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10682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0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和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分别与常用电源方轴和备用电源方轴连接的第一支座组件和第二支座组件、以及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与第一支座组件相铰接,且两者的铰接处设有第一弹性件;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与第二支座组件相铰接,且两者的铰接处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座组件连接;第二连杆的一端与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支座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N相在供电状态转换过程保持供电状态,避免N相腾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双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及具有该转换机构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技术介绍
在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中,通过A电源(常用电源)或B电源(备用电源)侧的动触头组件和静触头组件的接触和分离实现合闸和分闸的状态,从而实现供电状态的转换。通常,在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供电状态转换过程中N相(中性极)会出现腾空现象,使得出现断电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供电状态转换过程保持供电状态、避免N相腾空的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设置在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本体基座上,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和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分别与所述基座上的常用电源方轴和备用电源方轴连接的第一支座组件和第二支座组件、以及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相铰接,且两者的铰接处设有将所述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压向所述基座方向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与所述第二支座组件相铰接,且两者的铰接处设有将所述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压向所述基座方向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座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和所述第一支座组件通过第一转轴相铰接,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其两弹性臂分别抵接在所述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和所述第一支座组件上;所述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和所述第二支座组件通过第二转轴相铰接,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上,其两弹性臂分别抵接在所述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和所述第二支座组件上。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所述一端上设有第一腰形孔,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第一腰形孔的长度方向可来回移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一腰形孔内;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所述一端上设有第二腰形孔,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第二腰形孔的长度方向可来回移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二腰形孔内。优选地,所述第一腰形孔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连杆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腰形孔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方向。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平行。优选地,该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还包括对称固定在所述基座上的第一静触头组件和第二静触头组件,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和第二静触头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和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相对应且可分离接触。优选地,所述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包括第一支架以及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可分离接触的第一浮动动触头,所述第一浮动动触头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相铰接;所述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包括第二支架以及与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可分离接触的第二浮动动触头,所述第二浮动动触头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二支座组件相铰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浮动动触头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端以及第一导通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导通端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可分离接触,且所述第一导通端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还设有第一压簧;所述第二浮动动触头包括相连接的第二连接端以及第二导通端,所述第二连接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二导通端与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可分离接触,且所述第二导通端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还设有第二压簧。优选地,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包括第一静触头、第一扭簧以及与第一扭簧弹性接触的第一浮动静触头,所述第一浮动静触头通过软铜绞线与所述第一静触头连接;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包括第二静触头、第二扭簧以及与第二扭簧弹性接触的第二浮动静触头,所述第二浮动静触头通过软铜绞线与所述第二静触头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包括开关本体,所述开关本体包括基座以及以上任一项所述的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所述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本技术通过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的结构设计,N相在供电状态转换过程保持供电状态,避免N相腾空,实现供电状态转换过程的平衡过渡,得到一个中性线重叠时间。本技术适用于额定电流400A以上,结构简洁、可靠性高,适合大批量生产。【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在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处于A电源合闸B电源分闸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处于A电源分闸B电源合闸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中处于A电源合闸B电源分闸时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中的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处于A、B电源中性线重叠时间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中处于A电源分闸B电源合闸时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图中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本体的立体结构图。以图1中所示放置方向为例说明,图中位于上方的一侧为A电源侧,即常用电源侧,位于下方的一侧为B电源侧,即备用电源侧。其中,开关本体包括基座I设置在基座I上的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开关本体还包括依序设置在基座I上的A相机构2、B相机构3、以及C相机构4。C相机构3与中性极(N相)重叠转换机构相邻。如图2所示,A相机构2、B相机构3、C相机构4均包括位于A电源侧的可分离接触的静触头组件5a和动触头组件6a、以及位于B电源侧的可分离接触的静触头组件5b和动触头组件6b ;开关本体还包括驱动动触头组件和静触头组件接触或分离的驱动机构、以及与驱动机构连接的方轴组件,方轴组件包括分别位于A电源侧和B电源侧的常用电源方轴7和备用电源方轴8,常用电源方轴7连接在A电源侧的动触头组件6a上,备用电源方轴8连接在B电源侧的动触头组件6b上。当位于A电源侧的动触头组件6a和静触头组件5a接触,位于B电源侧的动触头组件6b和静触头组件5b分离,即为A电源合闸、B电源分闸,反之则A电源分闸、B电源合闸。动触头组件、静触头组件和驱动机构和方轴组件均可采用现有技术实现。驱动机构包括连接板91、摆杆92以及两电源摆臂93、94 ;连接板91位于两动触头组件6a、6b之间,摆杆92朝向基座I连接在连接板91的中部,两电源摆臂93、94分别连接在连接板91的两端并与对应的动触头组件6a、6b相连接;连接板91的两端设有腰形孔91a、9 Ib供电源摆臂93、94连接。当摆杆92带动连接板91运动时,连接板91会先带动合闸一侧的电源摆臂先运动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性极重叠转换机构,设置在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开关本体基座(1)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10)和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20)、分别与所述基座(1)上的常用电源方轴(7)和备用电源方轴(8)连接的第一支座组件(11)和第二支座组件(21)、以及第一连杆(12)和第二连杆(22);所述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10)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11)相铰接,且两者的铰接处设有将所述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10)压向所述基座(1)方向的第一弹性件(13);所述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20)与所述第二支座组件(21)相铰接,且两者的铰接处设有将所述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20)压向所述基座(1)方向的第二弹性件(23);所述第一连杆(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浮动动触头组件(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座组件(21)连接;所述第二连杆(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浮动动触头组件(2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1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正乾宋长振朱熔吾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泰永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