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18987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9 15:58
一种连接器,避免具备嵌合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的大型化。壳体(10)的锁定臂(22)具有:配置成在两壳体(10、100)的正确嵌合时能够与对方锁定部(111)抵接的卡定部(27);及配置在与该锁定臂(22)的挠曲空间(25)面对的面侧的防脱部(38)。检测构件(60)向壳体(10)组装成能够向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移动。检测构件(60)具有:通过在待机位置处与卡定部(27)卡定来限制向检测位置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70);配置在与锁定臂(22)的挠曲空间(25)面对的位置且通过在待机位置处与防脱部(38)卡定来限制从壳体(10)的脱离的止动部(6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具有能够挠曲的锁定臂的壳体;及相对于壳体组装成能够向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移动的检测构件。在壳体与对方壳体嵌合的过程中,检测构件留置于待机位置,伴随着壳体与对方壳体的正确嵌合,检测构件成为能够向检测位置移动的状态。在壳体的上表面,在隔着锁定臂的宽度方向两侧立起设有一对内侧壁,而且在两内侧壁的宽度方向外侧立起设有一对外侧壁。在两外侧壁的内表面设有一对第一防脱部,在两内侧壁的外表面设有一对第二防脱部。锁定臂具有能够与对方壳体的锁定承受部(对方锁定部)抵接的锁定突起。当壳体与对方壳体正确嵌合时,锁定突起弹性地卡定于锁定承受部,两壳体保持为嵌合状态。检测构件具有弹性臂部,在弹性臂部的前端部设有突部。而且,检测构件在隔着弹性臂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一对纵部。在两纵部的后方外表面设有一对第一止动部,在两纵部的前端内表面设有一对第二止动部。在检测构件处于待机位置时,突部卡定于锁定臂的锁定突起,由此来限制检测构件向检测位置的移动。而且,在待机位置,第一止动部及第二止动部分别能够卡定于第一防脱部及第二防脱部地配置,由此来限制检测构件从壳体的脱离。由此,检测构件在待机位置被保持为移动限制状态。【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7117号公报【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上述以往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在壳体上沿宽度方向排列设置第一防脱部和第二防脱部,在检测构件上沿宽度方向排列设置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因此壳体及检测构件都是在宽度方向上容易大型化,进而存在连接器整体在宽度方向上容易变得大型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避免具备嵌合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的大型化。【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具备:壳体,具有能够挠曲的锁定臂,该锁定臂将设置于对方壳体的对方锁定部弹性地卡定并将所述对方壳体保持为嵌合状态;及检测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组装成能够向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移动,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对方壳体嵌合之前留置于所述待机位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对方壳体正确嵌合时被容许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臂具有配置在与该锁定臂的挠曲空间面对的面侧的防脱部,所述检测构件具有止动部,该止动部配置在与所述锁定臂的挠曲空间面对的位置,并通过在所述待机位置处与所述防脱部卡定来限制从所述壳体的脱离。【专利技术效果】处于待机位置的检测构件的止动部卡定于锁定臂的防脱部,由此来限制检测构件从壳体的脱离。这种情况下,止动部配置在与锁定臂的挠曲空间面对的位置,防脱部配置在与锁定臂的挠曲空间面对的面侧,因此能够有效利用锁定臂的挠曲空间的空间,与在隔着锁定臂的两侧配置防脱部及止动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连接器小型。附图说明图1是在实施例的连接器中,表示向壳体组装检测构件而保持于待机位置的状态的后视图。图2是表示向壳体组装检测构件而直至待机位置为止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向壳体组装检测构件而保持于待机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使两壳体正确嵌合而将检测构件的待机位置处的卡定状态实质解除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从图4的状态将检测构件压入而直至检测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向壳体组装检测构件而保持于待机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限制检测构件从壳体的脱离的第二防脱机构的剖视图。图8是壳体的后视图。图9是图8的A-A线剖视图。图10是壳体的俯视图。图11是检测构件的主视图。图12是检测构件的仰视图。【标号说明】10…壳体22…锁定臂25…挠曲空间27…卡定部33…过度挠曲限制部35…桥接部38…防脱部39…被干涉部60…检测构件67…止动部68…干涉部70…移动限制部100…对方壳体111…对方锁定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方式。