料,可以通过转动来调节拨料盘的进种量。所述的播种盘和播肥盘的外侧边缘处均匀加工有多个穴,所述的穴均布在播种盘和播肥盘的侧壁上,并且播肥盘侧壁上的穴数和拨料盘边缘上的拨料勺的数量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传动轴依次将拨料盘和调节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了固定至一体,并且保证以上拨料盘、播种盘和播肥盘同轴转动,同时可以通过调节播肥盘和播种盘相对距离,来实现调节种肥间距的作用,既保证播种和播肥同时进行进行,又实现穴施肥,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追肥和播种的间距,有效提高了追肥和播种效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附图说明】本技术共有附图6幅,其中:图1是本技术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后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内部结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内部结构前视图。图5是本技术内部结构后视图。图6是本技术内部结构俯视图。附图中:1、侧盖,11、进种口,2、螺栓,3、种肥仓,31、进肥口,32、外部动力输入杆,33、变速箱,34、观察口,35、穴播口,4、调节盘,41、拨动手柄,42、漏料口,5、拨料盘,51、拨料勺,6、播种盘,7、播肥盘,8、传动轴,9、长条孔,91、螺栓,10、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地描述。如附图所示,本种肥双用穴播器,其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将进种口 11设计在侧盖I上,侧盖I通过螺栓2和种肥仓3结合,种肥仓3上方为进肥口 31,种肥仓3的背面为变速箱33,变速箱33和外部动力输入杆32相连,种肥仓3的底部为穴播口 35,种肥仓3在变速箱33的一面设有一个观察口 34,所述的种肥仓3的内部,拨料盘5和调节盘4以及播种盘6和播肥盘7通过传动轴8依次排列并且各自固定在相应的位置,所述的拨料盘5边缘上设计有多个拨料勺51,拨料盘6内侧为调节盘4 ;播种盘6和播肥盘7同心固定,并在同一传动轴8的带动下同轴转动,播肥盘7设计在最内侧,所述的播肥盘7可以围绕播种盘6中心调节转动,当本技术使用时,种肥仓3侧壁上加工的观察口 34的作用是观察或者调节播种盘6和播肥盘7的相对角度,播肥盘7的内侧开有一个弧状的长条孔9,穿过长条孔9,一个调节螺栓91将播肥盘7固定在播种盘6上,实际使用时,通过在观察口 34处将螺栓91松开,播肥盘7在播种盘6上松脱,然后以播种盘6的中心为圆心,转动播肥盘7,通过播肥盘7在播种盘6内侧错位来实现种肥落料时间差,以此来达到种肥间距的调节。本技术在调节盘4部分和现有的穴播器相同,所述的调节盘4的侧边上焊接有一个拨动手柄41,调节盘4的边缘处加工有一个漏料口 42,调节盘4可以围绕拨料盘5转动,漏料口 42和播种盘6结合使用,实现向播种盘6的穴内漏料,可以通过转动来调节拨料盘5的进种量。播种盘6和播肥盘7的外侧边缘处均匀加工有多个穴10,所述的穴10均布在播种盘6或播肥盘7的侧壁上,并且播肥盘7侧壁上的穴数和拨料盘5边缘上的拨料勺51的数量相同。本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传动轴依次将拨料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了固定至一体,并且保证以上三盘同轴转动,同时可以通过调节播肥盘和播种盘相对距离,来实现调节种肥间距的作用,保证播种和播肥同时进行,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追肥和播种的间距,有效提高了追肥和播种效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主权项】1.一种种肥双用穴播器,其将进种口设计在侧盖上,侧盖通过螺栓和种肥仓结合,其特征在于:种肥仓上方为进肥口,种肥仓的背面为变速箱,变速箱和外部动力输入杆相连,种肥仓的底部为穴播口,种肥仓在变速箱的一面设有一个观察口,所述的种肥仓的内部,通过一根传动轴依次将拨料盘和调节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了固定至一体,所述的拨料盘和调节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同心固定,播种盘和播肥盘在同一轴上同时转动,播肥盘设计在最内侧,所述的播肥盘可以围绕播种盘中心调节转动,播肥盘的内侧开有一个弧状的长条孔,穿过长条孔,一个调节螺栓将播肥盘固定在播种盘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肥双用穴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播种盘和播肥盘的外侧边缘处均匀加工有多个穴,所述的穴均布在播种盘和播肥盘的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肥双用穴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拨料盘采用勺式设计,边缘上设计有多个拨料勺,拨料盘内侧为调节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肥双用穴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拨料盘除勺式外,还可以为支架式或者手捏式或者外槽轮式。【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农业机械
,公开了一种种肥双用穴播器。其将进种口设计在侧盖上,侧盖通过螺栓和种肥仓结合,种肥仓上方为进肥口,种肥仓的背面为变速箱,变速箱和外部动力输入杆相连,种肥仓的底部为穴播口,所述的种肥仓的内部,通过一根传动轴依次将拨料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了固定至一体,所述的拨料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同心固定,播种盘和播肥盘在同一轴上同时转动,播肥盘设计在最内侧并可以围绕播种盘中心调节转动。本技术通过传动轴依次将拨料盘和调节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固定至一体,并且同轴转动,可以通过调节播肥盘和播种盘相对距离,来实现调节种肥间距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追肥和播种效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IPC分类】A01C7/06, A01C7/18【公开号】CN204652924【申请号】CN201520186097【专利技术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种肥双用穴播器,其将进种口设计在侧盖上,侧盖通过螺栓和种肥仓结合,其特征在于:种肥仓上方为进肥口,种肥仓的背面为变速箱,变速箱和外部动力输入杆相连,种肥仓的底部为穴播口,种肥仓在变速箱的一面设有一个观察口,所述的种肥仓的内部,通过一根传动轴依次将拨料盘和调节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了固定至一体,所述的拨料盘和调节盘,以及播种盘和播肥盘同心固定,播种盘和播肥盘在同一轴上同时转动,播肥盘设计在最内侧,所述的播肥盘可以围绕播种盘中心调节转动,播肥盘的内侧开有一个弧状的长条孔,穿过长条孔,一个调节螺栓将播肥盘固定在播种盘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宝堂
申请(专利权)人:郭宝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