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05548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9 1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吸收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交错时从对重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冲击力,该电梯设备具有:轿厢框架,其是围住在升降通道内朝着与对重相反的方向升降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室的框体,隔着防振体支承轿厢室;上部整流罩,其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上部侧,并且与轿厢框架连结;以及下部整流罩,其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下部侧,并且与轿厢框架连结,在上部整流罩上设置有用于吸收从对重作用在上部整流罩上的干扰振动的干扰振动吸收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轿厢的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降低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交错时传递到电梯轿厢的振动和噪音的电梯设备。
技术介绍
已知在电梯中,当电梯轿厢和对重在截面尺寸有限的升降通道内交错时,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上分别会产生冲击振动和噪音。为了降低该等冲击振动和噪音,已知有在高速电梯的电梯轿厢的上下设置具有整流结构的整流罩的方法。作为采用了上述方法的技术,可列举出日本国专利特开2001-19320号公报(专利文献1)。该公报公开了一种技术,其在从电梯轿厢室的整流罩外壁面的倾斜部起到轿厢室外壁面的上层部以及下层部为止的范围内,仅在空气流的再附着点及其附近设置缓冲材料。另一方面,在电梯轿厢室外壁面的上层部以及下层部的范围内,仅在空气流的再附着点及其附近设置缓冲材料(参照摘要)。另外,还可列举出日本国专利特开2004-315201号公报(专利文献2),该公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能够在不增加电梯轿厢重量的情况下抑制从上部整风罩和下部整风罩传递至轿厢室的振动。在该专利技术中,在上部整风罩与轿厢室之间以及下部整风罩与轿厢室之间设置了防振材料(参照摘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2001-1932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特开2004-31520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现有的整流罩结构中,为了降低在升降通道内产生的空气的紊流和涡流,通常采用流线型结构,并且构造成为了维持整流状态而抑制升降通道内的空气的紊流。通过设置整流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空气的紊流,但由于受到升降通道的水平截面尺寸和升降通道整体的上下的顶部间隙以及电梯底坑的深度的制约,整流罩在尺寸上受到限制,无法构造所需的具有足够大小的流线型,存在需要在有限的尺寸制约下进一步设置振动和噪音的降低装置的问题。此外,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交错时,由风产生的大致沿水平方向的外力从对重侧作用在整流罩上而产生振动。另一方面,为了维持整流状态而设置的整流罩由于没有缓和其水平方向的外力的功能,所以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不交错的情况下,在整流罩中会产生振动和噪音,所以存在该振动和噪音传播至电梯轿厢而使得电梯轿厢内的噪音增大的问题。并且,在电梯轿厢行驶时以及电梯轿厢与对重交错时,由风产生的外力作用在整流罩上而产生振动。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将整流罩设置成与电梯轿厢绝缘的方法。可是,在采用该方法时,会因该绝缘型整流罩的振动而产生噪音,存在该噪音传播至电梯轿厢而使得电梯轿厢内的噪音增大的问题。与此相对,为了降低在电梯轿厢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在有限的尺寸的制约下,作为缓和所产生的冲击的结构,通常可以采用由弹簧和液压阻尼器等构成的缓冲装置、由柔性结构构成的冲击吸收装置,或者在冲击产生部粘贴缓冲材料等,可是,该等结构存在难以应对上下和水平方向的外部干扰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日本国专利特开2001-1932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在空气流的再附着点及其附近设置了缓冲材料,但其不具有有效地降低在空气流的第一次附着点产生的振动以及噪音。此外,在日本国专利特开2004-31520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在上部整风罩与轿厢室之间以及下部整风罩与轿厢室之间设置了防振材料,但由于在用于确保整个电梯轿厢周边的整流性能的整流罩产生的振动的情况复杂,所以难以选择能够有效地对所有振动进行减振的防振材料。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能够吸收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交错时从对重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冲击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具有:轿厢框架,其是围住在升降通道内朝着与对重相反的方向升降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室的框体,隔着防振体支承所述轿厢室;上部整流罩,其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上部侧,并且与所述轿厢框架连结;和下部整流罩,其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部侧,并且与所述轿厢框架连结,所述电梯设备的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上部整流罩和所述下部整流罩中的所述上部整流罩上设置有用于吸收从所述对重作用在所述上部整流罩上的干扰振动(disturbancevibration)的干扰振动吸收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吸收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交错时从对重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冲击力。