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聚氨酯的制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12939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1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聚氨酯的制备装置,包括反应机构、废料罐以及设置在反应机构与废料罐之间的管道,所述反应机构包括外釜以及设置在外釜内的内釜,所述内釜内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设置有驱动其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搅拌器包括搅拌轴、以及若干搅拌叶片,搅拌叶片固定设置在搅拌轴顶端,内釜设置有端盖,端盖设置有套座,所述搅拌轴穿设在所述套座内,套座与搅拌轴之间设置有轴承、填料以及压盖,套座的外侧套设有冷却套,所述冷却套的内壁与套座的外壁之间设置有冷却介质容腔,冷却套上还设置有冷却介质进口与冷却介质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能够提高密封性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聚氨酯的制备装置
技术介绍
聚氨酯的制备装置,通常包括反应机构、废料罐以及设置在反应机构与废料罐之间的管道,所述反应机构包括外釜以及设置在外釜内的内釜,所述外釜的内壁与内釜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导热油以及电加热器,所述内釜内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设置有驱动其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搅拌器包括搅拌轴、以及若干搅拌叶片,搅拌叶片固定设置在搅拌轴顶端,所述内釜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设置有套座,所述搅拌轴穿设在所述套座内,并且所述套座与搅拌轴之间设置有轴承、填料以及压盖,现有的聚氨酯的制备装置,由于其内釜具有较高温度,使得套座与搅拌轴之间的轴承、填料以及压盖温度过高,而影响了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密封性能的新型聚氨酯的制备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聚氨酯的制备装置,包括反应机构、废料罐以及设置在反应机构与废料罐之间的管道,所述反应机构包括外釜以及设置在外釜内的内釜,所述外釜的内壁与内釜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导热油以及电加热器,所述内釜内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设置有驱动其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搅拌器包括搅拌轴、以及若干搅拌叶片,搅拌叶片固定设置在搅拌轴顶端,所述内釜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设置有套座,所述搅拌轴穿设在所述套座内,并且所述套座与搅拌轴之间设置有轴承、填料以及压盖,所述套座的外侧套设有冷却套,所述冷却套的内壁与套座的外壁之间设置有冷却介质容腔,所述冷却套上还设置有冷却介质进口与冷却介质出□ O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冷却套降低了套座与搅拌轴之间设的轴承、填料以及压盖温度,提高了密封性能。本技术更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应机构与废料罐呈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管道包括前管段、后管段以及连接前管段与后管段之间的中管段,所述前管段相对中管段另一端与所述反应机构导通连接,所述后管段相对中管段另一端与所述废料导通连接,所述前管段与后管段呈竖直方向设置,所述中管段对应前管段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中管段对应后管段一端的高度,所述中管段上设置有冷凝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气由反应机构上升至管道的前管段内,然后由中管段的冷凝器进行冷凝,再由后管段落入废料罐内,并且管段对应前管段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中管段对应后管段一端的高度,使得废气经冷凝器冷凝后不易返回至前管段,因此,使得反应机构的废气能够顺利排出并得到收集,从而提高了聚氨酯的材料性能。本技术更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管段设置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包括呈环状设置的壳体,壳体内设置有介质容腔,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导通所述介质容腔的介质进口与介质出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内加入循环的导热介质对管道的前管段进行加热。本技术更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介质进口所在高度高于所述介质出口所在高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加热效率。本技术更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应机构包括外釜以及设置在外釜内的内釜,所述外釜的内壁与内釜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导热油以及电加热器,所述内釜内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设置有驱动其转动的驱动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热油以及电加热器对内釜的材料进行加热,并通过搅拌器进行搅拌,使得反应更加快速均匀。