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0914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0 0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镜头驱动装置,其包括:底座;与底座连接并形成收容空间的盖体;容纳在收容空间中的支承框架;悬置于支承框架中的镜头模组;安装固持于支承框架上的磁钢;安装在镜头模组上并与磁钢的内表面相对设置的对焦线圈;固定在盖体上并与磁钢的外表面正对设置的防抖动线圈;位于防抖动线圈的中心孔内的位置检测元件;第一弹性元件包括一对关于中心对称的第一弹簧片,每个第一弹簧片包括连接镜头模组与支承框架的第一弹性部、连接支承框架与底座的第二弹性部以及连接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第三弹性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驱动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镜头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近来,便携式相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设备上均配置了高性能的镜头驱动装置。这些镜头驱动装置一般具有自动对焦和防抖动功能。防抖动功能能够减少由外部震动或使用者手晃动造成的模糊。。现有的具有防抖动功能的镜头驱动装置中,为了实现自动对焦,将对焦线圈通电,从而驱动镜头沿其光轴方向升降。然而,这些镜头驱动装置中,为了将电流从镜头模块外部引入到对焦线圈需要悬丝(suspens1n wire)或钢丝弹簧(wire spring)之类的零件。悬丝依靠弹性恢复力来防止抖动,从而促使镜头驱动装置迅速恢复到初始位置上。但是,由于这种悬丝等零件的存在,使得镜头驱动装置的组装非常困难,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镜头驱动装置以解决上述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装简单的镜头驱动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镜头驱动装置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连接并形成收容空间的盖体;容纳在所述收容空间中的支承框架;悬置于所述支承框架中的镜头模组;安装固持于所述支承框架上的磁钢;安装在所述镜头模组上并与所述磁钢的内表面相对设置的对焦线圈,所述对焦线圈与磁钢之间的电磁作用使得所述镜头模组沿着平行于镜头模组的光轴的方向运动;固定在所述盖体上并与所述磁钢的外表面正对设置的防抖动线圈,所述防抖动线圈与磁钢之间的电磁作用使得所述支承框架沿着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运动;位于所述防抖动线圈的中心孔内的位置检测元件;连接所述镜头模组、支承框架以及底座的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包括一对关于中心对称的第一弹簧片,每个所述第一弹簧片包括连接所述镜头模组与所述支承框架的第一弹性部、连接所述支承框架与所述底座的第二弹性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二弹性部的第三弹性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部包括连接所述镜头模组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支承框架的第二连接部。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与所述镜头模组的上表面的凸块相卡合的第一连接片和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第一连接杆。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一对与所述支承框架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片和连接在所述一对第一连接片之间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片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部包括一对分别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片和连接一对所述第三连接片的第三连杆。优选地,所述第三弹性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三连接杆之间的蛇形弹簧段,所述蛇形弹簧段沿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三弹性部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蛇形弹簧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的第一直线弹簧段和连接在所述蛇形弹簧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之间的第二直线弹簧段。