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转换连接公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87574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2 16:41
一种汽车用转换连接公座,包括由上壳(11)及下壳(12)相互活动连接而组成的公座壳体(10),在所述上壳(11)的上部设有转接装置(111),在所述上壳(11)和下壳(12)的结合处设有公座内骨架(112),在该公座内骨架(112)的两面上分别设有多根向外延伸的插针(113),位于上壳(11)内的插针(113)通过连接线与外部设备相连接,位于下壳(12)内的插针(113)则与转换连接母座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具有设计新颖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用转换连接公座。【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进步,汽车行车电脑的数据交互接口的形式或协议,逐步由各品牌厂商自定义的方式,逐步向OBDI1-16标准接口形式或协议统一方向发展。在OBDI1-16的标准中规范了部分针脚位的定义,同时也为各品牌汽车厂商预留了自主定义的针脚位。各OBD周边设备为充分发挥其功能,会针对各品牌汽车自定义针脚位的定义内容及OBD周边设备的特点,制作相对应的连接或转换产品。现有的连接或转换公座大都为不可拆分的一体化结构,从而导致各OBD周边设备产品不能更好地向多元化、灵活性、便利性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拆装且组合灵活的汽车用转换连接公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用转换连接公座,包括由上壳及下壳相互活动连接而组成的公座壳体,在所述上壳的上部设有转接装置,在所述上壳和下壳的结合处设有公座内骨架,在该公座内骨架的两面上分别设有多根向外延伸的插针,位于上壳内的插针通过连接线与外部设备相连接,位于下壳内的插针则与转换连接公座相连接。所述上壳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分别为形状相对应的L形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的上部分别设有一缺口,在所述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的底部分别设有一 U形槽,在所述第一壳体内靠近缺口及U形槽处分别设有一个连接柱,所述第二壳体内靠近缺口及U形槽处分别设有一个带有定位孔的定位柱,在所述第一壳体的U形槽的两端部处分别设有一个L形的内骨架支撑部。所述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通过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定位柱从而将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活动连接于一体,所述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的底部的两个U形槽相结合而形成有使插针与转换连接母座连接用的孔,所述所述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上部的两个缺口相结合而形成供安装所述转接装置用的连接孔,所述公座内骨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骨架支撑部上。所述公座内骨架上的多根插针分别位于所述上壳及下壳的内侧。所述转接装置可为转接接口或一体式转接插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设置于所述上壳的壳体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其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连接或转换公座为不可拆分的一体化结构的缺陷。本技术的接口可为HDMI接口、各种USB接口、DVI接口、VGA接口中的一种,也可设置为一体出线的方式。外壳可根据产品实际使用需求,在保持外壳内部与OBD公座配合的卡位结构及尺寸一致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多种外形和尺寸,达到同一 OBD公座内骨架内模或公座,适应多种外形的外壳,使其达到多样性、灵活性及便利性的目的。本技术还具有设计新颖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可插接接口与外部连接线的连接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体式出线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体式出线方式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上壳的第一壳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上壳的第二壳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列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技术不构成任何限制。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的汽车用转换连接公座包括公座壳体10,该公座壳体10由上壳11及下壳12相互活动连接而组成。在所述上壳11的上部设有转接装置111,所述转接装置111可为转接接口或一体式转接插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设置于所述上壳11的壳体上。在所述上壳11和下壳12的结合处设有公座内骨架112。在该公座内骨架112的两面上分别设有多根向外延伸的插针113。位于上壳11内的插针113通过连接线与外部设备相连接,位于下壳12内的插针113则与转换连接公座相连接。如4,图5所不,所述上壳11包括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所述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分别为形状相对应的L形壳体,所述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的上部分别设有一缺口 1141、1151,在所述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的底部分别设有一 U形槽1142、1152,在所述第一壳体114内靠近缺口 1141及U形槽1142处分别设有一个连接柱1143,所述第二壳体115内靠近缺口 1151及U形槽1152处分别设有一个带有定位孔的定位柱1153,所述连接柱1143与定位柱1153的形状相对应,使连接柱1143可插入于定位柱1153中。在所述第一壳体114的U形槽1142的两端部处分别设有一个L形的内骨架支撑部 1144。如图3,所述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通过所述连接柱1143穿过所述定位柱1153从而将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活动连接于一体,所述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的底部的两个U形槽1142、1152相结合而形成有使插针113与转换连接母座连接用的孔116,所述所述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上部的两个缺口 1141、1151相结合而形成供安装所述转接装置111用的连接孔117,所述公座内骨架112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骨架支撑部1144上。所述公座内骨架上的多根插针113分别位于所述上壳11及下壳12的内侧。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揭示,但是本技术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技术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
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主权项】1.一种汽车用转换连接公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壳(11)及下壳(12)相互活动连接而组成的公座壳体(10),在所述上壳(11)的上部设有转接装置(111),在所述上壳(11)和下壳(12)的结合处设有公座内骨架(112),在该公座内骨架(112)的两面上分别设有多根向外延伸的插针(113),位于上壳(11)内的插针(113)通过连接线与外部设备相连接,位于下壳(12)内的插针(113)则与转换连接母座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转换连接公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11)包括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所述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分别为形状相对应的L形壳体,所述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的上部分别设有一缺口(1141、1151),在所述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的底部分别设有一 U形槽(1142、1152),在所述第一壳体(114)内靠近缺口(1141)及U形槽(1142)处分别设有一个连接柱(1143),所述第二壳体(115)内靠近缺口(1151)及U形槽(1152)处分别设有一个带有定位孔的定位柱(1153),在所述第一壳体(114)的U形槽(1142)的两端部处分别设有一个L形的内骨架支撑部(114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转换连接公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通过所述连接柱(1143)穿过所述定位柱(1153)从而将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活动连接于一体,所述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的底部的两个U形槽(1142,1152)相结合而形成有使插针(113)与转换连接母座连接用的孔(116),所述所述第一壳体(114)及第二壳体(115)上部的两个缺口(1141、1151)相结合而形成供安装所述转接装置(111)用的连接孔(117),所述公座内骨架(112)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骨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用转换连接公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壳(11)及下壳(12)相互活动连接而组成的公座壳体(10),在所述上壳(11)的上部设有转接装置(111),在所述上壳(11)和下壳(12)的结合处设有公座内骨架(112),在该公座内骨架(112)的两面上分别设有多根向外延伸的插针(113),位于上壳(11)内的插针(113)通过连接线与外部设备相连接,位于下壳(12)内的插针(113)则与转换连接母座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春媚王志礼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元和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