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建筑工程领域,提供了一种支座钢梁柱脚,包括内环支座杆节点和倒插柱节点,所述内环支座杆节点与所述倒插柱节点固定连接,所述支座钢梁柱脚还包括混凝土柱,所述倒插柱节点被浇注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柱中。所述的支座钢梁柱脚采用混凝土柱将倒插柱节点浇注固定,避免了使用架体和地脚螺栓对柱脚进行固定,不但可以使得柱脚能承受更大的承载作用力,还使得建筑的整体结构更加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座钢梁柱脚。
技术介绍
在大跨度结构的建筑中,通常较多地采用大量的钢结构进行设计,由于钢结构多,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其柱脚承受的作用力也将越来越大。现有的钢结构中支座柱脚通常都是外露式的,然后通过地脚螺栓及架体对柱脚进行固定。由于柱脚承受的作用力越来越大,所需要的架体也将越来越庞大,过多地搭设架体将会影响整体建筑的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支座钢梁柱脚,旨在解决需要搭设架体来支撑柱脚承受力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支座钢梁柱脚,包括内环支座杆节点和倒插柱节点,所述内环支座杆节点与所述倒插柱节点固定连接,所述支座钢梁柱脚还包括混凝土柱,所述倒插柱节点被浇注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柱中。进一步地,所述内环支座杆节点包括若干V形撑柱和底板,所述V形撑柱固定在所述底板上。进一步地,所述支座钢梁柱脚还包括铰支座,所述铰支座套设于所述倒插柱节点的顶部,所述内环支座杆节点固定在所述铰支座上。进一步地,所述倒插柱节点包括第一倒插柱和第二倒插柱,所述第二倒插柱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倒插柱上,并且所述第二倒插柱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倒插柱节点还包括柱脚底板和锚栓,所述柱脚底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倒插柱的另一端,所述锚栓固定连接在所述柱脚底板上。进一步地,所述倒插柱节点还包括栓钉,所述栓钉固定在所述第二倒插柱的外表面上。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柱包括第一混凝土柱、第二混凝土柱及第三混凝土柱,所述锚栓和柱脚底板被浇注固定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柱中,第二倒插柱的一端被浇注固定在所述第二混凝土柱中,所述第二倒插柱的一端及第一倒插柱被浇注固定在所述第三混凝土柱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混凝土柱依次相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的支座钢梁柱脚采用混凝土柱将倒插柱节点浇注固定,即对倒插柱节点采用了插入式的安装,从而避免了使用架体和地脚螺栓对柱脚进行固定,不但可以使得柱脚能承受更大的承载作用力,还使得建筑的整体结构更加美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支座钢梁柱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倒插柱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3 (a)、图3 (b)、图3 (C)、图3 (d)、图3 (e)是图1所示支座钢梁柱脚的安装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结合图1、图2所示,一种支座钢梁柱脚,包括内环支座杆节点101、倒插柱节点103和混凝土柱200,内环支座杆节点101与倒插柱节点103固定连接,倒插柱节点103被饶注固定在混凝土柱200中。内环支座杆节点101包括若干V形撑柱1011和底板1012,V形撑柱1011固定在底板1012上。支座钢梁柱脚还包括铰支座102,铰支座102套设于倒插柱节点103的顶部,内环支座杆节点101的底板1012固定在铰支座102上。如图2所示,倒插柱节点103包括第一倒插柱1031、第二倒插柱1032、柱脚底板1033、锚栓1034和栓钉1035。铰支座102固定在第一倒插柱1031的一端,第二倒插柱103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倒插柱1031的另一端,并且第二倒插柱1032倾斜设置。柱脚底板1033固定在第二倒插柱1032的另一端,锚栓1034固定在柱脚底板1033上。栓钉1035固定在第二倒插柱1032的外表面上。优选的,倒插柱节点103为铸钢材料。锚栓1034和栓钉1035的设置,可以使倒插柱节点103更好地定位,且能更好地被混凝土柱浇注固定。为了确保倾斜的第二倒插柱1032安装就位时的刚度和稳定性、减少第二倒插柱1032的安装高空支撑措施及保证施工进度,在第二倒插柱1032进行深化设计时,增加柱脚底板1033及锚栓1034,通过锚栓1034使得倒插柱节点103与混凝土柱200形成一个可承受更大作用力的稳定结构。 混凝土柱200包括第一混凝土柱201、第二混凝土柱202及第三混凝土柱203。锚栓1034和柱脚底板1033被浇注固定在第一混凝土柱201中,第二倒插柱1032的一端被浇注固定在第二混凝土柱202中,第二倒插柱1032的另一端及第一倒插柱1031被浇注固定在第三混凝土柱203中,第一、第二、第三混凝土柱201、202、203依次相连接。由于第一混凝土柱201、第二混凝土柱202和第三混凝土柱203均采用混凝土进行浇铸,故其相互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请一同参阅图3,为了减少支座钢梁柱脚施工的支撑措施,上述支座钢梁柱脚的安装过程中土建混凝土分为三步进行:分别以倒插柱节点103的柱脚及倒插柱节点103的柱脚以上100mm为界,即第一混凝土柱201、第二混凝土柱202和第三混凝土柱203分别进行浇铸。首先,安装柱脚底板1033和锚栓1034,并进行第一混凝土柱201施工,即倒插柱节点103的柱脚下部混凝土施工(如图3 (a)所示)。待下部混凝土达到相应强度后进行第二倒插柱1032的吊装,第二倒插柱1032就位校正及固定好后(如图3(b)所示),进行第二混凝土柱202的施工,即倒插柱节点103的柱脚以上100mm混凝土柱施工,并安装第一倒插柱1031(如图3(c)所示)。待第一倒插柱1031施工完成后,进行第三混凝土柱203的施工,第三混凝土柱203施工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铰支座102的安装(如图3(d)所示)。安装及调校好铰支座102后,进行内环支座杆节点101的安装(如图3(e)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支座钢梁柱脚采用混凝土柱200将倒插柱节点103浇注固定,即对倒插柱节点103采用了插入式的安装,从而避免了使用架体和地脚螺栓对柱脚进行固定,不但可以使得柱脚能承受更大的承载作用力,还使得建筑的整体结构更加美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支座钢梁柱脚,包括内环支座杆节点和倒插柱节点,所述内环支座杆节点与所述倒插柱节点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钢梁柱脚还包括混凝土柱,所述倒插柱节点被浇注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柱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座钢梁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支座杆节点包括若干V形撑柱和底板,所述V形撑柱固定在所述底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座钢梁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钢梁柱脚还包括铰支座,所述铰支座套设于所述倒插柱节点的顶部,所述内环支座杆节点固定在所述铰支座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座钢梁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插柱节点包括第一倒插柱和第二倒插柱,所述第二倒插柱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倒插柱上,并且所述第二倒插柱倾斜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座钢梁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插柱节点还包括柱脚底板和锚栓,所述柱脚底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倒插柱的另一端,所述锚栓固定连接在所述柱脚底板上。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座钢梁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插柱节点还包括栓钉,所述栓钉固定在所述第二倒插柱的外表面上。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座钢梁柱脚,其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座钢梁柱脚,包括内环支座杆节点和倒插柱节点,所述内环支座杆节点与所述倒插柱节点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钢梁柱脚还包括混凝土柱,所述倒插柱节点被浇注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柱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任戈,刘奔,钟广建,蔡伟,林帅,李冬瑞,曾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钢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