所述锁定臂具有卡定部,该卡定部配置成在两壳体正确嵌合时能够与所述对方锁定部抵接,所述检测构件具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通过在所述待机位置处与所述卡定部卡定来限制向所述检测位置的移动,所述移动限制部和所述止动部在两壳体的嵌合方向上同轴地排列配置。由于移动限制部与止动部在两壳体的嵌合方向上同轴地排列配置,因此能够避免连接器在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变得大型的情况。在所述锁定臂上成对地设置过度挠曲限制部,该过度挠曲限制部在该锁定臂欲过度地挠曲变形时与在该挠曲方向上相对的面抵接来限制所述锁定臂的过度挠曲,所述防脱部设于在所述成对的过度挠曲限制部间架设的桥接部。由此,通过成对的过度挠曲限制部来限制锁定臂的过度挠曲。另一方面,当向过度挠曲限制部施加过度的负荷时,过度挠曲限制部可能会变形。然而,根据本结构,通过在两个过度挠曲限制部间架设桥接部,对过度挠曲限制部进行加强,因此能够防止过度挠曲限制部因过度的负荷而变形的情况。而且,防脱部形成于桥接部,在桥接部上集中有提高防止过度挠曲的可靠性的功能和防脱功能,因此能够实现连接器的进一步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所述桥接部在将所述检测构件向所述壳体组装而直至所述待机位置的过程中,与所述止动部干涉而发生挠曲变形。这样,通过伴随着桥接部的挠曲动作,能够使检测构件顺畅地到达待机位置。所述桥接部具有被干涉部,所述检测构件具有干涉部,该干涉部通过在所述待机位置处与所述桥接部的所述被干涉部发生干涉来限制向所述检测位置的移动。通过干涉部与桥接部的被干涉部发生干涉来限制检测构件向检测位置的移动,因此向桥接部还施加移动限制功能,能够实现结构的进一步的简化。<实施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连接器具备壳体10、检测构件60、端子配件90。壳体10与对方壳体100能够嵌合。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前后方向,在两壳体10、100嵌合开始时将相互面对的面侧作为前方,对于上下方向,以图1~图5、图8、图9及图11这各图为基准。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宽度方向是指图1、图6~图8、图10及图11的左右方向。对方壳体10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3及图4所示,具有向前方突出的筒状的护罩部110。在护罩部110的上壁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突出设有对方锁定部111。而且,在护罩部110内,未图示的对方端子配件的阳薄片突出配置。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8及图9所示,具有:大致块状的壳体主体11;将壳体主体11的周围包围的大致筒状的嵌合筒部12;将嵌合筒部12和壳体主体11连结的沿径向的连结部13。多个腔室14沿前后方向贯通地设于壳体主体11。实施例的各腔室14如图8所示在宽度方向上配置成一列。如图9所示,能够挠曲的凸部15向前方突出地设置在各腔室14的内壁上表面。如图2所示,从后方将端子配件90向各腔室14内插入,通过凸部15弹性地防止正确插入的端子配件90的脱落。端子配件90为导电金属性,具有箱形的主体部91和与主体部91的后方相连的桶部92。桶部92压接于通过除去电线200的前端部的包覆220而露出的芯线210并进行电连接,并且压接于向电线200的前端部的包覆220外嵌的橡胶栓300而机械性地连接。当端子配件90向腔室14内正确插入时,橡胶栓300弹性地紧贴于腔室14的内周面而能够将壳体主体11内液密地密封。两壳体10、100的正确嵌合时,从前方向主体部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具备:壳体,具有能够挠曲的锁定臂,该锁定臂将设置于对方壳体的对方锁定部弹性地卡定并将所述对方壳体保持为嵌合状态;及检测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组装成能够向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移动,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对方壳体嵌合之前留置于所述待机位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对方壳体正确嵌合时被容许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臂具有配置在与该锁定臂的挠曲空间面对的面侧的防脱部,所述检测构件具有止动部,该止动部配置在与所述锁定臂的挠曲空间面对的位置,并通过在所述待机位置与所述防脱部卡定来限制从所述壳体的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3.07 JP 2014-0447001.一种连接器,具备:壳体,具有能够挠曲的锁定臂,该锁定臂将设置于对方壳体的对方锁定部弹性地卡定并将所述对方壳体保持为嵌合状态;及检测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组装成能够向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移动,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对方壳体嵌合之前留置于所述待机位置而无法到达所述检测位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对方壳体正确嵌合时被容许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臂具有配置在与该锁定臂的挠曲空间面对的面侧的防脱部,所述检测构件具有止动部,该止动部配置在与所述锁定臂的挠曲空间面对的位置,并通过在所述待机位置与所述防脱部卡定来限制从所述壳体的脱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臂具有配置成在两壳体的正确嵌合时能够与所述对方锁定部抵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野智树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