本技术更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搅拌叶片呈锚状,设置所述的搅拌叶片相对搅拌轴外侧弧度与内釜的釜低弧度相一致,搅拌叶片相对搅拌轴外侧与内釜的釜低之间留有一定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时不留死角,使得内釜内的材料搅拌更加均匀。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加热器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搅拌器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1至附图4,本技术公开的聚氨酯的制备装置,包括反应机构1、废料罐2以及设置在反应机构I与废料罐2之间的管道3,所述反应机构I包括外釜101以及设置在外釜101内的内釜102,所述外釜101的内壁与内釜102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导热油以及电加热器5,所述内釜102内设置有搅拌器103,所述搅拌器103设置有驱动其转动的驱动机构104,所述搅拌器103包括搅拌轴1031、以及若干搅拌叶片1032,搅拌叶片1032固定设置在搅拌轴1031顶端,所述内釜102设置有端盖6,所述端盖6设置有套座7,所述搅拌轴1031穿设在所述套座7内,并且所述套座7与搅拌轴1031之间设置有轴承8、填料9以及压盖10,所述套座7的外侧套设有冷却套11,所述冷却套11的内壁与套座7的外壁之间设置有冷却介质容腔,所述冷却套7上还设置有冷却介质进口 1101与冷却介质出口 110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冷却套11降低了套座7与搅拌轴1031之间设的轴承8、填料9以及压盖10温度,提高了密封性能。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应机构I与废料罐2呈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管道3包括前管段301、后管段302以及连接前管段301与后管段302之间的中管段303,所述前管段301相对中管段303另一端与所述反应机构I导通连接,所述后管段302相对中管段303另一端与所述废料导通连接,所述前管段301与后管段302呈竖直方向设置,所述中管段303对应前管段301 —端的高度高于所述中管段303对应后管段302 —端的高度,所述中管段303上设置有冷凝器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气由反应机构I上升至管道3的前管段301内,然后由中管段303的冷凝器4进行冷凝,再由后管段302落入废料罐2内,并且管段对应前管段301 —端的高度高于所述中管段303对应后管段302 —端的高度,使得废气经冷凝器4冷凝后不易返回至前管段301,因此,使得反应机构I的废气能够顺利排出并得到收集,从而提高了聚氨酯的材料性能。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管段301设置有加热器5,所述加热器5包括呈环状设置的壳体501,壳体501内设置有介质容腔,所述壳体501上还设置有导通所述介质容腔的介质进口 502与介质出口 50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501内加入循环的导热介质对管道3的前管段301进行加热。本实施例更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介质进口 502所在高度高于所述介质出口 503所在高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加热效率。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搅拌叶片1032呈锚状设置,所述的搅拌叶片1032相对搅拌轴1031外侧弧度与内釜102的釜低弧度相一致,搅拌叶片1032相对搅拌轴1031外侧与内釜102的釜低之间留有一定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时不留死角,进一步使得内釜102内的材料搅拌更加均匀。【主权项】1.一种新型聚氨酯的制备装置,包括反应机构、废料罐以及设置在反应机构与废料罐之间的管道,所述反应机构包括外釜以及设置在外釜内的内釜,所述外釜的内壁与内釜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导热油以及电加热器,所述内釜内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设置有驱动其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搅拌器包括搅拌轴、以及若干搅拌叶片,搅拌叶片固定设置在搅拌轴顶端,所述内釜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设置有套座,所述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聚氨酯的制备装置,包括反应机构、废料罐以及设置在反应机构与废料罐之间的管道,所述反应机构包括外釜以及设置在外釜内的内釜,所述外釜的内壁与内釜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导热油以及电加热器,所述内釜内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设置有驱动其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搅拌器包括搅拌轴、以及若干搅拌叶片,搅拌叶片固定设置在搅拌轴顶端,所述内釜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设置有套座,所述搅拌轴穿设在所述套座内,并且所述套座与搅拌轴之间设置有轴承、填料以及压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座的外侧套设有冷却套,所述冷却套的内壁与套座的外壁之间设置有冷却介质容腔,所述冷却套上还设置有冷却介质进口与冷却介质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佐寅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日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