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国明专利>正文

一种集成过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941224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6 1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成过滤系统,包括第一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第一原水泵、罗茨风机和自动控制柜,其中:自动控制柜与第一原水泵、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气路连接;罗茨风机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的底部相连接;第一原水泵通过管道与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的底部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由PLC微电脑自动控制,运行时可无人值守,且在过滤单元的运行上做了很大的改变,过滤单元的运行和反洗的水流方向一致,这是不同于现有的技术之处,本发明专利技术进行反洗时不需要设备本身产水,直接用原水反洗,也不需单独配备反洗水泵,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既节省了人工,又节省了耗能和自身耗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过滤
,具体涉及一种集成过滤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污水处理的问题,污水处理的第一步便是过滤,一般采用过滤系统对污水进行过滤,过滤装置主要由填料、布水孔板、封头等构成。传统的纤维过滤装置无论是纤维束还是纤维球过滤器均有一块活动的布水孔板或者有一套机械压紧装置,这样既增加了设备制造成本也加大了设备制造难度。传统的纤维过滤装置一般采用上部进水、下部出水的结构,滤料之间的空气不容易排出,影响过滤效果。由于填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形,摆列位置经常变动,容易形成空隙,影响过滤效果。现有的过滤系统存在的技术缺点有:设备庞大笨重,安装、运输成本高;过滤系统对进水的要求范围窄;过滤系统过精度不高;耗能高,自身耗水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避免出现上述技术缺陷的集成过滤系统。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集成过滤系统,包括第一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第一原水泵、罗茨风机和自动控制柜,其中:所述自动控制柜与所述第一原水泵、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气路连接;所述罗茨风机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和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原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和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底部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集成过滤系统还包括第二原水泵,所述第二原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原水泵并联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筒体的顶部设有出水口和排气口,底部设有进水口,筒体的内部设有两块布水孔板,布水孔板与筒体内壁固定连接,两块布水孔板之间设有滤料层;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筒体的顶部设有出水口和排气口,底部设有进水口,筒体的内部设有两块布水孔板,布水孔板与筒体内壁固定连接,两块布水孔板之间设有滤料层。进一步地,所述布水孔板上设有圆孔,孔径为5.2-6.5mm,孔距为20_25mm。进一步地,所述滤料层设有软性改性纤维束,所述软性改性纤维束的两端扎紧。进一步地,所述软性改性纤维束的纤维直径为0.1-5微米。一种集成过滤系统的过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所述集成过滤系统的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中装满水;步骤二:打开与第一过滤单元相连接的管道上的排污阀、排气阀和反排阀,同时打开与第二过滤单元相连接的管道上的排污阀、排气阀和反排阀;步骤三:当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内的液位到达预定排污液位时,打开第一原水泵、与第一过滤单元相连接的管道上的进水阀、反排阀和排气阀,打开与第二过滤单元相连接的管道上的反排阀和排气阀;步骤四:当第一过滤单元内的水位到达预定排水液位20秒后,打开第一原水泵、与第一过滤单元相连接的管道上的进水阀,打开与第二过滤单元相连接的进水阀、反排阀、排气阀及连通阀;步骤五:当第二过滤单元内的水位到达预定排水液位20秒后,打开第一原水泵、与第一过滤单元相连接的管道上的进水阀,打开与第二过滤单元相连接的进水阀、出水阀和连通阀。