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圈发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5709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1 1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救生圈发射结构,包括投掷筒以及安装在投掷筒内的充气泵、储气瓶、电连接的电机与电池,所述电机与充气泵、储气瓶依次连接,在储气瓶固定有空气总阀,所述空气总阀通过相互连接的L形导气管和喷气口与位于投掷筒端部的发射腔体连通;还包括发射开关与安装在投掷筒外壁上的多个挂钩,发射开关与电机连接,所述挂钩通过牵引绳与位于发射腔体中的救生圈连接。在投掷筒的外壁末端安装有多个挂钩,该挂钩通过牵引绳与位于发射腔体内的救生圈连接,使得救生圈在发射出去被落水人员抓住时,利用牵引绳将其拉回船上,防止落水人员随救生圈一起被冲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投掷装置,具体是指救生圈发射结构
技术介绍
渔业捕捞、游轮或是游艇等船舶在出海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意外和危险,为船舶配备救援设备必不可少,目前,常见的救援设备有逃生船、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绳索等,但是,在风急浪大的恶劣环境中,这些简单的设备往往无法起到很好的救生作用,特别是当人员意外跌入水中时,救援设备无法及时投送到待救援人员身边,救援设备抛投到水面的距离有限,待救援人员无法及时获取救援设备,待救援人员无法依靠救援设备及时逃离水面等,存在救援设备过于简单,在恶劣环境下救援不实用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救生圈发射结构,实现快速将救生圈抛投到更远的距离,且可以迅速将落水人员拖出水面,使其脱离危险。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救生圈发射结构,包括投掷筒以及安装在投掷筒内的充气泵、储气瓶、电连接的电机与电池,所述电机与充气泵、储气瓶依次连接,在储气瓶固定有空气总阀,所述空气总阀通过相互连接的L形导气管和喷气口与位于投掷筒端部的发射腔体连通;还包括发射开关与安装在投掷筒外壁上的多个挂钩,发射开关与电机连接,所述挂钩通过牵引绳与位于发射腔体中的救生圈连接;在所述发射腔体内安装有固定块,固定块上安装有导向柱,救生圈套设在导向柱上,在固定块内开设有弧形孔,弧形孔的两端部正对救生圈的外圆周,弧形孔的中部与外部连通且正对喷气口的出气端;所述喷气口内部设有第一扩大段和第二扩大段,第一扩大段与L形导气管连通,第二扩大段与发射腔体连通,且第一扩大段与第二扩大段通过通孔连通,第一扩大段和第二扩大段的截面均为梯形,且第二扩大段的出气端的内径大于第一扩大段的进气端的内径。本技术在工作时,将投掷筒转动设置在船头或是船的两侧,根据落水人员的位置将投掷筒的发射腔体对准该位置,启动发射开关,电机启动带动充气泵开始将储气瓶中的空气压入L形导气管中,L形导气管在通过喷气口向发射腔体内注入快速流动的气流,最终使得救生圈在高速的气流的推动下快速弹出发射腔体,使得救生圈达到落水人员的位置,实现对落水人员的解救;并且本技术采用电池带动电机运转,一方面是因为投掷筒的使用是在非常时期,并非随时都在使用,另一方面是在潮湿以及雨水较多的海上环境,投掷筒如果与电源一直连接,很容易受到潮湿环境的干扰,严重时会导致线路短路使得在紧急情况下投掷筒无法使用,在电池充电蓄满后,使得投掷筒的供电区域处于密闭状态上,提高了投掷筒的防潮和防水性能;其中,在投掷筒的外壁末端安装有多个挂钩,该挂钩通过牵引绳与位于发射腔体内的救生圈连接,使得救生圈在发射出去被落水人员抓住时,利用牵引绳将其拉回船上,防止落水人员随救生圈一起被冲走;并且多个挂钩可对应对个救生圈,使得在单个的救生圈在发射时不受其他救生圈的影响,缩短救生圈发射的时间,提高救生效率;本技术中,救生圈套设在导向柱上,在气流由喷气口喷出时,与外界连通的弧形孔的中部正对喷气口,即喷气口中的气流直接进入到弧形孔中,再经弧形孔的两端的变向,使得气流直接作用到救生圈的外圆周上,实现救生圈的喷射,其中弧形孔的两端正对救生圈的外圆周,通过点对点的方式,改变了现有的救生圈喷射气流作用到整个发射腔体的方式,提高了气流的推动效率以及推动速度,并且降低了发射成本;并且设置的导向柱可保证救生圈在推进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向或是直接与投掷筒内壁发生碰撞,保证救生圈无损的到达落水人员的附近;本技术在往发射腔体内注入气流时,高速运动的气流先通过截面呈梯形的第一扩大段,气流在第一扩大段中的运行速度与在L形导气管中的运行速度相比相对降低,使得气流运动状态相对减缓,以减小气流对喷气孔的冲击,气流继续运动进入至通孔,气流通过第一扩大段到通孔中的体积变化使得其速度重新加快,同时也具有相对与L形导气管中更大的动能,最后动能增大的气流在第二扩大段中喷射而出,且第二扩大段的出气端的内径大于第一扩大段的进气端的内径,使得气流更加均匀地在发射腔体中作用到救生圈上,保证在等同气量的条件下救生圈能够喷射到更远的距离,提高对落水人员的救援效果。