优选地,所述第一直线弹簧段沿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直线弹簧段沿平行于所述第三连杆的长度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镜头驱动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承框架与所述盖体的顶壁之间的隔片组件,所述隔片组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镜头驱动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隔片组件与所述支承框架之间的多个滚珠,所述支承框架上开设有容纳所述多个滚珠的下端部的第二收容槽;所述隔片组件上开设有容纳所述多个滚珠的上端部的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的直径大于所述滚珠的直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镜头驱动装置通过组合的弹簧片取代了悬丝等零件,使得镜头驱动装置可以自上而下组装,简化组装过程,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镜头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镜头驱动装置的爆炸图;图3为图1所示的镜头驱动装置沿A-A线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镜头驱动装置沿B-B线的剖视图;图5为图2中隔片的立体图;图6为图5中隔片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7为图2中第一弹性元件的立体图;图8为图2中运动单元与底座的组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镜头驱动装置100,所述镜头驱动装置100包括有具有容纳空间16的外壳10、固定在外壳10上的线路板15、容纳在容纳空间16中的运动单元20。所述外壳10包括底座11和与所述底座11配合围成收容空间16的盖体12。盖体12包括大致呈四方形的顶壁121以及分别沿顶壁121的四个边缘弯折延伸形成的四个侧壁122-125。顶壁121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第一通孔120供光线射入。底座11包括大致呈四方形的底壁111以及分别沿底壁111的四个角部朝向所述盖体12的方向突出形成的四个角柱112。每个角柱112的上表面朝向盖体12的方向突出形成有第一定位柱113。底壁111的中心处开设有与第一通孔120相对齐的第二通孔110。外壳10还包括隔片13,隔片13大致呈四方形,容纳在外壳10的收容空间内,其中心开设有与第一通孔120相对齐的第三通孔130。在本实施例中,隔片13的上表面131开设有围绕第三通孔130的环形凹槽1310。隔片13的下表面132的四个角都分别开设有用于收容第一定位柱113的第一收容孔1322以便实现隔片13与底座11之间的固定连接。隔片13上靠近每个第一收容孔1322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收容槽1321。线路板15收容在外壳10的收容空间内,具体地,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在盖体12的四个侧壁122-125上。运动单元20包括支承框架26、固定在支承框架26上的磁钢25、悬置在支承框架26中的镜头模组23、连接在支承框架26与镜头模组23之间的第一弹性件22和第二弹性件27。镜头模组23包括镜头筒231和围绕光轴Z缠绕并绕设在镜头筒23的外表面的对焦线圈24。镜头筒231的上端面形成有多个朝向盖体12方向突出的凸块2311。支承框架26位于底座11的底壁111与隔片13之间,其大致呈四方型箱体,中心处开设有用于收容镜头模组23的收容孔260,其包括分别沿垂直于光轴Z的第一方向X开设在支承框架26的侧壁上的一对第一收容槽261a、261c和沿垂直于光轴Z的第二方向Y开设在支承框架26的侧壁上的一对第二收容槽261b、261d、形成在每个角部上的与第一收容槽1321对应设置的第二收容槽262以及一对分别位于第二收容槽262两侧的第二定位柱263。第二收容槽262大致呈半球形。磁钢25大致呈长条形,其包括一对分别收容在一对第一收容槽261a、261c中的第一磁钢25a和一对分别收容在一对第二收容槽261b、261d中的第二磁钢25b。一对第一磁钢25a和一对第二磁钢25b环绕在对焦线圈24的外部并与对焦线圈24正对设置以便在通电时通过与对焦线圈24的相互作用以产生驱动力驱动镜头模组23沿着光轴Z移动。第二弹性元件27连接在镜头筒231的下端与支承框架26的下端之间,其包括与镜头筒231的下端固定连接的内环271和与支承框架26固定连接的外环272以及连接在内环271与外环272之间的弹性连接件273。第一弹性元件22位于隔片13与支承框架26之间,其包括关于中心对称设置的一对第一弹簧片220。每个第一弹簧片220包括用于将镜头筒231连接至支承框架26上的第一弹性部220a、220b、用于将支承框架26连接至底座11上的第二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镜头驱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驱动装置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连接并形成收容空间的盖体;容纳在所述收容空间中的支承框架;悬置于所述支承框架中的镜头模组;安装固持于所述支承框架上的磁钢;安装在所述镜头模组上并与所述磁钢的内表面相对设置的对焦线圈,所述对焦线圈与磁钢之间的电磁作用使得所述镜头模组沿着平行于镜头模组的光轴的方向运动;固定在所述盖体上并与所述磁钢的外表面正对设置的防抖动线圈,所述防抖动线圈与磁钢之间的电磁作用使得所述支承框架沿着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运动;位于所述防抖动线圈的中心孔内的位置检测元件;连接所述镜头模组、支承框架以及底座的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包括一对关于中心对称的第一弹簧片,每个所述第一弹簧片包括连接所述镜头模组与所述支承框架的第一弹性部、连接所述支承框架与所述底座的第二弹性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二弹性部的第三弹性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铉熹梁大义金荣镇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