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朝阳专利>正文

一种改进的正三轮摩托车传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5769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正三轮摩托车传动技术。提出的一种改进的正三轮摩托车传动机构,其发动机输出轴(12)通过链条/齿轮与进退档换向器(3)的输入轴(10)连接,进退档换向器(3)的输入轴(10)上对称设置有两个主动锥齿轮(24)(29),在两个主动锥齿轮(24)(29)之间设置有沿输入轴移动的离合套(25),设置与两个主动锥齿轮(24)(29)常啮合的被动锥齿轮(26),与被动锥齿轮(26)连接的进退档换向器输出轴(28)通过万向节(4)(9)和传动轴(5)与后桥(8)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进退档换向器、传动轴居中设置,便于整个车辆布置,能使后桥左右两半轴等长,有效减少生产、维护工作量,并使车辆受力更加均匀,传动更加平稳。(*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正三轮摩托车传动技术,主要涉及一种改进的正三轮摩托车传动机构。现已提出的正三轮摩托车轴传动机构设置有倒顺档功能,其结构设计是将发动机输出轴与倒顺档换向器的主动锥齿轮内孔花键直接联接,在换向器的输出轴上对称设置两个转向相反的被动锥齿轮,设置通过拨叉控制的离合套并使离合套可沿输出轴移动(离合套内孔花键与输出轴花键滑动连接)。通过离合套与两个转向相反的被动锥齿轮分别啮合与分离,实现换向器输出轴的正转与反转。换向器的输出轴通过万向节、传动轴与后桥连接。在这种结构中,换向器与发动动输出轴直接连接,从而使得发动机输出轴与发动机机体经常损坏。由于换向器与发动动输出轴直接连接,从而使得整体结构不得不偏离车辆中心设置并使整体传动轴长度过长,强度偏低,且不利于传动轴的动平衡性能。而且还使得车辆后桥左右半轴不能等长,从而使车辆受力不均还加大了车辆后桥生产不便和维护不便。由于该结构传动轴过长,使得正好位于整个车架受力的变形区正下方,使车辆在使用中因车架变形导致传动轴额外受力,导致机件损坏。本技术完成其专利技术任务采用的技术结构为在发动机的正后方设置一个进退档换向器,发动机的输出轴通过链条/齿轮与进退档换向器的输入轴连接,进退档换向器的输入轴上对称设置两个主动锥齿轮,在两个主动锥齿轮之间设置有沿输入轴移动的离合套,并设置带动离合套移动的拨叉;设置有与两个主动锥齿轮常啮合的被动锥齿轮,与被动锥齿轮连为一体的进退档换向器输出轴通过万向节、传动轴与后桥连接,从而构成整个传动机构。本技术结构与现有传动结构相比的优点在于1、由于采用轴传动,杜绝或减少链传动的缺点。2、传动轴居中设置,便于整个车辆布置,能使后桥左右两半轴等长,有效减少生产、维护工作量,并使车辆受力更加均匀,传动更加平稳。3、有效缩短传动轴长度(与其它轴传动结构相比)。有利于提高传动轴强度及动平衡性能。4、传动轴前端万向节位于车架变形区,使用中车架的变形不会影响传动轴工作。5、换向器输入轴的另一端又可作为备用动力输出轴使用,在进行其它作业时,连接其它动力装置,如油泵等。附图2为本技术中进退档换向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发动机,2、联接固定板,3、进退档换向器,4、9、万向节,5、传动轴,6、后车轮,7、车架,8、后桥,10、换向器输入轴,11、连接链条,12、发动机输出轴,21、控制摆臂组件,22、拨叉,23、拨叉轴,24、29、主动锥齿轮,25、离合套,26、被动锥齿轮,27、箱体,28、换向器输出轴,31、链轮,32、发动机箱体。在工作时,发动机输出轴12通过链条11带动换向器输入轴10旋转,进而带动在上面滑动连接的离合套25旋转。通过拨叉控制摆臂组件21使拨叉22左右移动,进而带动离合套25移动,使离合套25分别与空套在输入轴上的主动锥齿轮24、29端面牙嵌啮合与分离,进而使与主动锥齿轮常啮合的被动锥齿轮26正转与反转,由此使车辆前进或后退。也可使离合套25与主动锥齿轮24、29都分离,使被动锥齿轮26失去动力(此时为空档状态)。进退档换向器输入轴10的另一端可位于箱体外部,作为备用的动力输出轴,在进行其它作业时,用以连接其它动力装置,如油泵等。如附图3所示,其基本结构与附附图说明图1给出的实施例相同,仅是将进退档换向器3与发动机1设置在一个壳体内,构成带有换向器的发动机结构。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正三轮摩托车传动机构,其特征是在发动机(1)的正后方设置一个进退档换向器(3),发动机输出轴(12)通过链条/齿轮与进退档换向器(3)的输入轴(10)连接,进退档换向器(3)的输入轴(10)上对称设置有两个主动锥齿轮(24)(29),在两个主动锥齿轮(24)(29)之间设置有沿输入轴移动的离合套(25),并设置带动离合套(25)移动的拨叉(22),设置与两个主动锥齿轮(24)(29)常啮合的被动锥齿轮(26),与被动锥齿轮(26)连接的进退档换向器输出轴(28)通过万向节(4)(9)和传动轴(5)与后桥(8)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正三轮摩托车传动机构,其特征是进退档换向器的输入轴(10)一端位于箱体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正三轮摩托车传动机构,其特征是进退档换向器(3)与发动机(1)设置在一个壳体内。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正三轮摩托车传动技术。提出的一种改进的正三轮摩托车传动机构,其发动机输出轴(12)通过链条/齿轮与进退档换向器(3)的输入轴(10)连接,进退档换向器(3)的输入轴(10)上对称设置有两个主动锥齿轮(24)(29),在两个主动锥齿轮(24)(29)之间设置有沿输入轴移动的离合套(25),设置与两个主动锥齿轮(24)(29)常啮合的被动锥齿轮(26),与被动锥齿轮(26)连接的进退档换向器输出轴(28)通过万向节(4)(9)和传动轴(5)与后桥(8)连接。本技术使进退档换向器、传动轴居中设置,便于整个车辆布置,能使后桥左右两半轴等长,有效减少生产、维护工作量,并使车辆受力更加均匀,传动更加平稳。文档编号B62M11/10GK2603003SQ0321513公开日2004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29日专利技术者王朝阳 申请人:王朝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正三轮摩托车传动机构,其特征是:在发动机(1)的正后方设置一个进退档换向器(3),发动机输出轴(12)通过链条/齿轮与进退档换向器(3)的输入轴(10)连接,进退档换向器(3)的输入轴(10)上对称设置有两个主动锥齿轮(24)(29),在两个主动锥齿轮(24)(29)之间设置有沿输入轴移动的离合套(25),并设置带动离合套(25)移动的拨叉(22),设置与两个主动锥齿轮(24)(29)常啮合的被动锥齿轮(26),与被动锥齿轮(26)连接的进退档换向器输出轴(28)通过万向节(4)(9)和传动轴(5)与后桥(8)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朝阳
申请(专利权)人:王朝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