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池塘鱼类水槽式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89542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2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池塘鱼类水槽式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养殖池塘中设有若干独立的平行设置的养殖水槽,养殖水槽的前后两侧面是30cm厚墙体、高2~3m,养殖水槽左右两端各安装双层栏鱼网,养殖水槽的进水口端设有微孔增氧设备、出水口端设有一道30cm高矮墙;养殖池塘中按2亩/台的密度安装叶轮式增氧机,养殖池塘中部设有挡水墙。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将养殖产量提高30%~50%,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鱼病的发生,提高成活率,减少用药成本,还能防止池塘老化,减少清塘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池塘鱼类水槽式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池塘鱼类水槽式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技术介绍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的需求,池塘养鱼成为一种致富的方式。现在的养殖池塘均以高密度集约化的精养模式为主,养殖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同一个池塘内为达到最高水体利用率、为追求养殖效益,养殖户往往一味追求产量,通常各种鱼种的放养密度极高,造成养殖容量超负荷,养殖鱼的代谢产物和排泄物溶解在水中会提高池塘水体中氨盐,亚硝酸盐的浓度,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恶化;(2)氨盐、亚硝酸盐积累到一定浓度会导致养殖鱼摄食减少,饵料利用率降低,抵抗力下降,甚至直接造成中毒,放养鱼种的生长速度降低,发病率升高,养殖成效降低;(3)池塘的排水排污系统排污效果差,而长期沉积在池塘底泥中的排泄物也成为致病生物的温床,增加池塘溶氧的消耗,容易造成病害的爆发或缺氧的情况,经累年养殖的池塘底质都会老化,养殖病害频发,而有些排水排污系统结构过于复杂、造价高,增加了养殖成本。如申请号为200510098911.3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水槽式养鱼装置,其专利技术要点是,具有迷宫式循环水槽,在其纵向的一个端部设有水平推进器,所述水槽底部分段设有横向水沟,其经过下水管将污物排出,在水槽壁上部设有多个进水管并通过水泵与水处理设备的供水管相连,多个五面带有网眼的开口网箱放在水槽中;该设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鱼装置中水的流动强度,增加了水中废物的排泄能力,但是其迷宫式循环水槽的设置的较为紧凑,容易造成养殖容量超负荷,且排水排污结构设置较为复杂,增加了养殖成本。因此,开发一种集约化的水槽式循环水养殖池塘对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具有极大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池塘鱼类水槽式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克服目前养殖池塘在养殖过程中存在养殖容量超负荷、养殖鱼的代谢产物和排泄物多导致的水体恶化,饵料利用率降低、抵抗力下降,排污能力差、养殖病害频发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通过在池塘中建设养殖跑道和档水墙,将养殖鱼大部份集中在跑道中,通过微孔增氧设备使跑道中产生水流,为水槽内的养殖鱼增氧和集中养殖鱼产生的粪便以便于收集,从而将养殖产量提高,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鱼病的发生,提高成活率,减少用药成本,还能防止池塘老化,减少清塘成本的池塘鱼类水槽式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池塘。为了达到上述之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具体技术方案:一种池塘鱼类水槽式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所述养殖池塘中设有若干独立的平行设置的养殖水槽,养殖水槽为钢筋混凝土所建成,所述养殖水槽的面积占养殖池塘面积的1.5%~2%,所述养殖水槽的前后两侧面是30cm厚墙体、高2~3m,左右两端通透、为水流通道,所述养殖水槽左右两端各安装防止养殖鱼逃逸的双层栏鱼网,所述养殖水槽的进水口端设有微孔增氧设备、出水口端设有一道用来截留粪便和饵料的30cm高矮墙;所述养殖池塘中按2亩/台的密度安装叶轮式增氧机,按照整个池塘水循环的方向安装叶轮式增氧机的推水方向;所述养殖池塘中部设有挡水墙。作为优选的,所述养殖水槽宽4~5米,长度不超过22米,养殖水槽太长会造成流到水槽未端的水溶氧不足。