进一步地,还包括压力表,所述压力表设置在充气泵与空气总阀之间的气管上。压力表可将气管中的压力数据实时显示,并且在投掷筒维护便于人工观察气管运行的工作状态,避免在紧急情况下时气管出现状况而无法工作。进一步地,所述投掷筒上开设有弧形的观察孔,所述观察孔用于读取压力表的数据。设置的弧形观察孔可供船员等直接在外部观察气管是否正常运行,减小拆卸投掷筒的检修时间。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挂钩呈环状,且阵列分布在投掷筒的外壁上。多个挂钩呈环状分布在投掷筒的外壁上,在实现多个救生圈先后发射的同时,避免与救生圈连接的牵引线相互缠绕而导致救生圈达不到落水人员的位置,防止错过最佳的救援时间。进一步地,所述电池通过充电口与外部电源连接。电池在时候过后急需重新蓄电,而电池通过充电口与外部电源连接,而非时刻与电源连接,保证了投掷筒内部与外部之间的隔离,保证投掷筒在使用时的工作稳定性。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投掷筒的外壁末端安装有多个挂钩,该挂钩通过牵引绳与位于发射腔体内的救生圈连接,使得救生圈在发射出去被落水人员抓住时,利用牵引绳将其拉回船上,防止落水人员随救生圈一起被冲走;并且多个挂钩可对应对个救生圈,使得在单个的救生圈在发射时不受其他救生圈的影响,缩短救生圈发射的时间,提高救生效率;2、本技术多个挂钩呈环状分布在投掷筒的外壁上,在实现多个救生圈先后发射的同时,避免与救生圈连接的牵引线相互缠绕而导致救生圈达不到落水人员的位置,防止错过最佳的救援时间;3、本技术的压力表可将气管中的压力数据实时显示,并且在投掷筒维护便于人工观察气管运行的工作状态,避免在紧急情况下时气管出现状况而无法工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喷气口的截面图;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投掷筒、2-充电口、3-电机、4-电池、5-充气泵、6-压力表、7-储气瓶、8-空气总阀、9-发射开关、10-喷气口、Il-L形导气管、12-发射腔体、13-救生圈、14-挂钩、15-观察孔、16-固定块、17-弧形孔、18-导向柱、19-第一扩大段、20-通孔、21-第二扩大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投掷筒I以及安装在投掷筒I内的充气泵5、储气瓶7、电连接的电机3与电池4,所述电机3与充气泵5、储气瓶7依次连接,在储气瓶7固定有空气总阀8,所述空气总阀8通过相互连接的L形导气管11和喷气口 10与位于投掷筒I端部的发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救生圈发射结构,包括投掷筒(1)以及安装在投掷筒(1)内的充气泵(5)、储气瓶(7)、电连接的电机(3)与电池(4),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3)与充气泵(5)、储气瓶(7)依次连接,在储气瓶(7)固定有空气总阀(8),所述空气总阀(8)通过相互连接的L形导气管(11)和喷气口(10)与位于投掷筒(1)端部的发射腔体(12)连通;还包括发射开关(9)与安装在投掷筒(1)外壁上的多个挂钩(14),发射开关(9)与电机(3)连接,所述挂钩(14)通过牵引绳与位于发射腔体(12)中的救生圈(13)连接;在所述发射腔体(12)内安装有固定块(16),固定块(16)上安装有导向柱(18),救生圈(13)套设在导向柱(18)上,在固定块(16)内开设有弧形孔(17),弧形孔(17)的两端部正对救生圈(13)的外圆周,弧形孔(17)的中部与外部连通且正对喷气口(10)的出气端;所述喷气口(10)内部设有第一扩大段(19)和第二扩大段(21),第一扩大段(19)与L形导气管(11)连通,第二扩大段(21)与发射腔体(12)连通,第一扩大段(19)与第二扩大段(21)通过通孔(20)连通,第一扩大段(19)和第二扩大段(21)的截面均为梯形,且第二扩大段(21)的出气端的内径大于第一扩大段(19)的进气端的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洪杨富智
申请(专利权)人:宜宾市净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