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日鹏专利>正文

人员防落水自动救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6569 阅读:2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落水自动救护装置。它主要是由壳体、液化气罐、气囊和一根被拉着的纸柱组成。当液体水进入壳体内浸湿纸柱后,纸柱发生松软被拉长。利用纸柱抗拉力减小的这一变化,对外发生力的作用。促使液化气罐上的阀嘴被打开,给压缩气囊充气。托浮人体,从而起到了自动救护的作用。(*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人员落水救护装置,特别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救护装置。目前现有的可以随身携带的人员防落水救护装置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葫芦球,它是将几个球状的泡沫体系于人体前后,保护落水人员;第二种是泅水衣,背心式的穿在身上,利用夹层内海绵体支撑的一定空间体积排水,托浮人体,第三种即半自动装置,由落水人员打开压缩气瓶的气阀给气囊充气,从而起托浮人体的目的。前两种装置因随身携带具有较大的空间体积,影响人员的正常活动,因此局限于水面作业人员,比如船上的儿童,有准备的水上救护等,而此范围以外的人员却很难配带。第三种装置要求落水人员清醒到打开气阀的层度,而实际情况中落水人员都极度紧张,很难达到此要求,尤其妇女、儿童、学生等更难以实现。这样对于居住周围多水面而又不识水性的人员,配带其它类安全救护装置而又影响作业的水上人员,就缺少一种可行的方便随身携带的防落水自动救护装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随身携带的人员防落水自动浮力器,它能够在人员发生落水后自动产生浮力托浮人体。本装置主要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在一个盒式壳体内设置有液化气罐、杠杆、压缩气囊,以及遇水后能产生力的作用的装置,该装置由纸柱一端固定,另一端由弹簧作用下的“T”形拉杆拉着组成。定形纸柱由海绵与外界接通,如果有液体进入壳体,海绵即将液体传递给纸柱,利用纸柱被浸湿松软伸长的特性,使弹簧长度发生变化对外产生力的作用。这一力的作用推动了处于平衡状态下的杠杆,杠杆的转动打开了液化气罐上的阀嘴给压缩气囊充气,由气囊产生的浮力托浮人体,浮力的大小由液化气的多少决定。本装置因采用了液化气和压缩气囊作浮体,因此体积和重量大为减小,便于携带;气囊的充气与否直接由液体对纸柱的浸湿达到,因此自动性能稳定;同时只要更换纸柱和从新充气即可再使用。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设计的侧视图。图2是本设计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图3是图2中杠杆部份受力示意图。参照图1,盒式壳体(1)由金属片冲压制成底板和四壁的五面体,另外一面由盖板(5)代替,盖板(5)由螺丝(6)固定,可以拆卸。导气管(4)通过盖板(5)上的孔,内接液化气罐阀嘴,外接气囊(2),气囊(2)由软性塑料布制成。(为了图面整齐将气囊(2)绘成了方形)。壳盖(3)可以打开和关闭,(图中处于打开一位置)。关闭时,由下端的凸台弹性地卡住壳体(1)的内壁,这时将气囊(2)压缩进了与盖板(5)之间的间隙,其目的是减小气囊的体积和保护气囊。当气囊被充气时,由气体压强对壳盖(3)产生的推力自动打开。因气囊与壳盖的接触面积比较大,所以一定的气体压强对壳盖产生的推力也比较大,保证了壳盖(3)的自动打开,壳体(1)右侧上下部分接有扣系钮孔(7)为了携带之用。参照图2,在盒式壳体(1)内部结构剖视图中,左侧并列两个空窒,左边的第一空窒下端“↑”所指方向钻有通过液体的孔。连接第一和第二空窒的是它们隔板孔中传递液体性能较好的海绵体(10),(图中海绵体未作剖视处理)。第二空窒内安装有一根被“T”形拉杆(13)拉着的纸柱(11),纸柱(11)两端均由细铁丝(12)拴着。纸柱(11)的下端铁丝伸入钻有孔的圆柱体(8)中,顶丝(9)的作用是压紧铁丝和调节铁丝的伸入量,纸柱(11)上端铁丝(12)钩于“T”形拉杆(13)的挂钩上。纸柱(11)要求纸质柔软,吸水性极强,由卫生用皱纹纸卷成柱状,卷成柱体的目的是增强其抗拉强度,达到在弹簧(14)的一段时间作用后定形的要求。