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及其中的单元式窗墙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991903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2 2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元式窗墙,应用在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包含:一玻璃,玻璃内端面的左右两端分别和一竖向设置的立柱固定连接;一顶横梁和一底横梁,玻璃内端面的上下两端分别和顶横梁和底横梁固定连接;顶横梁和底横梁的左端分别和一该立柱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顶横梁和该底横梁的右端分别和另一立柱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以形成框架结构;顶横梁的内端上端面凸伸有一带凹槽的挂接部,该底横梁的下端面向上凹设有一凹槽;其中一该立柱可为较小进深的公立柱或母立柱、较大进深的公立柱或母立柱其中之一,各较大进深的公立柱或较小进深的公立柱设有插接端,各较大进深的母立柱或较小进深的母立柱于相应位置设有插口端。(*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单元式幕墙系统产品,尤指一种通过构造措施来实现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及其中单元式窗墙。
技术介绍
薄厚交错型窗墙玻璃幕墙通常采用框架式做法,立柱,横梁以及玻璃板块需要逐个现场安装。较厚玻璃幕墙系统对应竖直纵向分格位置需要前后布置两根立柱50,才可固定幕墙,如图7所示,对应水平纵向分格位置需要前后布置两根横梁60,如8所示,现场安装工作量大,劳务成本高,现场质量控制难。且由于玻璃幕墙薄厚交错型布置,框架式做法导致防水线不在一个平面上,增加防水处理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及其中单元式窗墙,可以实现各窗墙板块在工厂组装,较大地减少现场安装工作量,方便安装,降低劳务成本,并保证蒂墙的水???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单元式窗墙,应用在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它包含:一玻璃,该玻璃内端面的左右两端分别和一竖向设置的立柱固定连接;一顶横梁和一底横梁,该玻璃内端面的上下两端分别和该顶横梁和该底横梁固定连接;该顶横梁和该底横梁的左端分别和一该立柱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该顶横梁和该底横梁的右端分别和另一该立柱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以形成框架结构;该顶横梁的内端上端面凸伸有一带凹槽的挂接部,该底横梁的下端面向上凹设有一凹槽;其中一该立柱可为较小进深的公立柱或母立柱、较大进深的公立柱或母立柱其中之一,另一该立柱可为与该立柱进深相同的公立柱或母立柱;各该较大进深的公立柱或较小进深的公立柱设有插接端,各该较大进深的母立柱或较小进深的母立柱于相应位置设有插口端;所述顶横梁和所述底横梁的纵向长度和各该立柱的纵向长度对应。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相邻且具有相同进深的所述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中的该玻璃厚度不同时,厚度较小的所述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中的各所述立柱和该玻璃之间通过一垫框固定连接,使相邻且具有相同进深的所述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中厚度不同的所述玻璃的外端面平齐。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垫框、各所述立柱、所述底横梁和所述顶横梁与所述玻璃之间通过结构胶或者扣盖固定连接。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底横梁的凹槽为内弧形形凹槽,所述顶横梁的凹槽为C型凹槽。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所述立柱间隔设有两个所述插接端或者所述插口端。一种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由上述任一所述的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拼接而成,安装在一主体结构和一主体二次钢梁之间,它还包含有:—钢转接件一,该主体结构和该钢转接件一固定连接,一起始台与一地台码固定在该钢转接件一上,该地台码坐落于该起始台上,该地台码的上端面突伸有一突出部,该突出部和所述底横梁的凹槽配合,使所述底横梁坐落于该起始台上;所述底横梁与所述起始台之间设有水平密封胶条;一钢转接件二,该二次主体钢梁与该钢转接件二固定连接,该钢转接件二与一挂接件固定连接,该挂接件挂接在所述顶横梁的凹槽内;其中,各相邻的所述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中相邻的两个立柱,其一为公立柱,另一为母立柱,通过该相邻的两个立柱中的该公立柱的所述插接端插入该另一母立柱的所述插口端进行插接;在插接时,所述插接端和所述插口端之间的缝隙通过一竖向密封胶条密封;所述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中的同一纵向深度的各该竖向密封胶条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各所述水平密封胶条位于另一同一水平线上。