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及其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7998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1 1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源及其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电源的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由电流采样模块获取电源电路的输出电流并将输出电流转换为采样电压,由放大模块放大电流采样模块的采样值,通过MCU控制模块将放大模块输出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根据采样值输出相应的补偿电流给控制环路模块,由控制环路模块根据补偿电流产生相应的补偿电压,并将补偿电压与基准电压叠加稳定到参考电压,使电源输出电压为其标称电压,从而有效的改善电源的负载调整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源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源及其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
技术介绍
负载调整率(LOAD REGULAT1N)是指电源负载的变化会引起电源输出的变化,表现为:负载增加时,输出降低;相反负载减少时,则输出升高。负载调整率是衡量电源好坏的指标。好的电源负载变化引起的输出变化较小,通常指标为3%-5%。负载调整率=(空载时输出电压_满载时输出电压)/ (额定负载时输出电压)*100%,这是稳压电源的一项重要指标,体现当负载电流变化时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相应的变化情况,通常以输出电流从O变化到额定最大电流时,输出电压的变化量和输出电压的百分比值来表示。例如某5V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流从O增加到最大电流1A,它的输出电压从5.0OV降到了 4.50V,降落值0.5V除以标称输出电压5V,得到10%,这就是该电源的负载调整率。目前,大部分电源没有补偿设计,如标称48V输出电压的电源,在其共模电感和PCB走线的阻抗分去一部分电压后,其输出电压已低于48V,导致其负载调整率大。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尚。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电源及其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可对电源输出电压进行采样,并根据采样值补偿电压使电源输出电压为其标称电压。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的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与电源的电源电路连接,其包括:用于获取电源电路的输出电流,并将输出电流转换为采样电压的电流采样模块;用于放大电流采样模块的采样值的放大模块;用于将放大模块输出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根据采样值输出相应的补偿电流给控制环路模块的MCU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补偿电流产生相应的补偿电压,并将补偿电压与基准电压叠加稳定到参考电压的控制环路模块;所述电源电路、电流采样模块、放大模块、MCU控制模块、控制环路模块依次连接形成回路。所述的电源的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中,所述MCU控制模块包括:用于将放大模块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根据放大模块输出的采样值,输出相应占空比的PWM信号的DSP单元;用于根据所述PWM信号产生相应的驱动电流的驱动单元;用于根据驱动电流增加控制环路模块的输入电流的电流设置单元;所述放大模块、DSP单元、驱动单元、、电流设置单元、控制环路模块和电源电路依次连接。所述的电源的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中,所述电流采样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二电阻的一端均连接放大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均连接电源电路的共模电感的第3端、放大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和地。所述的电源的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中,所述放大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为放大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还通过第五电阻连接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第四电阻的一端为放大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共模电感的第3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还通过第六电阻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为放大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第七电阻连接MCU控制模块。所述的电源的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中,所述放大模块还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MCU控制模块、还通过第七电阻连接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源的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中,所述放大模块还包括肖特基二极管,所述肖特基二极管的第I端接地,肖特基二极管的第2端连接3.3V供电端,肖特基二极管的第3端连接MCU控制模块和第一电容的一端、还通过第七电阻连接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所述的电源的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中,所述DSP单元包括DSP处理器、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驱动单元包括:驱动芯片;电流设置单元包括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第三MOS管和第一变压器;控制环路模块包括第二变压器;所述DSP处理器的RA2/AN2端通过第七电阻连接放大模块的输出端,DSP处理器的RB1/AN6端通过第二电容接地,DSP处理器的RB12/PWM3L端依次通过第八电阻和第九电阻的接地,DSP处理器的RA3/PWM1L端连接驱动芯片的INB端,DSP处理器的RB14/PWM2L端连接驱动芯片的INA端,DSP处理器的VDDC0RE端通过第三电容接地;所述驱动芯片的OUTB端连接第一 MOS管的栅极和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同名端,第一 MOS管的源极接地,第一 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异名端;第一变压器的第一次级绕组的异名端连接第三MOS管的源极和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同名端,第一变压器的第一次级绕组的同名端连接第三MOS管的栅极、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DC_BUS-供电端;第一变压器的第二次级绕组的异名端连接第二 MOS管的源极和DC_BUS_供电端,第一变压器的第二次级绕组的同名端连接第二 MOS管的栅极、第二 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异名端。一种具有负载补偿功能的电源,包括电源电路和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所述电源电路连接电源的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电源及其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由电流采样模块获取电源电路的输出电流并将输出电流转换为采样电压,由放大模块放大电流采样模块的采样值,通过MCU控制模块将放大模块输出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根据采样值输出相应的补偿电流给控制环路模块,由控制环路模块根据补偿电流产生相应的补偿电压,并将补偿电压与基准电压叠加稳定到参考电压,使电源输出电压为其标称电压,从而有效的改善电源的负载调整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的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及其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的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包括:电流采样模块10、放大模块20和MCU控制模块30,所述电源电路、电流采样模块10、放大模块20、MCU控制模块30和控制环路模块40依次连接形成回路。本实施例由电流采样模块10获取电源电路的输出电流并将输出电流转换为采样电压,由放大模块20放大电流采样模块10的采样值,通过MCU控制模块30将放大模块20输出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根据采样值输出相应的补偿电流给控制环路模块,由控制环路模块根据补偿电流产生相应的补偿电压,并将补偿电压与基准电压叠加稳定到参考电压,使电源输出电压为其标称电压,从而有效的改善电源的负载调整率。其中,MCU控制模块30包括:用于将放大模块20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根据放大模块20输出的采样值,输出相应占空比的PWM信号的DSP单元,用于根据驱动电流增加控制环路模块的输入电流的电流设置单元。所述放大模块20、DSP单元、驱动单元、、电流设置单元、控制环路模块和电源电路依次连接。所述电流采样模块10包括第一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的输出负载调整率补偿电路,与电源的电源电路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获取电源电路的输出电流,并将输出电流转换为采样电压的电流采样模块;用于放大电流采样模块的采样值的放大模块;用于将放大模块输出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根据采样值输出相应的补偿电流给控制环路模块的MCU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补偿电流产生相应的补偿电压,并将补偿电压与基准电压叠加稳定到参考电压的控制环路模块;所述电源电路、电流采样模块、放大模块、MCU控制模块、控制环路模块依次连接形成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春华刘建飞汪兆华鞠万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