一种集成过滤系统的清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开启第一排污阀、第一排气阀和第一反排阀,进行排水,其他泵、阀均处于关闭状态;步骤二:当水位到达预定排水液位时,开启第一进气阀、第一排气阀、第一反排阀和罗茨风机,其他泵、阀处于关闭状态,对第一过滤单元进行气洗,气洗过程持续120秒;步骤三:开启第一进水阀、第一排气阀、第一反排阀和第一原水泵,其他泵、阀均处于关闭状态,对第一过滤单元进行水洗,水洗过程持续60秒;步骤四:重复步骤一到步骤三,重复进行三次,第一过滤单元清洗结束;步骤五:开启第二排污阀、第二排气阀和第二反排阀,进行排水,其他泵、阀均处于关闭状态;步骤六:当水位到达预定排水液位时,开启第二进气阀、第二排气阀、第二反排阀和罗茨风机,其他泵、阀处于关闭状态,对第二过滤单元进行气洗,气洗过程持续120秒;步骤七:开启第一进水阀、第二进水阀、第二排气阀、第二反排阀、连通阀和第一原水泵,其他泵、阀均处于关闭状态,对第二过滤单元进行水洗,水洗过程持续60秒;步骤八:重复步骤五到步骤七,重复进行三次,第二过滤单元清洗结束,整个系统的清洗过程结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成过滤系统,经过科学合理计算,尽量发挥每个设备最大功效,将所有设备集于一个撬装底架上。整个系统装有进水管、出水管,其中出水管包括净水出水管、反洗出水管、污水排放管,其系统管道布局设计独特合理,尽可能缩小安装空间。本系统由PLC微电脑自动控制,运行时可无人值守。在应用中采用上述结构后,之前采用的砂滤罐与本专利技术相比,具有设备体积庞大、过滤精度不高、适应范围窄的缺陷,而本系统体积小,占地面积小,设备紧凑连接,真正实现了过滤一体化,减少了工程现场的安装量,且该系统与砂滤罐相比过滤精度高、适应范围广,同时便于移动,可用于某些水质突然变坏进行应急处理。本专利技术对水的过滤采用反向运行方式,即从过滤单元的底部进水、顶部出水,这种反向运行方式有利于过滤单元内的滤料之间的气体排出,从而使滤料能够更充分地压实,过滤效果更好,且更换滤料较容易,对过滤单元进行清洗时采用反洗方式,用未经处理的污水进行清洗,清洗时采用从过滤单元底部进水、顶部排出污物的方式,从而节省净水;同时本专利技术采用自动控制柜对系统运行进行控制,整个系统为自动运行模式,不需要人工控制,而且集成式组装可以节省系统所占据的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顶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图4为自动控制柜的部分电路原理示意图;图5为自动控制柜的另一部分电路原理示意图;图6为自动控制柜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电路原理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泵、阀之间的气路连接示意图,其中QLl代表气路板,DF代表电磁阀,CXl代表气源二连体,F代表气动阀,双横线代表气路;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反洗过程的相关的泵、阀的时序图,其中斜线部分代表相关泵或阀的开启时间;图中,1-第一过滤单元,2-第二过滤单元,3-自动控制柜,4-罗茨风机,5-第一原水栗,6_第二原水栗,7-风机接口,8-第一正进阀,9_第二正进阀,10-第一进水阀,11_第二进水阀,12-第一进气阀,13-第二进气阀,14-第一进水调节阀,15-第二进水调节阀,16-旁通阀,17-第一反排阀,18-第二反排阀,19-第一排气阀,20-第二排气阀,21-第一排污阀,22-第二排污阀,23-第一排污口,24-第二排污口,25-管道出水口,26-连通阀,27-第一出水阀,28-第二出水阀,29-入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集成过滤系统,包括第一过滤单元1、第二过滤单元2、第一原水泵5、罗茨风机4和自动控制柜3,其中:所述自动控制柜3与所述第一原水泵5、第一过滤单元I和第二过滤单元2气路连接;所述罗茨风机4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I和所述第二过滤单元2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原水泵5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I和所述第二过滤单元2的底部相连接。所述集成过滤系统还包括第二原水泵6,所述第二原水泵6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原水泵I并联在一起,第二原水泵6作为备用水泵,当第一原水泵5发生故障时,第二原水泵6即替代第一原水泵5开始工作。所述第一过滤单元I的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成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第一原水泵、罗茨风机和自动控制柜,其中:所述自动控制柜与所述第一原水泵、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气路连接;所述罗茨风机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和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原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和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底部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明
申请(专利权)人:张国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