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底横梁的凹槽为内弧形形凹槽,所述顶横梁的凹槽为C型凹槽,所述挂接件为T型挂接件,所述突出部为弧形突出部。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钢转接件二于竖向方向设有长孔,通过一固定螺栓穿过该长孔将该钢转接件二和所述挂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在一个所述插口端中,二个所述竖向密封胶条分别设于所述插接端两侧,以密封所述插口端。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起始台呈L型,其一端部分包裹所述底横梁的内端面,所述水平密封胶条位于该起始台部分包裹该底横梁的一端与该底横梁的内端面之间;所述地台码呈L型,一端与该起始台部分包裹该底横梁的一端的下端插接。本技术有益效果是:通过工厂组装各个构件形成单元板块,单元板块通过现场蹲地式固定安装来实现薄厚交错型窗墙玻璃幕墙,有效减少现场安装工作量和难度,利于控制工程质量,降低成本,保证幕墙水密性能。【附图说明】图1: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中两较薄单元式窗墙交界处插接的立柱节点示意图。图2: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中较薄与较厚单元式窗墙交接处插接的立柱节点示意图。图3: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中较薄单元式窗墙底横梁节点示意图。图4: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中较薄单元式窗墙顶横梁节点示意图。图5: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中较厚单元式窗墙底横梁节点示意图。图6: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中较厚单元式窗墙顶横梁节点示意图。图7:已知框架式薄厚交错幕墙系统的横向节点示意图。图8:已知框架式薄厚交错幕墙系统的纵向节点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技术可能的实施态样,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所欲保护的范畴,先予叙明。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其由薄厚不同各单元式窗墙拼接而成,各单元式窗墙安装在一主体结构12和一主体二次钢梁13之间。其中各单元式窗墙,它包含:一玻璃17,一顶横梁和一底横梁,二个立柱I。各单元式窗墙的厚度不同,在具体实施时是由于各单元式窗墙具有不同的纵向长度所造成的,即各立柱的立柱进深a、a’不同,以下简称进深,如图2所示。该立柱I可为较小进深的公立柱或母立柱、较大进深的公立柱或母立柱其中之一。在同一单元式窗墙中,所述顶横梁和所述底横梁的纵向长度和各该立柱I的纵向长度对应。其中,该玻璃17内端面的左右两端分别和竖向设置的立柱I固定连接。以一较薄单元式窗墙为例,说明该单元式幕墙,如图2、图3、图4所示,二个立柱为较小进深的公立柱3,但并不以此为限,另一立柱亦可为较小进深的母立柱,只要保证纵向长度相同,进深相同即可。该玻璃17内端面的上下两端分别和该顶横梁29和该底横梁5固定连接。该顶横梁29和该底横梁5的左端分别和较小进深的公立柱3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该顶横梁29和该底横梁5的右端分别和另一较小进深的公立柱3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以形成框架结构。该顶横梁29的内端上端面凸伸有一带凹槽的挂接部16,该底横梁5的下端面向上凹设有一凹槽6。如图5、图6所示,在较厚单元式窗墙中,其顶横梁19和底横梁18的结构与较薄单元式幕墙中的顶横梁29和底横梁5结构类似均设有挂接部16’和凹槽6’,只是纵向长度不同分别和其相应的立柱的纵向长度对应。该顶横梁29和该底横梁5的纵向长度和较小进深的公立柱3相对应。如图1所示,为两较薄单元式窗墙交界处插接的立柱节点图,公立柱I设有插接端23,母立柱I于相应位置应设有供插接端23插接的插口端22。如图2,图5,图6所示,在较厚单元式幕墙中,进深较大的母立柱4其结构与图1中进深较小的母立柱I的结构相似,均于相应位置设有供公立柱I或3插接的插口端22,所不同的是,该进深较大的母立柱4的进深a’大于进深较小的公立柱3的进深a。在一较佳实施例中,以图3、图4较薄单元式窗墙的节点图、和图5、图6较厚单元式窗墙的节点图举例说明,本技术的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元式窗墙,应用在薄厚交错型单元式窗墙幕墙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玻璃,该玻璃内端面的左右两端分别和一竖向设置的立柱固定连接;一顶横梁和一底横梁,该玻璃内端面的上下两端分别和该顶横梁和该底横梁固定连接;该顶横梁和该底横梁的左端分别和一该立柱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该顶横梁和该底横梁的右端分别和另一该立柱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以形成框架结构;该顶横梁的内端上端面凸伸有一带凹槽的挂接部,该底横梁的下端面向上凹设有一凹槽;其中一该立柱为较小进深的公立柱或母立柱、较大进深的公立柱或母立柱其中之一,另一该立柱为与该立柱进深相同的公立柱或母立柱;各该较大进深的公立柱或较小进深的公立柱设有插接端,各该较大进深的母立柱或较小进深的母立柱于相应位置设有插口端;所述顶横梁和所述底横梁的纵向长度和各该立柱的纵向长度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春谭中心佘高乾
申请(专利权)人:江河创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