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及其框架,所述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包括框架及太阳能板,所述框架适用于供一个太阳能板组装,并包括一个框座,以及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框座的排水机构。所述框座包括一个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具有共同夹持所述太阳能板的一个顶壁与一个底壁,以及一个连接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排水机构包括一个位于所述侧壁与所述太阳能板之间的缝隙、一个设置于所述顶壁的顶部开孔,以及一个设置于所述底壁的底部开孔。所述太阳能板上的流体可通过所述顶部开孔进入所述缝隙并由所述底部开孔流出,藉此避免所述太阳能板的表面产生水渍而影响受光的问题,因而能使所述太阳能板维持较佳的光电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及其框架。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至图3是在中国专利案第CN202678364号技术专利所披露的一种太阳能组件9的框架91,所述框架91适用于夹持一太阳能板90的周缘。所述框架91包括四个框条92,以及四个连接于所述四个框条92之间且呈L形的连接块93。所述四个框条92共同框围所述太阳能板90的周缘,每个框条92具有一个夹持部921,以及一个位于夹持部921下方且可安装于地面的支撑部925。每一个框条92中,所述夹持部921具有上下间隔而共同夹持所述太阳能板90的一个顶壁922与一个底壁923,以及一个连接于所述顶壁922与所述底壁923的侧壁924.所述顶壁922具有厚度,也就是所述顶壁922的顶面与所述太阳能板90的顶面具有一高度差,使得所述顶壁922的边缘与所述太阳能板90共同圈围出一个浅槽99。一般来说,所述太阳能组件9通常安装于室外以获得较佳的日照效果,却也面临风吹雨淋的问题。特别是在下雨时,雨水往往会蓄积于所述顶壁922与所述太阳能板90共同圈围出的所述浅槽99中。又因为所述太阳能板90的周缘是紧配地夹设于所述夹持部921,换句话说,所述夹持部921的顶壁922的底面与所述太阳能板90的顶面紧密贴靠,因而致使雨水无法从所述浅槽99排出。由于雨水中往往会附着空气中的灰尘、微粒,于是在雨水蒸发后,前述灰尘、微粒会堆积于所述太阳能板90的表面而形成水渍,如此将会遮挡阳光而减少所述太阳能板90的受光量,从而降低所述太阳能板90的光电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及其框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蓄积于顶壁与太阳能板共同圈围出的浅槽中的雨水不能排出,雨水中的灰尘、微粒在雨水蒸发后会在太阳能板表面形成水渍,减少太阳能板的受光量,进而降低太阳能板的光电转换效率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框架,所述框架至少包括:一个框座,包括一个供所述太阳能板的周缘插设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具有上下间隔而共同夹持所述太阳能板的一个顶壁与一个底壁,以及一个连接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的侧壁;以及至少一个排水机构,设置于所述框座,并包括一个位于所述侧壁与所述太阳能板之间的缝隙、一个设置于所述顶壁且连通所述缝隙的顶部开孔,以及一个设置于所述底壁且连通所述缝隙的底部开孔;其中,所述框座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夹持部内的顶抵部,所述顶抵部具有一个与太阳能板的周缘接触的顶抵面,所述顶抵面与所述夹持部的侧壁相间隔,使所述侧壁与所述太阳能板之间能形成所述缝隙。作为本技术的框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座还包括一个设置于所述夹持部下方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具有一个邻近所述太阳能板且可承接由所述底部开孔流出的流体的导流面。作为本技术的框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部具有一个基壁,以及一个连接于所述基壁与所述夹持部之间且具有所述导流面的连接壁;所述导流面具有由邻近至远离所述夹持部依序排列的一个第一区、一个第二区与一个第三区;所述第二区的一个延伸线与所述基壁所夹的一个锐角的角度大于等于所述基壁与水平线的夹角的角度。作为本技术的框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基壁具有至少一个邻接该导流面的基壁开孔,所述基壁开孔可供所述导流面上的流体通过。作为本技术的框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部开孔是由所述顶壁相反于所述侧壁的一侧朝所述侧壁凹陷而成。作为本技术的框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部开孔的凹陷范围不延伸至所述侧壁上。作为本技术的框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架包括数个排水机构。作为本技术的基座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座为长方形框,并且所述框座是由两个短边框条及两个长边框条组装所构成而框围所述太阳能板,所述数个排水机构是设置于所述框座的至少一个长边框条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所述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包括:一个如上述方案所述框架;及一个太阳能板,组装于所述框架。作为本技术的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架包括数个排水机构。作为本技术的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太阳能板为矩形板;所述框架的框座为长方形框,并且所述框座是由两个短边框条及两个长边框条组装所构成而框围所述太阳能板;所述数个排水机构是设置于所述框座的至少一个长边框条上。如上所述,本技术的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及其框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所述排水机构的创新机构设计,使所述新型框架具有排水效果,藉此可顺利地排出所述太阳能板上的流体,避免前述流体在所述太阳能板的表面产生水渍而遮挡所述太阳能板受光的问题,从而使所述太阳能板能维持较佳的光电转换效率。【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太阳能组件的框架的一个立体分解图。图2显示为图1的框架的一个局部俯视示意图,并以假想线绘制所述框架的四个框条。图3显示为图1的框架的一个局部剖视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的俯视示意图。图5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的一个局部立体分解图。图6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的一个局部剖视示意图。图7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的的一个局部立体分解图元件标号说明9太阳能组件90太阳能板91框架92框条921夹持部922顶壁923底壁924侧壁925支撑部93连接块99浅槽I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11太阳能板110周缘12框架2框座201短边框条202长边框条203连接块21夹持部210夹槽211顶壁212底壁213侧壁22支撑部221基壁222基壁开孔223连接壁224导流面225第一区226第二区227第三区228卡合通道23顶抵部231 顶抵面3排水机构31缝隙32顶部开孔33底部开孔41顶面42底面43侧面8延伸线α锐角β夹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4至图7。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示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部”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一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1,请参阅图4至图6,所述排水功能的太阳能组件I包括一个太阳能板11,以及一个供所述太阳能板11组装的框架12。所述太阳能板11包括一个四周环绕的周缘110,而所述框架12包括一个呈回字形而框围所述太阳能板11的框座2,以及数个分别设置于所述框座2的排水机构3。所述框座2包括一个夹持部21。所述夹持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框架,适用于一个太阳能板组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框座,包括一个供所述太阳能板的周缘插设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具有上下间隔而共同夹持所述太阳能板的一个顶壁与一个底壁,以及一个连接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的侧壁;以及至少一个排水机构,设置于所述框座,并包括一个位于所述侧壁与所述太阳能板之间的缝隙、一个设置于所述顶壁且连通所述缝隙的顶部开孔,以及一个设置于所述底壁且连通所述缝隙的底部开孔;其中,所述框座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夹持部内的顶抵部,所述顶抵部具有一个与太阳能板的周缘接触的顶抵面,所述顶抵面与所述夹持部的侧壁相间隔,使所述侧壁与所述太阳能板之间能形成所述缝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四建方,吴琦,
申请(专利权)人:茂迪苏州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