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电梯整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主要部分的背面截面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一实施例图1是表示电梯整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在图1中,电梯具有:沿着铅直方向设置在建筑物的升降通道1;形成在该升降通道1上部的机械室2;设置在该机械室2内的曳引机3;设置在机械室2内的用于驱动控制曳引机3的控制装置4;卷绕在曳引机3的主绳轮5上的主吊索6;与该主吊索6的一端连接以在升降通道1内进行升降的电梯轿厢7;与主吊索6的另一端连接以在升降通道1内朝着与电梯轿厢7相反的方向进行升降的对重8;以及卷绕在补偿绳轮9上的补偿吊索10,补偿绳轮9设置在升降通道1的下部,补偿吊索10连结电梯轿厢7和对重8。在电梯轿厢7的上部侧设置有上部整流罩11,在电梯轿厢7的下部侧设置有下部整流罩12。在上部整流罩11设置有干扰振动吸收器13,干扰振动吸收器13用于吸收在电梯轿厢7和对重8交错时从对重8作用在上部整流罩11上的干扰振动(与升降通道1正交的水平方向的冲击力)。此外,由于电梯轿厢7上升对重8下降时的速度比电梯轿厢7下降对重8上升时的速度快,所以电梯轿厢7上升对重8下降时从对重8作用在上部整流罩11上的干扰振动比电梯轿厢7下降对重8上升时大。因此,仅在上部整流罩11上设置了干扰振动吸收器13,但也可以将干扰振动吸收器13设置在下部整流罩12上。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在图2中,电梯轿厢7具有供乘客安全乘坐的轿厢室20以及轿厢框架21,轿厢框架21与主吊索6和补偿吊索10连结,将轿厢室20支承成能够自由升降。电梯轿厢7构造成箱型形状,具有构成出入口的侧板22、与侧板22相对的侧板23、轿厢地板24以及天花板25。该等侧板22,23上安装有减振材料。此外,根据需要,可以在各个侧板22,23上安装背面板而形成袋状的侧壁,以便遮蔽来自轿厢室20外部的气动噪音。轿厢框架21是围住电梯轿厢7的框体,在整体上形成口字状的框体,具有:一对上梁26,其沿着与铅直方向的升降通道1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设置,并且插入到上部整流罩11内;一对下梁27,其沿着与升降通道1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设置,并且插入到下部整流罩12内;多个纵向框架28,其沿着铅直方向设置在升降通道1内,并且设置在轿厢室20的外侧,将各个上梁26和各个下梁27的两个端部彼此连结;连结各个纵向框架28的轴向的一端侧的连结构件29;以及连结各个纵向框架28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的连结构件30。地板框架31固定在下部整流罩12的上部侧,并且与各个下梁27连结,该轿厢室20以防振体32为基准组装在地板框架31上。通过在轿厢框架21与轿厢室20的轿厢地板24之间设置防振体32,能够将轿厢地板24设置成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梯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设备,具有:轿厢框架,其是围住在升降通道内朝着与对重相反的方向升降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室的框体,隔着防振体支承所述轿厢室;上部整流罩,其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上部侧,并且与所述轿厢框架连结;和下部整流罩,其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部侧,并且与所述轿厢框架连结,所述电梯设备的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上部整流罩和所述下部整流罩中的所述上部整流罩上设置有用于吸收从所述对重作用在所述上部整流罩上的干扰振动的干扰振动吸收器。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2.14 JP 2014-0266591.一种电梯设备,具有:轿厢框架,其是围住在升降通道内朝着与对重相反的方向升降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室的框体,隔着防振体支承所述轿厢室;上部整流罩,其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上部侧,并且与所述轿厢框架连结;和下部整流罩,其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部侧,并且与所述轿厢框架连结,所述电梯设备的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上部整流罩和所述下部整流罩中的所述上部整流罩上设置有用于吸收从所述对重作用在所述上部整流罩上的干扰振动的干扰振动吸收器,所述干扰振动吸收器包括缓冲罩、安装支承构件和弹性构件,所述缓冲罩设置在与所述上部整流罩相比更靠所述对重侧的位置,与所述上部整流罩之间保持间隙,并且覆盖所述上部整流罩的一部分,所述安装支承构件设置在所述上部整流罩内,并且与所述轿厢框架连结,所述弹性构件将所述安装支承构件和所述缓冲罩连结,用于吸收所述缓冲罩的振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好宽宫田弘市河村阳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