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体血液采输血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30200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0 16: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体血液采输血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包括采血支路、输血支路、第一穿刺器以及第二穿刺器和输液针,采血支路、输血支路的一端均与第六连接软管连接,采血支路、输血支路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穿刺器、第二穿刺器相通,在采血支路与第一穿刺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在输血支路与第二穿刺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止液夹,输液针与第七连接软管连接,第六连接软管与第七连接软管之间组成螺纹活动连接;第二穿刺器上设置贯通穿刺头的进气通道,在进气通道上设置单向进气膜,在采血支路和/或输血支路上设置流量调节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地避免了血液采输操作中的污染,提高了血液采输的可靠性,减少了血液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血液采输血器,尤其是涉及一种自体血液采输血器
技术介绍
目前医疗行业中使用的血液采输血器上设置带空气过滤器的排气支路,该排气支路为医用连接软管,其两端分别与空气过滤器、穿刺器连接相通。在采血治疗中,当血液采输血器在进行穿刺输液瓶操作时,先将穿刺器穿插输液瓶,并将带空气过滤器的排气支路固定朝上,因此,时有发生带空气过滤器的排气支路忘记重新固定,或者固定不好,从而出现管路打折或者空气过滤器漏液情况,影响了正常输液,降低了血液采输效率,甚至造成污染,而且,在输血完成后,管路中残留的血液也不能冲洗干净,从而造成了血液资源的浪费。传统的血液采输血器在临床应用中除了上述的缺陷外,还存在如下缺点:第一,传统的血液采输血器上的输液针与软管的连接方式是采用带锥度的直通连接,因此,连接可靠性不高,存在受外力脱落的隐患。第二,传统的血液采输血器在采输血过程中,由于与带空气过滤器的排气支路相连的穿刺器无手柄位置,所以也增加了穿刺操作时的劳动强度。第三,传统的血液采输血器中的血液过滤器安装在滴斗内腔中,其与滴斗是同用一个内部空间,且血液先进入血液过滤器的无滤网端,再从有滤网端流出,流动的血液对滤网有一定的压迫作用,且血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因此,很不利于及时观察管路系统中的血液流速。当有血凝块进入滴斗内部空间后,很容易沉积在血液过滤器的滤网上,造成血液过滤器(滤网)易堵塞。如果强行挤压滴斗,又容易把血凝块挤进滤网内,并随着流动的血液进入人体中,对人体的输血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当血液过滤器发生堵塞时,不易及时被发现,因此,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风险。第四,传统的血液采输血器通常是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其中的滴斗、导管等组件的主要材料基本采用聚氯乙烯(PVC)材料。当血液采输血器使用完后,通常是采取焚烧方式进行废弃处理。在焚烧处理时,聚氯乙烯材料的燃烧处理比较困难,掩埋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焚烧时会产生氯化氢和二噁英气体,氯化氢会形成酸雨,而二噁英气体是致癌物质。因此,很不利于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自体血液采输血器,提高血液采、输效率,同时避免造成污染,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自体血液采输血器,包括采血支路、输血支路、第一穿刺器以及第二穿刺器和输液针,所述采血支路、输血支路的一端均与第六连接软管连接,所述采血支路、输血支路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穿刺器、第二穿刺器相通,在采血支路与第一穿刺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在输血支路与第二穿刺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止液夹,所述输液针与第七连接软管连接,所述第六连接软管与第七连接软管之间组成螺纹活动连接;所述第二穿刺器上设置贯通穿刺头的进气通道,在进气通道上设置单向进气膜,在所述采血支路和/或输血支路上设置流量调节装置。优选地,所述的流量调节装置是滚轮式流量调节器。优选地,所述的流量调节装置是弹性球,所述弹性球上设置通孔,所述采血支路和/或输血支路贯穿通孔。优选地,所述的流量调节装置是弹性球,在弹性球上设置通孔,在采血支路和/或输血支路上设置波纹管,所述弹性球安装在波纹管内腔。优选地,所述第二穿刺器还包括带有通孔的固定支架和固定盖,所述固定支架固定密封连接在进气通道进口端,且固定支架上的通孔与进气通道相互贯通,所述单向进气膜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安装在进气通道的进气口端,所述固定盖与固定支架密封连接以关闭固定支架进气口部,与固定支架相互分离以打开固定支架进气口部。