纸柱的长度应控制在3cm左右,保证浸湿后需要达到的伸长量。第一空窒和第二空窒内由海绵体导通的目的是防止了因外界湿度的增大而影响纸柱。第一空窒的作用是防止了非落水情况下(比如雨淋等)液体浸湿海绵体(10)而误发生作用。这一部分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液体从“↑”所指方向进入第一空窒,海绵体(10)迅速传给纸柱(11),(在水的压力下传递速度更快),纸柱(11)被浸湿后松软伸长,(海绵体和纸柱均为浸湿体),纸柱(11)抗拉力的减小使弹簧(14)作用下的“T”形拉杆向上运动,对外产生力的作用。纸柱被浸湿到一定程度后,在弹簧的作用下,纸柱自行断开,这时弹簧(14)对外作出的是最大的推力,其实在纸柱(11)浸湿伸长过程中已经有足够的力和伸长量使“T”形拉杆(13)推动加长杆(16)达到要求的位置,纸柱的断开会使这一效果更加明显。需要注意的是纸柱在安装后一段时间内有一定的延伸量,解决的办法是由顶丝(9)将细铁丝多调进约2mm,调节标准是“T”形拉杆顶部与加长杆(16)之间的间隙控制在3mm,这样保证了纸柱定形前的伸长余量。杠杆(18)可以绕轴(19)转动,两端分别接有可以转动的加长杆(16)和处于压缩状态下的弹簧(21)。图3即为杠杆部分受力示意图,MO为杠杆的支持力,NO为弹簧(21)的推力,PO为挡板(20)的支持力,当MO、NO处于图3中的位置时,它们的合力比较小,这样只需一个略大于PO的力即可使MO、NO转过“MN”线。结合图2,“T”形拉杆(13)向上运动,推动加长杆(16),在挡块(17)的作用下,带动杠杆(18)绕轴(19)转动,当杠杆(18)顺时转过图3中的“MN”线后,在弹簧(21)的斜推力的作用下,即迅速自行转动。加长杆(16)的作用是加长了力臂,增强了推力产生的效果,同时其碰到壳壁后可以打折,减少相同情况下整体杠杆转动需要的空间位置。杠杆(18)的转动带动了阀嘴拉杆(22)打开阀门。整个杠杆这一部分的作用是将“T”形拉杆传过来的力转换成一个较大的力来打开阀嘴。液化气罐(25)安装于壳体底板上,筋板(26)增强气罐的抗压强度。出气阀(24)采用拉式,由拉杆(22)卡住阀嘴(23),拉杆向上提动阀嘴即可放气。需要注意的是阀嘴(23)与拉杆(22)的接触间隙应有1mm,因为杠杆(18)越过“MN”线前和越过后即刻不能给予附加阻力。进气阀(27)可以对液化气罐的再使用充气。壳体(1)内侧几个角上的凸台加工有与螺拴(6)配合的螺孔(15),凸台起到了对盖板(5)的定位作用。本装置的整个工作过程是这样的液体从图2中“↑”所指方向上的孔进入第一空窒后,海绵(10)即迅速将液体水传递给纸柱(11),纸柱(11)被浸湿开始减小对“T”形拉杆的拉力并伸长,这时“T”形拉杆对加长杆(16)产生推力。当杠杆(18)转过图3中的“MN”线后,即可自行转动,同时带动阀嘴拉杆(22)打开出气阀,液化气罐通过导气管(4)给气囊(2)充气。在气囊压力作用下,壳盖(3)被打开。随着气囊体积的迅速增加,产生的浮力即可托浮人体,起到救护的作用。本装置在使用时,可以扣系于裤带,也可以单独和其它类带配合使用。扣系于人体上部位,配带时“↑”所指方向的孔朝下,壳盖(3)一侧向外,保证气囊被充气推开壳盖时不受阻力影响。权利要求1.一种人员防落水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盒式壳体(1)内设置有液化气罐(25)、杠杆(18)、纸柱(11)、气囊(2),纸柱(11)下端连在圆柱体(8)上,上端被“T”形拉杆(13)拉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纸柱(11)被置于空室内,与海绵体(10)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下端钻有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气囊(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员防落水球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盒式壳体(1)内设置有液化气罐(25)、杠杆(18)、纸柱(11)、气囊(2),纸柱(11)下端连在圆柱体(8)上,上端被“T”形拉杆(13)拉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日鹏
申请(专利权)人:蒋日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