作为优选的,所述微孔增氧设备由导水器、微孔增氧盘、浮力支架三部份构成,所述微孔增氧盘设于进水端处、微孔增氧盘带动水流进入导水器,导水器将水流从上升方向转为水平方向,所述导水器由浮力支架来固定,浮力支架保持导水器的方向,并使导水器的顶部正好保持在水面,保证最好的水流方向转化效果;所述微孔增氧设备由四根固定桩固定,使微孔增氧设备可以随水位的升降而浮动又不改变方向;所述固定桩底部固定于池塘底部,顶部连接浮力支架,所述浮力支架由浮球维持浮力。鱼种的投放:本专利技术适合从鱼种阶段开始养殖,投放40~60g鱼种,投放量根据不同品种收成时的产量来推算。以草鱼为例,该水槽式养殖模式下每立方米水体可以养殖100~130kg成鱼,以养殖成鱼1尾3kg计算,1m3可养成鱼33~43尾。假设投苗成活率为85%,则投鱼种量为39~50尾/m3。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突出优点和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池塘中建设养殖水槽作为养殖鱼的养殖跑道,将养殖鱼大部份集中在跑道中,并通过微孔增氧设备使跑道中产生水流,为水槽内的养殖鱼增氧和集中养殖鱼产生的粪便以便于收集;而档水墙可以使从跑道出水口流出的水经过整个池塘的循环净化后再次回到跑道的进水口,从而可以将养殖产量提高30%~50%,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鱼病的发生,提高成活率,减少用药成本,还能防止池塘老化,减少清塘成本;(2)由于水流的作用,养殖水槽中所有的鱼会自发顶流游动,整齐的排列在水槽中,只需在水槽前端匀速投入饲料并在投饵后3~4小时,在水槽未端的矮墙处用自吸泵将养殖鱼粪便吸出,集中处理,从而实现了投饵位置集中,能够准确把握养殖鱼的摄食情况,及时清除残饵和粪便,保持池塘水质的效果;(3)由于养殖鱼全都集中在水槽中,损耗鱼很容易被发现,可以及时清除,避免腐改而影响水质。附图说明图1:池塘鱼类水槽式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池塘俯视图(图中箭头示水流方向);图2:养殖水槽结构图;图3:微孔增氧设备结构图(图中箭头示水流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下列实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应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一种池塘鱼类水槽式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如图1、2所示,所述养殖池塘1中设有若干独立的平行设置的养殖水槽2,养殖水槽2为钢筋混凝土所建成,所述养殖水槽2的面积占养殖池塘1面积的1.5%~2%,所述养殖水槽2的前后两侧面3是30cm厚墙体、高2~3m,左右两端通透、为水流通道,所述养殖水槽2左右两端各安装防止养殖鱼逃逸的双层栏鱼网4,所述养殖水槽2的进水口端设有微孔增氧设备5、出水口端设有一道用来截留粪便和饵料的30cm高矮墙6;所述养殖池塘1中按2亩/台的密度安装叶轮式增氧机7,按照整个池塘水循环的方向安装叶轮式增氧机7的推水方向,加快池塘水的循环;所述养殖池塘中部设有挡水墙8。如图3所示,所述微孔增氧设备5由导水器9、微孔增氧盘10、浮力支架11三部份构成,所述微孔增氧盘10设于进水端处、微孔增氧盘10带动水流进入导水器9,导水器9将水流从上升方向转为水平方向,所述导水器9由浮力支架11来固定;所述微孔增氧设备5由四根固定桩12固定,所述固定桩12底部固定于池塘底部,顶部连接浮力支架11,所述浮力支架11由浮球13维持浮力。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池塘鱼类水槽式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池塘鱼类水槽式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所述养殖池塘中设有若干独立的平行设置的养殖水槽,养殖水槽为钢筋混凝土所建成,所述养殖水槽的面积占养殖池塘面积的1.5%~2%,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水槽的前后两侧面是30cm厚墙体、高2~3m,左右两端通透、为水流通道,所述养殖水槽左右两端各安装防止养殖鱼逃逸的双层栏鱼网,所述养殖水槽的进水口端设有微孔增氧设备、出水口端设有一道用来截留粪便和饵料的30cm高矮墙;所述养殖池塘中按2亩/台的密度安装叶轮式增氧机,按照整个池塘水循环的方向安装叶轮式增氧机的推水方向;所述养殖池塘中部设有挡水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池塘鱼类水槽式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池塘,所述养殖池塘中设有若干独立的平行设置的养殖水槽,养殖水槽为钢筋混凝土所建成,所述养殖水槽的面积占养殖池塘面积的1.5%~2%,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水槽的前后两侧面是30cm厚墙体、高2~3m,左右两端通透、为水流通道,所述养殖水槽左右两端各安装防止养殖鱼逃逸的双层栏鱼网,所述养殖水槽的进水口端设有微孔增氧设备、出水口端设有一道用来截留粪便和饵料的30cm高矮墙;所述养殖池塘中按2亩/台的密度安装叶轮式增氧机,按照整个池塘水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仕玺张艺黄伟卿刘家富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市鼎诚水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