优选地,所述固定盖截面形状呈T形,其凸起部与固定支架上的通孔之间形成过盈配合。优选地,所述固定支架与单向进气膜之间设置空气过滤膜。优选地,所述第二穿刺器上固定连接握持部,所述握持部呈梯形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第二穿刺器上设置贯通穿刺头的进气通道,在进气通道上设置单向进气膜,因此,不再需要单独配置带空气过滤器的排气支路,避免了因排气支路操作不当所导致的管路打折或者空气过滤器漏液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血液的采输效率,并避免血液采输过程中的污染。同时,在输血完成后,通过操作第二穿刺器可以很方便地将输血管路中残留的血液冲洗干净,并使之进入人体,从而减少了血液资源的浪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自体血液采输血器的结构图(实施例1)。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2中C部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中第二穿刺器的剖视图(分解图)。图5为图1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自体血液采输血器的结构图(实施例2)。图7为图6中弹性球的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自体血液采输血器的结构图(实施例3)。图9为图1或者图6或者图8中滴斗的结构图。图中标记:1-第一穿刺器,2-止液夹,3-第一连接软管,4-第二穿刺器,5-第二连接软管,6-第一三通接头,7-第二三通接头,8-第三连接软管,9-第四连接软管,10-滴斗,11-过滤网,12-滚轮式流量调节器,13-第五连接软管,14-第三三通接头,15-第六连接软管,16-第七连接软管,17-输液针,18-护帽,19-标准内圆锥螺纹接头,20-标准外圆锥螺纹接头,21-弹性球,22-通孔,23-波纹管,41-握持部,42-进气通道,43-主流道,44-穿刺头,45-固定支架,46-固定盖,47-穿刺器本体,48-单向进气膜,49-空气过滤膜,101-输入管,102-过滤腔,103-隔板,104-导管,105-输出管,106-收集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血液采输血器,包括采血支路、输血支路、第一穿刺器I以及第二穿刺器4和输液针17,所述采血支路包括第五连接软管13和调节第五连接软管13流量的滚轮式流量调节器12,所述输血支路包括第三连接软管8、第四连接软管9和滴斗10,所述滴斗10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接软管8右端、第四连接软管9左端密封固定连接,在滴斗10内腔通过热合方式固定连接过滤网11。所述第五连接软管13左端、第三连接软管8左端分别与品型的第二三通接头7的双孔端之间采用医用高分子粘合剂紧密粘合,所述第五连接软管13右端、第四连接软管9右端分别与品型的第三三通接头14的双孔端之间采用医用高分子粘合剂紧密粘合,在第三连接软管8上设置止液夹2,在第四连接软管9上设置可以调节第四连接软管9流量的滚轮式流量调节器12。所述的第一穿刺器I是普通穿刺器,其与第一连接软管3 —端之间采用医用高分子粘合剂密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软管3另一端与品型的第一三通接头6的双孔端之间采用医用高分子粘合剂紧密粘合,在第一连接软管3上设置止液夹2。所述的第二穿刺器4的具体结构如图2、图3、图4所示,包括穿刺器本体47、握持部41以及带有通孔的固定支架45和固定盖46,所述穿刺器本体47自由端是穿刺头44,所述握持部41呈梯形状,其相对较大一端与穿刺器本体47固定连接,这样便于操作人员通过握持部41对穿刺头44施加足够的作用力,提高第二穿刺器4的穿刺效率,有利于减轻穿刺操作时的劳动强度。所述穿刺器本体47上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体血液采输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采血支路、输血支路、第一穿刺器(1)以及第二穿刺器(4)和输液针(17),所述采血支路、输血支路的一端均与第六连接软管(15)连接,所述采血支路、输血支路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穿刺器(1)、第二穿刺器(4)相通,在采血支路与第一穿刺器(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在输血支路与第二穿刺器(4)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止液夹(2),所述输液针(17)与第七连接软管(16)连接,所述第六连接软管(15)与第七连接软管(16)之间组成螺纹活动连接;所述第二穿刺器(4)上设置贯通穿刺头(44)的进气通道(42),在进气通道(42)上设置单向进气膜(48),在所述采血支路和/或输血支路上设置流量调节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飞胡波谢新强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