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12999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0 15: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移动终端,有利于降低产品整机厚度,进一步利于超薄化设计。所述移动终端所述背壳包括相互分离的上部背壳和下部背壳,所述上部背壳与下部背壳之间为移动终端电池放置区域,所述前壳面向所述背壳的侧面上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对移动终端电池限位。本发明专利技术背壳为断板式设计,相比原有整体式背壳,上部背壳和下部背壳均尺寸较小,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加工时易于厚度进一步减薄,且无需设置螺丝连接电池两侧原细长的背壳与前壳,进而有利于产品超薄化设计;另外设置限位结构对电池限位,使电池仍能得到可靠限位,连接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移动终端
,具体地说,是涉及移动终端的结构改进,使其进一步有利于产品超薄设计。
技术介绍
为了满足移动终端产品薄形化外观及成本的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产品的主板选择断板式设计。以移动终端产品为手机产品为例,参照图I和图2,其主要结构包括后壳(图I和图2中未不出,见图3中标号7)、背壳5、主板、电池3和前壳6,断板式设计的主板包括相互分离的上部主板I和下部主板2,主芯片置于上部主板I上,天线设置在下部主板2上,电池3位于上部主板I和下部主板2之间;为了信号传输采用同轴线4连接上部主板I与下部主板2,同轴线4位于电池3的左侧或右侧上;背壳5为整体式结构,其上对应电池3的位置处为破空设计,即具有一破空区5. 1,电池3同时位于破空区5. I内,后壳封闭背壳5及电池3对其进行保护。整体式背壳5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对电池3进行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的限位,保证电池的连接可靠性,避免电池晃动造成接触不良。如图I所示,电池3位于破空区5. I内,破空区5. I两侧的两段细长的背壳部5. 2对电池3进行左右方向的限位,破空区5. I上方和下方的两处背壳部5. 3对电池3进行上下方向的限位,从而使电池3的上、下、左、右方向均能得到有效限位。整体式背壳5的另一作用在于对连接上部主板I与下部主板2进行信号传输的同轴线进行保护。具体地,同样如图I所示,在两段细长的背壳部5. 2中,由与同轴线4位置相对应的该背壳部5. 2覆盖同轴线4,保护同轴线4,保证信号传输可靠。整体式背壳5的两段细长背壳部5. 2还能起到支撑后壳10的作用,防止后壳10与背壳5之间存在虚空空间导致后壳10产生变形。然而,由于背壳5为一整体件,整体尺寸较大,则加工时其厚度(一般为O. 6mm左右)不能进一步减薄,以免影响其强度,导致背壳容易变形;且背壳破空区5. I左侧和右侧的两段背壳部5. 2细长,也使背壳整体易变形,而若将此处细长背壳部5. 2加宽又会造成整机宽度增加。再者,为了保证背壳5与前壳6扣合牢固,背壳5的四角处及位于背壳破空区左侧和右侧的两段细长背壳部均采用螺丝连接(如图I所示背壳5上四角处及细长背壳部5. 2上设有螺丝孔)将背壳5与前壳6固定,而连接细长背壳部5. 2与前壳6的螺丝(图3中标号8)的前端为显示屏,设计上必须保证该处螺丝前端与显示屏之间具有至少O. 2mm的间隙,以免螺丝触碰到显示屏而损坏显示屏,则由于存在上述设计间隙,必定会增大整机厚度,如图3所示,在整机厚度上需要的空间L=Li+L2+L3+L4+L5,按照现有技术最薄设计尺寸计算,L1=O. 5mm、L2=O. 8mm、L3=O. 05mm、L4=L 2mm、L5=O. 2mm,则手机整体厚度空间 L=2. 75mm。另外,与同轴线位置相对应的该细长背壳部5. 2容易压住同轴线4,若在同轴线4和背壳5之间增加隔离筋也会造成整机宽度增加,进而导致尺寸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移动终端,有利于降低产品整机厚度,进一步利于产品超薄化设i+o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终端,包括背壳和前壳,所述背壳包括相互分离的上部背壳和下部背壳,所述上部背壳与下部背壳之间为移动终端电池放置区域,所述前壳面向所述背壳的侧面上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对移动终端电池限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将背壳做断板式设计,使其分成相互分尚的上部背壳和下部背壳两部分,相比原有整体式背壳,上部背壳和下部背壳均尺寸较小,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加工时易于厚度进一步减薄(可以加工到厚度为0.4mm左右),进而有利于移动终端广品整机厚度减薄,利于广品超薄化设计; 2、省去电池两侧原细长的背壳部,则无需如现有技术设置螺丝连接电池两侧原细长的背壳部与前壳,同样有利于产品整机厚度可以进一步减薄; 