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8856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船用柴油机的组合式热交换器,它主要是由设有壳体、盖体和其内的冷却管束的海淡水热交换室和机油冷却室紧贴并设而成,且两者由双联盖连接成一体。在淡水冷却壳体的上部设有由水箱体、淡水进口、通气管和复式水箱盖组成的膨胀水箱(4)。因此,具有结构紧凑、合理,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散热效果良好,经济实用等特点,深受用户欢迎。(*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组合式热交换器,尤其是一种船用柴油机的组合式热交换器。现有的船用柴油机的热交换器多系用分置的卧式海淡水热交换器和机油冷却器通过管道连接装配而成,并分别由支架支撑,设置在柴油机的不同部位。其中,冷却海水均经由管内流经海淡水热交换器和机油冷却器。因此存在着连接管路和接口较多,结构松散,体积大,笨重,成本高等弊病,影响了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合理,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散热效果良好,经济实用的组合式热交换器。本技术的主体方案是将由壳体和设于其内的冷却管束的海淡水交换室和机油冷却室紧贴并设而成,且两者由双联盖连成一体;其中,所述的紧贴并设可以是彼此平行设置,也可以是彼此交叉;所述的壳体可以做成一体,也可以分体制成;所述的双联盖一般设于两室的上部,也可以设于两室的底部或侧面。通常,所述的海淡水热交换室与机油冷却室彼此平行竖立并置,且在海淡水热交换室的上部设有由水箱体,淡水进口通气管和复式水箱盖组成的膨胀水箱。当柴油机出现过截或真空时,使复式水箱盖内的装置自动打开或顶上,通过通气管补充空气或溢水。在所述的双联盖上设有通水腔和与其相通的分通水腔及上隔板,并在与双联盖相对的海淡水热交换室的端部设有下隔板;在所述上隔板的端部可设有橡胶隔条;并在双联盖通水腔的中部设有加强板。在所述海淡水热交换室上端部设置的下隔板系与淡水小管板连成—体,且设置于其面积的1/3处;在海淡水热交换室的下端出水盖面积的2/3处设有隔板。由于本技术将现有分离的两冷却室均改为立式结构,并由双联盖体将其固接并成一体,因此,具有结构紧凑、合理,体积小,减少支架及管路等附件的数量,重量轻,安装方便,散热效果好,成本低等特点,而深受船用柴油机用户的欢迎。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中的一种双联盖的主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附图2的右视图。附图4是附图3的A—A剖示图。附图5是附图2的左视图。附图6是一种现有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在机油冷却壳体(22)内上下等距交错设置6根水平面的折流板(24),其上均布设置若干个小孔,左、右两侧分别将16根φ7×0.5的铜管垂直穿经折流板(24)及两端的机油大管板(26)和机油小管板(21),采用锡铅焊料焊固,制成冷却管束(23);在机油小管板(21)上分别设置封盖(17)和消震橡胶圈(15)。在机油冷却壳体(22)的一侧,平行竖立设置淡水冷却壳体(32),其内设置由132根铜管与折流板(24)及两端的海水大管板(36)和淡水小管板(31)构成的海淡水热交换室(3),其结构与机油冷却室(2)相类似;在淡水小管板(31)面积1/3处一体铸设有下隔板(30),并与设于其上的双联盖(1)的上隔板(14)相对接。为了防止两隔板间的可能泄漏,提高折挡海水性能,在上隔板(14)的端部卡设有橡胶隔条(13)。平行竖直设置的淡水冷却壳体(32)与机油冷却管束(23)由设于其顶部的双联盖(1)和设于两侧的连接板(5)结合成一体。在机油冷却壳体(22)的下方由进出油盖(27)将机油大管板(26)及其机油冷却管束(23)等相固定;在淡水冷却壳体(32)的下方则由在面积2/3处设有隔板(38)的出水盖(37)将淡水大管板(36)及其淡水冷却管束(33)等相固定。并由其隔板(38)及上端的下隔板(30)、上隔板(14)将淡水冷却管束(33)的132根铜管等分成三部分,以延长海、淡水间的热交换有效接触时间。在淡水冷却壳体(32)的上部设有由水箱体、淡水进口(41)、通气管(42)和复式水箱盖(43)组成的膨胀水箱(4)。当冷却柴油机后的热淡水从膨胀水箱(4)的淡水进口(41),进入淡水冷却管束(33)外壁,并在折流板(24)的作用下曲折多次流经淡水冷却管束(32),使之充分冷却的淡水经淡水出口(35)循环进入柴油机内。具体流向参见附图1中位于左侧海淡水热交换室(3)内的箭头所示;而柴油机内的机油按该图右侧机油冷却室(2)内的虚线箭头所示,依次经机油进口(28)上行、下行的机油冷却管束(22),由机油出口循环进入柴油机内。由水泵抽提的冷却海水如图1中带尾标的箭头所示,从海水进口(39)注入后,流经锌棒(25),在折流板(24)的作用下,曲折流至该室的上部,经分通水腔(60)和与之相连的通水腔(6),在上隔板(14)、下隔板(30)及其间的橡胶隔条(13)的导向下,进入淡水冷却管束(33)下行至出水盖(37)内腔,迫使海水上行至双联盖(1)的上隔板(14)左侧腔,再下行并从出水盖(37)的出口排出船外。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式热交换器,由设有壳体、盖体和设于其内的冷却管束的海淡水热交换室和机油冷却室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淡水热交换室(3)和机油冷却室(2)紧贴并设而成,且两者由双联盖(1)连接成一体;其中,海淡水热交换室(3)由淡水冷却壳体(32)和淡水冷却管束(33)组成,机油冷却室(2)由机油冷却壳体(22)和机油冷却管束(23)组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淡水热交换室(3)与机油冷却室(2)彼此平行竖立并置,且在淡水冷却壳体(33)的上部设有由水箱体、淡水进口(41)通气管(42)和复式水箱盖(43)组成的膨胀水箱(4)。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式热交换器,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双联盖(1)上设有通水腔(6)和与其相通的分通水腔(60)及上隔板(14),并在与双联盖(1)相对的海淡水热交换室(3)的端部设有下隔板(30)。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热交换器,其特征是在双联盖(1)的上隔板(14)的端部设有橡胶隔条(13);并在双联盖(1)通水腔(6)的中部设有加强板(16)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淡水热交换室(3)上端部设置的下隔板(30)系与淡水小管板(31)连成一体,且设置于其面积的1/3处;在海淡水热交换室(3)的下端出水盖(37)面积的2/3处设有隔板(38)。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船用柴油机的组合式热交换器,它主要是由设有壳体、盖体和其内的冷却管束的海淡水热交换室和机油冷却室紧贴并设而成,且两者由双联盖连接成一体。在淡水冷却壳体的上部设有由水箱体、淡水进口、通气管和复式水箱盖组成的膨胀水箱(4)。因此,具有结构紧凑、合理,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散热效果良好,经济实用等特点,深受用户欢迎。文档编号B63H21/10GK2216500SQ95209769公开日1996年1月3日 申请日期1995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1995年4月26日专利技术者王光炤, 韩巨梁, 丁水富, 李延平 申请人:浙江萧山散热器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热交换器,由设有壳体、盖体和设于其内的冷却管束的海淡水热交换室和机油冷却室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淡水热交换室(3)和机油冷却室(2)紧贴并设而成,且两者由双联盖(1)连接成一体;其中,海淡水热交换室(3)由淡水冷却壳体(32)和淡水冷却管束(33)组成,机油冷却室(2)由机油冷却壳体(22)和机油冷却管束(23)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光韩巨梁丁水富李延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萧山散热器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