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垃圾打捞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08015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0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水面垃圾清理速度快,且适用范围广泛的漂浮垃圾打捞船。包括船体,船体两侧设纵向板,纵向板前端设斜向板,纵向板与船体之间分别固定垃圾仓,垃圾仓前方设清理斗,清理斗通过垃圾收集机构与垃圾仓连接,垃圾收集机构包括安装座、摆动臂、随动臂、油缸及连接臂,连接臂固定于清理斗一侧,连接臂包括竖向段,竖向段上端向垃圾仓延伸成延伸段,安装座固定在垃圾仓上,连接臂延伸段与安装座铰接,形成第一铰点,摆动臂与安装座铰接,形成第二铰点,随动臂的一端与摆动臂铰接,形成第三铰点,随动臂的另一端与连接臂的转折处铰接,所述油缸的一端与第三铰点铰接,油缸的另一端与连接臂的下端铰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船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漂浮垃圾打捞船
技术介绍
据调查了解,由于生活垃圾的随意乱扔,目前我国现有的河流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漂浮垃圾的污染,尤其在于长江、嘉陵江这种游船较多的河流或者一些景区的水面,情况更为严重。而且水面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将会产生二次污染物,严重影响水质,威胁到以这些水体作为生活用水的居民的身体健康。然而,市场上推行的垃圾打捞船只结构复杂、价格昂贵,普遍推广难度较大,而且,这种垃圾打捞船打捞速度极慢,如果打捞船移动速度过快会推动水流,当前方的垃圾冲开,进而不能完成垃圾打捞,仅仅适用于当水面已经积聚了很厚的漂浮垃圾的情况。再一方面,这种垃圾打捞船只体积庞大、灵活度差,适用于垃圾量极大的水面的垃圾打捞,不适于狭窄河道、滩涂或者是公园景区之小型水面的清理作业,或者水面垃圾量少。当水面垃圾量少,或者狭窄河道、滩涂或者是公园景区之小型水面的清理作业通常是采用人工渔网打捞的方式,不仅耗时耗力,效率低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水面垃圾清理速度快,且适用范围广泛的漂浮垃圾打捞船。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漂浮垃圾打捞船,包括船体,所述船体的两侧分别设有垃圾集中架,所述垃圾集中架包括一沿船体纵向延伸的立设的纵向板,两纵向板分别通过多个连接板与船体固定连接,各纵向板的前端分别立设一斜向板,所述斜向板的中部与纵向板铰接,斜向板的前端沿船体对应侧的侧前方延伸,斜向板的后端与纵向板内侧壁之间设有一调节油缸,调节油缸的两端分别与纵向板、斜向板铰接,形成可调式垃圾集中架,各纵向板与船体之间分别固定一垃圾仓,两垃圾仓对称设置,垃圾仓的底部高于船体的底部,各垃圾仓的前方分别设置一用于向后翻转将垃圾倾倒入垃圾仓的清理斗,清理斗的底部低于垃圾仓的底部,且高于船体的底部,所述垃圾仓的上部设置投料口与清理斗对应,所述清理斗通过垃圾收集机构与垃圾仓连接,所述垃圾收集机构包括安装座、摆动臂、随动臂、油缸以及清理斗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固定于清理斗与垃圾仓相邻的一侧,连接臂包括竖向段,竖向段的上端向垃圾仓转折延伸形成延伸段,所述安装座固定在垃圾仓上,所述连接臂延伸段与安装座铰接,形成第一铰点,所述摆动臂与安装座铰接,形成第二铰点,第二铰点位于第一铰点的后下方,所述随动臂的一端与摆动臂铰接,形成第三铰点,随动臂的另一端与连接臂的转折处铰接,形成第四铰点,所述油缸的一端与第三铰点铰接,油缸的另一端与连接臂的下端铰接,形成第五铰点。所述清理斗包括斗架,斗架由底部、两侧部以及背部组成,斗架的底部、两侧部以及背部上均覆盖安装滤网,清理斗的前端形成进料口,清理斗的上端形成出料口。所述各清理斗分别通过两个垃圾收集机构与对应的垃圾仓连接。所述安装座、连接臂的横截面均为U形,U形安装座的两侧壁与摆动臂、连接臂铰接,U形连接臂位于U形安装座两侧壁的内侧,U形连接臂的两侧壁与随动臂、油缸铰接。所述摆动臂、随动臂的形状均为L形,摆动臂、随动臂的折转处的内侧相向。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船体的两侧分别设有垃圾集中架,用于将水面上的漂浮垃圾集中,便于后续的收集。垃圾集中架包括一沿船体纵向延伸的立设的纵向板,各纵向板的前端分别立设一斜向板,垃圾集中架与船体之间形成垃圾集中空间。