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自行车,特别涉及一种手、脚均可发出驱动力的自行车。现今普遍使用的自行车以脚踏为动力,长时间骑车容易疲劳,当在加速、上坡或逆风行驶时,踏力需大幅度增加,疲劳加剧,且双手臂长时间起支撑作用亦容易出现酸痛感。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脚可同时驱动,且手驱动又可往复作功,其传动路线短,传动效率高,使之能发出较大驱动力的自行车。本技术设计的自行车,设有手驱动装置,该装置在车把周围或立管周围也可以在水平管周围设有至少一个驱动杆,在前轴上装有驱动力合成机构,该机构输出端之零件与前花鼓筒相固连,输入端之零件与至少一件的传递构件相固连或啮合,而该传递构件的另一端或二端与驱动杆相连接。本技术由于可采用手脚同时驱动,且手驱动杆可往复作功,因此可提供较大驱动力,以提高车速或在上坡、逆风行驶时保持轻快行驶。且由于可采用手脚交替驱动,使车子 得更远,实现手脚交替休息,减轻骑车人疲劳。本技术的另一优点是机构简单可靠,传动效率高,手驱动时机件动作自然协调,车子倒推行时运动不发生干涉。本技术的又一优点是由于不改变现今普遍使用的自行车结构,手驱动装置又为一独立部件,装卸容易,维修方便,更 ...
【技术保护点】
设有手驱动装置的自行车,由前轮、后轮、车身、鞍座、车把和链传动构成,其特征在于:手驱动装置在车把(2)周围或立管(4)周围也可以在水平管(45)周围设有至少一个驱动杆(1),在前轴(40)上装有驱动力合成机构(7),该机构输出端之零件(8)与前花鼓筒(9)相固连,输入端之零件(10)与至少一件的传递构件(6)相固连或啮合,而该传递构件的另一端或二端与驱动杆(1)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设有手驱动装置的自行车,由前轮、后轮、车身、鞍座、车把和链传动构成,其特征在于手驱动装置在车把(2)周围或立管(4)周围也可以在水平管(45)周围设有至少一个驱动杆(1),在前轴(40)上装有驱动力合成机构(7),该机构输出端之零件(8)与前花鼓筒(9)相固连,输入端之零件(10)与至少一件的传递构件(6)相固连或啮合,而该传递构件的另一端或二端与驱动杆(1)相连接。2.按权利要求1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前轴(40)上装有驱动力合成机构(7),该机构中具有内棘齿的外圈(8)与前花鼓筒(9)相固连,其内圈(10)套装在前轴(40)上,该内圈的颈部可以作有导向槽或装有链轮,复位弹簧(12)套装在前轴(40)上,其一头与内圈(10)相连接,另一头与前轴(40)或前叉(41)相连接,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凸块(15)的定位圈(14)固定在前轴(40)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棘爪(13)活动安装在内圈(10)上,该棘爪的一头与外圈(8)上的内棘齿啮合时则另一头与定位圈(14)上的凸块(15)脱离,而该棘爪的一头与定位圈(14)上的凸块(15)相接触时则另一头与外圈(8)上的内棘齿脱离。3.按权利要求1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在前轴(40)上装有驱动力合成机构(17),该机构中具有内棘齿的外圈(8)与前花鼓筒(9)相固连,双内圈中的内圈(18、19)分别套装在前轴(40)上,在该内圈小直径部位可以作有导向槽或安装链轮,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凸块(15)的定位圈(14)固定在前轴(40)上,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棘爪(13、22)活动安装在内圈(18、19)上,棘爪(13)上固连有带凸块(23)的连杆(24),在起始位置凸块(23)与定位圈(14)上的凸块(15)相并列,当棘爪(13)或棘爪(22)的一头与外圈(8)上的内棘齿相啮合时,其另一头与定位圈(14)上的凸块(15)及凸块(23)相脱离,当棘爪(13)或棘爪(22)的一头与定位圈(14)上的凸块(15)或凸块(23)接触时,则另一头与外圈(8)上的内棘齿脱离,复位弹簧(12)套装在前轴(40)上,其一头与内圈(18)相连接,另一头与前轴(40)或前叉(41)相连接,复位弹簧(25)的一头与内圈(19)相固连,另一头与前叉(41)相固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鑫泉,谢竹铭,
申请(专利权)人:谢鑫泉,谢竹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