3、移动终端电池位于电池放置区域内,由前壳上的限位结构对电池限位,使电池仍能得到可靠限位,保证其连接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移动终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断板式主板及电池的位置结构图; 图3是现有技术移动终端电池处厚度方向剖面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移动终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省略电池及后壳); 图5是图4所示移动终端安装上电池及后壳后电池处厚度方向剖面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移动终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省略电池、后壳及背壳); 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保护盖与第二凸筋的装配结构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移动终端在保护盖与第二凸筋装配部位的断面图; 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保护盖与第二凸筋装配处的分解结构图; 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保护盖与第二凸筋装配处剖视图; 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保护盖与第二凸筋装配处的分解结构图; 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中移动终端在保护盖与第二凸筋装配部位的断面图; 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中保护盖与第二凸筋装配处的分解结构图; 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中移动终端在保护盖与第二凸筋装配部位的断面图; 图1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中第二凸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中保护盖安装到位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首先,对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方位词语作一简要说明:以下实施例中以移动终端为手机产品为例,以手机正常使用竖立状态定义其上下方向,进而相应定义其左右方向,对于其前后方向是以其结构件朝向用户方向为“前”,远离用户方向为“后”。实施例一 参照图4至图6,本实施例手机产品包括背壳和前壳2,其中背壳采用断板式设计,包括相互分离的上部背壳6和下部背壳7,上部背壳6和下部背壳7仍为采用螺丝与前壳2连接,上部背壳6与下部背壳7之间为电池放置区域11,前壳2面向背壳的侧面上设有限位结构,当在电池放置区域11内放置电池I时,电池I位于上部背壳6和下部背壳7之间,且限位结构用于对其进行限位。采用本实施例断板式手机,将手机背壳分成上部背壳和下部背壳两部分,一方面,相比原有整体式背壳,上部背壳和下部背壳均尺寸较小,加工时能够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使其厚度进一步减薄(可以加工到厚度为0.4_左右),进而有利于手机产品整机厚度减薄,利于产品超薄化设计;另一方面,省去电池两侧原细长的背壳部,则无需如现有技术设置螺丝连接此处的背壳部分与前壳,即无需保留此处螺丝前端与前壳之间至少0.2mm的间隙,有利于产品整机厚度进一步减薄,而在手机结构设计上,显示屏的上端和下端不会延伸至背壳四角处的螺丝所在处,则四角处螺丝前端无需与显示屏之间保留间隙,螺丝可尽可能地向前壳侧靠近,同时四角处螺丝所在背壳宽度大,螺丝位置可灵活设置,不会影响整机厚度。另一方面,因原有一体式背壳可以对电池I进行限位,本实施例采用分体式背壳,可通过设置在前壳2上的限位结构对电池I进行限位;同时,上部背壳6和下部背壳7的位置保持不变,仅省去电池I左右两侧的细长背壳部,则上部背壳6和下部背壳7仍能保持其原有限位作用,可与限位结构共同对电池I进行限位,使电池I仍能得到可靠限位,保证其连接可靠性。进一步地,由于上部背壳6和下部背壳7仍能保持其原有限位作用,即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背壳和前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壳包括相互分离的上部背壳和下部背壳,所述上部背壳与下部背壳之间为移动终端电池放置区域,所述前壳面向所述背壳的侧面上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对移动终端电池限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保华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