所述斜向板的中部与纵向板铰接,斜向板的前端沿船体对应侧的侧前方延伸,斜向板的后端与纵向板内侧壁之间设有一调节油缸,调节油缸的两端分别与纵向板、斜向板铰接,形成可调式垃圾集中架,通过油缸的伸缩可以调节垃圾集中空间的大小,适应不同的工况。两纵向板分别通过多个连接板与船体固定连接,一方面可以连接船体与垃圾集中架,另一方面提供了垃圾仓的安装基体。各纵向板与船体之间分别固定一垃圾仓,两垃圾仓对称设置,两垃圾仓均用于装载收集到的漂浮垃圾,两垃圾仓对称于船体中部的左右两侧,使船体受力均衡,即使装载大量的漂浮垃圾也不容易侧翻。当船体下水后,垃圾仓位于水面的上方,即使船体快速行进,冲开船体前方的漂浮垃圾,船体前方的漂浮垃圾只会向船体两侧移动,恰好位于两垃圾仓的正前方的垃圾集中空间,大大提高了打捞速度,尤其适用了水面垃圾量少的情况。清理斗通过垃圾收集机构与垃圾仓连接,清理斗收集到漂浮垃圾后可以向后翻转将垃圾倾倒入垃圾仓的投料口内,完成垃圾清理过程。清理斗的底部低于垃圾仓的底部,且高于船体的底部,船体最大负载时,使垃圾仓仍位于水面的上方,在船体最小负载状况下,使清理斗的底部刚好能够没入水体中为宜,利于收集漂浮垃圾。垃圾收集机构的安装座、摆动臂、随动臂以及连接臂延伸段形成四连杆机构,随动臂、连接臂竖向段以及油缸形成三角形。当油缸伸出时,清理斗向上翻转置于垃圾仓上方,把垃圾投放到垃圾仓内,完成垃圾清理过程,同时,清理斗盖住投料口,防止垃圾在倾倒过程中抛洒,当漂浮垃圾打捞船不需要要工作时,保持此状态,占用空间较少,也便于运输;当油缸缩回时,清理斗向下翻至底面平行于垃圾仓的底面,可以再次进行垃圾清理。本技术结构简单,可以将油缸的伸缩转换为清理斗的翻转,且只需要行程很短的油缸即可完成大角度的翻转,可以实现清理斗的完全收折,便于运输,且减少了制作成本。综上,本技术采用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水面垃圾清理速度快,尤其适用于水面垃圾量少的情况;另一方面,本技术的垃圾收集机构占用空间较小,可以缩小水面垃圾清理船整体的体积,使水面垃圾清理船更为灵活,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水域,成为适用范围广泛的水面垃圾清理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清理斗、垃圾仓、垃圾收集机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附图中,I为清理斗,2为垃圾仓,3为船体,4为第五铰点,5为油缸,6为第三铰点,7为摆动臂,8为第二铰点,9为安装座,10为第一铰点,11为第四铰点,12为随动臂,13为连接臂,14为纵向板,15为斜向板,16为调节油缸,17为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为漂浮垃圾打捞船的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包括船体3,所述船体3的两侧分别设有垃圾集中架,所述垃圾集中架包括一沿船体3纵向延伸的立设的纵向板14,两纵向板14分别通过多个连接板17与船体3固定连接,各连接板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漂浮垃圾打捞船,包括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的两侧分别设有垃圾集中架,所述垃圾集中架包括一沿船体纵向延伸的立设的纵向板,两纵向板分别通过多个连接板与船体固定连接,各纵向板的前端分别立设一斜向板,所述斜向板的中部与纵向板铰接,斜向板的前端沿船体对应侧的侧前方延伸,斜向板的后端与纵向板内侧壁之间设有一调节油缸,调节油缸的两端分别与纵向板、斜向板铰接,形成可调式垃圾集中架,各纵向板与船体之间分别固定一垃圾仓,两垃圾仓对称设置,垃圾仓的底部高于船体的底部,各垃圾仓的前方分别设置一用于向后翻转将垃圾倾倒入垃圾仓的清理斗,清理斗的底部低于垃圾仓的底部,且高于船体的底部,所述垃圾仓的上部设置投料口与清理斗对应,所述清理斗通过垃圾收集机构与垃圾仓连接,所述垃圾收集机构包括安装座、摆动臂、随动臂、油缸以及清理斗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固定于清理斗与垃圾仓相邻的一侧,连接臂包括竖向段,竖向段的上端向垃圾仓转折延伸形成延伸段,所述安装座固定在垃圾仓上,所述连接臂延伸段与安装座铰接,形成第一铰点,所述摆动臂与安装座铰接,形成第二铰点,第二铰点位于第一铰点的后下方,所述随动臂的一端与摆动臂铰接,形成第三铰点,随动臂的另一端与连接臂的转折处铰接,形成第四铰点,所述油缸的一端与第三铰点铰接,油缸的另一端与连接臂的下端铰接,形成第五铰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明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合川区海常关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