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T定位导航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6767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8 0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CT定位导航板,属于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应的定位板和复位板,在定位板、复位板上相隔均匀距离设有通孔,在定位板上相应的通孔位置贴上金属软片,形成“N”型金属点,用于CT扫描定位基线,复位板用于复位标记。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CT定位导航板,可在头皮上准确描出血肿的轮廓、大小及皮层切口距离血肿的最短距离,可对手术位置进行精确定位,血肿清除率高,制作成本低、操作简易、易于掌握等特点,适合在中小型医院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 本技术涉及一种CT定位导航板,属于医疗辅助器械

技术介绍
: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因长期的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因发生病理性的 改变而破裂出血,在各种非损伤性脑出血的病因中,高血压占 60%左右,是神经科医生治疗 的重点和难点,其临床病死率和致残率居各类脑卒中首位。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当血肿量小 于30 ml时保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当血肿量大于30 ml时则行外科 手术血肿清除术有助于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死亡率。因此对于血肿大于30 ml的高血压 脑出血可以考虑外科治疗。过去由于血肿定位困难,术后死亡率、致残率较高,随着CT和 MRI的不断普及,脑出血患者术后死亡率已明显下降,手术后的生存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近年来各种辅助定位技术发展,进一步改善了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 高了生存质量,血肿的准确定位是治疗脑出血的关键所在,术前定位不准确直接影响到血 肿的清除率,从而增加了炎性反应及颅内压,常规根据CT扫描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虽能 确定血肿在体表的大致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颅内血肿清除率,但是仍存在以下缺陷: ①术中探查血肿距皮层最短距离只能做到粗略估计;②有时须向各个方向探查清除血块, 不可避免损伤正常脑组织,造成二次损伤,定位偏斜,过分的牵拉暴露易致脑组织损伤;③ 术中清除部分血肿后,脑组织复位导致血肿残留,甚至继发术后再出血。自Backlund和Von Holst报道用术中CT引导下立体定向技术次全颅内血肿清除后,立体定向技术被广泛的 开展和使用,大大降低了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但术中立体定向技术设备要求较高,费用昂 贵,且操作繁琐,不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技术实现思路
: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价格低廉、定位精确,且不受患者头颅外形的影响,CT扫描时无伪影,适合在中小型医院使 用的CT定位导航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种CT定位导航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应的定位板和复位板,在定位板、复位 板上相隔均匀距离设有通孔,在定位板上相应的通孔位置贴上金属软片,形成"N"型金属 点,用于CT扫描定位基线,复位板用于复位标记。 所述的定位板和复位板为塑料板。 所述的定位板和复位板为长方形板或正方形板。 所述的定位板和复位板为长方形板,大小为5. 0 cm*7. 0 cm。 所述的通孔在横向或纵向上相邻的通孔中心点距离为0. 5 cm或I. 0 cm。 所述的通孔在横向或纵向上相邻的通孔中心点距离为I. 0 cm。 所述的"N"型金属点设置于定位板中部,由η行η列的通孔形成。 所述的通孔的直径为0. 1-0. 2 cm。 所述的金属软片为铅片或铝片。 在所述的定位板、复位板上相应的位置设有定位孔,定位孔直径为0. 2-0. 3 cm。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使用本技术的CT定位导航板,可根据导航板在CT扫描结果上的标记点,在 头皮上准确描出血肿的轮廓、大小及皮层切口距离血肿的最短距离,有利于准确设计头皮 切口的位置,从而减少术中对皮层损伤和对正常脑组织的牵拉。而且可对手术位置进行精 确定位,血肿清除率高,彻底减轻了脑出血后继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2、使用本技术的CT定位导航板,定位准确,快速,所以手术时间短,从而最大 限度地减轻了血肿对脑组织的损伤,为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该CT导航 板制作成本低,具有经济实用、安全有效、操作简易、易于掌握等特点,适合在中小型医院应 用。【附图说明】 :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应用于用于定位高血压脑出血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具体实施方式】 : 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CT定位导航板,包括定位板1和复位板2,所述的 定位板1和复位板2为大小、材质相同的板状结构,可为长方形板或者正方形板,本实施例 的定位板1和复位板2均为5. 0 cm*7. 0 cm的长方形板,所述的定位板1和复位板2优选 为材质柔软的透明塑料板,方便使用时固定在病患者头部,且不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在定位 板1和复位板2上相隔均匀距离设有通孔3,在定位板1上相应的通孔3位置贴上金属软 片4,形成"N"型金属点,用于CT扫描时定位的基线,复位板2上不贴金属软片4,用于复位 标记;所述的金属软片4优选为铅片或铝片,本实施例中所用的金属软片为铅片,在定位板 1上形成"N"型铅点。 所述的"N"型铅点设置于定位板1中部,占据η行η列的通孔位置,本实施例中所 述的"Ν"型铅点占据定位板中部的4行4列的通孔位置,由下至上铅点的分布情况如下:第 一行上第一列、第四列的通孔贴有铅片,第二行上第一列、第三列、第四列的通孔贴有铅片, 第三行上第一列、第二列、第四列的通孔贴有铅片,第四行上第一列、第四列的通孔贴有铅 片,由于通孔的间距相同,"Ν"型铅点在定位板1上由下至上形成的四条CT扫描的定位基 线。 为了便于计算通孔3的间距,所述的通孔3在横向或纵向上相邻的通孔中心点距 离设为0. 5 cm或I. 0 cm,优选地,所述的通孔3在横向或纵向上通孔相邻的中心点距离设 为LO cm,所述的通孔3的直径为0.1-0.2 cm,方便用笔在通孔3处做标记;在定位板1、复 位板2上相应的位置设有定位孔5,定位孔直径为0. 2-0. 3 cm,便于点龙胆紫做头皮标记。 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 1、术前先进行CT检查,将定位板1下缘紧贴耳缘上端与听眦线平行,并用弹性连 接带将定位板1固定于患者头部,在定位板1上的定位孔5处点上龙胆紫,形成头皮标记, 依次向上以平行于每行铅点的位置行头颅CT扫描,得图2所示的CT断层图像,取下定位板 1〇 2、术前进行血肿定位,剃光头后将复位板2贴在颞部,复位板2上的定位孔5对齐 龙胆紫标记的头皮标记处,根据CT断层图像上血肿与铅点的位置关系,确定每层血肿包含 几个通孔,以及此层铅点在定位板1的"N"型铅点上的位置,在相应复位板2上的相应位置 描点,这样CT断层图像上有几层,每层上血肿包含几个通孔,复位板2上就相应的有几排几 点;描点完成,取下复位板2,在头部处于最外层的点连线相当于血肿的范围,CT断层图像 上血肿距颅骨距离最短的点就是定位皮层切口参考点,这样基本确定了血肿范围,明确了 距血肿最短的点,及该点距皮层的距离,记录该体表定位点,该定位点与血肿的垂直距离及 血肿的深度等,由此决定手术骨窗及切口线,以此来指导术中操作。 为了进一步证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CT定位导航板,对指导高血压脑出血病 人进行精确的血肿定位,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术后继发病理生理改变的显著效果,现通过 以下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1、入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CT定位导航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应的定位板和复位板,在定位板、复位板上相隔均匀距离设有通孔,在定位板上相应的通孔位置贴上金属软片,形成“N”型金属点,用于CT扫描定位基线,复位板用于复位标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军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市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