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切换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9489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3 1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管道切换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进料管、缓冲罐、第一多通管、若干个过滤罐、连接管以及回流管;所述第一多通管上设置有互通的内口以及若干侧口,所述第一进料管的出料口与所述缓冲罐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缓冲罐的出料口与所述内口相连通,所述过滤罐的入口与所述侧口相连通,所述过滤罐的出口通过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回流管相连通,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第四提升泵。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易于拆卸清理、节约造价成本、缓冲过滤双重功效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过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管道切换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管道切换过滤装置如第201320425490.0号专利所述的一种双切换过滤装置,通过采用切换阀来达到切换过滤的效果。但是,由于该装置为整体装置,不易满足拆卸清理。同时,每一个过滤装置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需要使用大量的管道。另外,在工业生产中,往往采用缓冲罐来缓冲系统的压力波动,使系统工作更平稳。目前,缓冲装置与过滤装置大都采用独立的系统,在装置的整体性、功能多样性方面还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易于拆卸清理、节约造价成本、具有缓冲过滤双重功效的管道切换过滤装置。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管道切换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进料管、缓冲罐、第一多通管、若干个过滤罐、连接管以及回流管;所述第一多通管上设置有互通的内口以及若干侧口,所述第一进料管的出料口与所述缓冲罐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缓冲罐的出料口与所述内口相连通,所述过滤罐的入口与所述侧口相连通,所述过滤罐的出口通过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回流管相连通,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第四提升泵。优选地:所述第一多通管为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由竖管和横管组成。优选地:所述过滤罐包括第一过滤罐以及第二过滤罐;所述过滤罐包括第一过滤罐以及第二过滤罐;所述竖管与所述缓冲罐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横管的一端通过第一法兰与所述第一过滤罐相连通,所述横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法兰与所述第二过滤罐相连通。优选地:所述连接管的入料口通过第三法兰与所述第一过滤罐的出料口相连或与所述第二过滤罐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出料口通过第四法兰与所述回流管相连通。优选地:在所述竖管上还设置有总阀,在所述横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分阀。优选地:所有法兰均包括固定法兰盘、连接法兰盘以及紧固件;所述固定法兰盘通过所述紧固件与所述连接法兰盘连接成整体,所述固定法兰盘与连接法兰盘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的表面涂覆有防水、防腐层。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将缓冲罐与过滤装置相结合,提高装置的整体性以及功能多样性。利用法兰将过滤罐、缓冲罐以及回流管连通成整体,方便拆卸清理、节约造价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聚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中转釜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离心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管道切换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法兰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缩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布料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造粒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自动喷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造粒分级出料机构的局部立体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造粒分级出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聚酰胺的生产系统,所述生产系统按工艺流程从前至后依次包括聚合装置、酸化釜、板框压滤机、中转釜、离心分离装置、薄膜蒸发器、分子蒸馏装置、管道切换过滤装置、缩聚装置、过滤装置以及造粒系统。所述生产系统还包括废气处理装置以及废水处理系统,所述废气处理装置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行分解、沉降处理,所述废水处理系统将生产过程中以及废气处理装置产生的废水进行净化处理。所述酸化釜、所述板框压滤机、所述薄膜蒸发器以及所述分子蒸馏装置均为现有设备。如图2所示,聚合装置包括聚合釜101以及提料装置102,所述聚合釜101包括聚合釜体1011以及聚合釜盖1012,所述聚合釜盖1012上开设有第一进料口 1013。所述提料装置102包括储料罐1021、第一提升泵1022以及第一导料管1023。所述第一导料管10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料口 1013相连,所述第一导料管1023的另一端与所述储料罐1021的出料口相连,所述第一提升泵1022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料管1023上。如图3所示,所述中转釜包括中转釜壳体401以及接触式自动报警系统402,所述中转釜壳体401上开设有第二进料口 403,所述接触式自动报警装置402包括第一液位传感器4021以及报警系统4022。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402悬挂在所述中转釜壳体401的内部空腔中,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4021发出感应信号驱动所述报警系统4022发出报警信号。如图4所示,所述离心分离装置包括离心机、分离槽以及排水管503。所述离心机包括壳体5011、上盖5012、转鼓5013、轻相堰5014、重相堰5015。所述转鼓5013设置在所述壳体5011的正中心,所述轻相堰5014设置在所述转鼓5013顶部的开口区域,所述重相堰5015设置在所述上盖5012的底部。所述壳体5011上开设有第三进料口 5016、第一进水口 5017、轻相出口 5018以及重相出口 5019。所述第三进料口 5016和所述第一进水口 5017位于所述轻相出口 5018和所述重相出口 5019的下方。所述上盖5012上开设有第一排水口 50110,所述第一排水口 50110与所述排水管503相对接,所述排水管503上设置有第二提升泵504。所述分尚槽502设置在所述重相出口 5019的下方,所述分尚槽502中设置有挡板5023,所述挡板5023的底部与所述分离槽502内壁的底部存在间隙。所述转鼓5013的内壁上开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5021,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包括感温器50211、电子加热器50212以及加热管50213,所述感温器50211的温度测试范围为(50-100) °C。经所述第一进水口 5017流入的水其温度范围为(85-95) °C,所述挡板5023焊接在所述分离槽502内部空腔的侧壁上,将所述分离槽分为第一空腔5021以及第二空腔5022。所述间隙为(1-5) cm,所述离心分离装置5还包括重相排出管505,所述重相排出管505上设置有第三提升泵506,所述重相排出管505的的一端与所述重相出口 5019相连通,所述重相排出管5023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空腔5021中(可以延伸至所述第二空腔5022中)。所述重相排出管505与所述重相出口 5019连接,所述分离槽设置有带驻动装置的万向轮5024。如图5-6所示,所述管道切换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进料管701、缓冲罐702、第一多通管703、若干个过滤罐704、连接管705以及回流管706。所述回流管706上设置有第四提升泵707。所述第一多通管703为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由竖管7031和横管7032组成。所述过滤罐704包括第一过滤罐7041以及第二过滤罐7042。所述竖管7031与所述缓冲罐702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横管7032的一端通过第一法兰708与所述第一过滤罐7041相连通,所述横管703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法兰709与所述第二过滤罐7042相连通。所述连接管705的入料口通过第三法兰7010与所述第一过滤罐7041的出料口相连(也可以与第二过滤罐7042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连接管705的出料口通过第四法兰7011与所述回流管706相连通。在所述竖管7031上还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道切换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进料管、缓冲罐、第一多通管、若干个过滤罐、连接管以及回流管;所述第一多通管上设置有互通的内口以及若干侧口,所述第一进料管的出料口与所述缓冲罐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缓冲罐的出料口与所述内口相连通,所述过滤罐的入口与所述侧口相连通,所述过滤罐的出口通过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回流管相连通,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第四提升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玘
申请(专利权)人:安庆市虹泰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