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又民专利>正文

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00261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9 1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包括:一棘轮扳手,包括有一头部,该头部具有一第一容置部、第二容置部与第三容置部,且该第三容置部设有一后端壁;一棘动件,设置定位于该第一容置部内,该棘动件具有外侧的齿部;一卡掣件,设于该第二容置部内,该卡掣件设有前端面的一齿部及后端面上至少一抵制凹槽;一换向开关,其包括有一带动部,该带动部设置于该第三容置部内,有一容置孔;一抵顶弹簧穿设于该容置孔,该抵顶弹簧的前端抵部接抵于该抵制凹槽,后端抵部接抵于该第三容置部的后端壁上;如此,能凭借简易的构成设置而具有棘轮扳手使用上的控制、改变旋转操作方向,进而达到制造组装上极佳的便利性及经济效益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棘轮扳手制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棘轮扳手结构,特别是指一种便利组装及具有制造经济效益的棘轮扳手制动结构。
技术介绍
棘轮扳手常用的一种手工具,现有棘轮扳手结构如第1、2图所示,该棘轮扳手90包括有一头部901及柄部902,该头部901具有一第一容置部903,该第一容置部903邻近该柄部902处设有一相连通的第二容置部905,该头部901后端并设有一第三容置部906,第三容置部906垂向连通该第二容置部905,且该第三容置部906的后端设有一容置孔907;一棘动件91,其具有外侧的齿部911及内侧的旋动部位912,该棘动件91套上一C形弹性锁固件92后置入于该第一容置部903内;一呈半月弯形的卡掣件93设于第二容置部905内,该卡掣件93设有前端(相对该第一容置部903)的一齿部931及后端的一长凹槽932;一换向开关94包括有上方的扳动件941及下方的带动部942,其中该带动部942设置于该第三容置部906内,该带动部942前端设有一容置孔943,该容置孔943呈前大后小的连孔设置,该带动部942后端设有一第一定位孔944及一第二定位孔945;一第一弹簧95设于该换向开关94的容置孔943,该第一弹簧95前端抵设有一抵帽96,该抵帽96向前接抵于该卡掣件93的长凹槽932;一第二弹簧97设于该容置孔907,该第二弹簧97前端抵设有一钢珠98,该钢珠98向前接抵于该换向开关94(带动部942)的第一定位孔944或一第二定位孔945。该棘轮扳手90换向操作时,拨转该换向开关94,并使该卡掣件93于该第二容置部905内一体连动而改变位置,以控制、改变该棘动件91的旋转操作方向;而该换向开关94后端的第一定位孔944或一第二定位孔945则于旋转后提供该钢珠98的弹性抵顶定位,相关的技术如台湾专利第413113号。前述该现有技术虽可凭借该换向开关94的旋转切换而达到控制、改变该棘动件91的旋转操作方向,然,仍有其缺失存在,例如:该棘轮扳手90的构成需于该换向开关94的前端设置第一弹簧95及抵帽96,用以连动该卡掣件93,并于该换向开关94的后端设置第二弹簧97及钢珠98,用以产生抵顶定位,由于其组成构件多,将导致组装操作上较为繁琐不便且费时,显非理想的构成设计。再者,该换向开关94的容置孔943呈前大后小的埋孔设置,并不利于简易制造,也有一并加以改良的必要;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棘轮扳手其制造组装上的缺失,应为业界或有智的士应加以解决、克服的重要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人有鉴于现有棘轮扳手制造组装上的缺点及其结构设计上未臻理想的事实,本案专利技术人即着手研发其解决方案,希望能开发出一种更具制造组装便利性及经济性的棘轮扳手制动结构,以服务社会大众及促进此业的发展,遂经多时的构思而有本专利技术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能凭借简易的构成设置而具有棘轮扳手使用上的控制、改变旋转操作方向,进而达到制造组装上极佳的便利性及经济效益性。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能使棘轮扳手变换旋转施工方向的操作上,具有较佳的旋转、定位一体连动性及操作质感,进而积极提升其实用牢固性及产品的竞争力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棘轮扳手,包括有一头部及柄部,该头部具有一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后端部位设有一相连通的第二容置部,该头部后端部位设有一第三容置部,第三容置部垂向连通该第二容置部,该第三容置部设有一后端壁;一棘动件,设置定位于该第一容置部内,该棘动件具有外侧的齿部;一卡掣件,设于该第二容置部内,该卡掣件设有前端面的一齿部及后端面上至少一抵制凹槽;一换向开关,其至少包括有一带动部,该带动部设置于该第三容置部内,该带动部前端面设有一容置孔,该容置孔轴向贯通该带动部;一抵顶弹簧,其穿设于该容置孔,该抵顶弹簧包括有前端的前端抵部、中段部位的中段弹部及后端的后端抵部,该前端抵部接抵于该抵制凹槽,该后端抵部接抵于该后端壁上。其中:该抵制凹槽具有两弧端,分别是第一抵制端槽与第二抵制端槽。其中:该换向开关包括有设于该带动部上方的扳动件,该扳动件相对该带动部呈一凸柄状,该带动部相对该扳动件的另一端设有一定位柱。其中:该前端抵部及该后端抵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密集,该中段弹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疏离。其中:该前端抵部、该后端抵部的端头部位分别设有一弧缩抵头。其中:该前端抵部的后端局部位于该容置孔内。其中:该后端抵部的前端局部位于该容置孔内。其中:该后端抵部抵顶连接有一钢珠。其中:该抵顶弹簧的该前端抵部及后端抵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密集是指相邻的两弹簧圈呈紧密贴靠。其中:该抵顶弹簧的中段弹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疏离是指相邻的两弹簧圈间呈间隙排列,该间隙的距离为至少有半个弹簧线材的线径。其中:该前端抵部抵顶连接有一抵帽。其中:该抵帽具有后端径宽较小的连接部及前端径宽较大的弧头部。其中:该抵帽为一中空的柱体,且该抵帽一端呈封闭状,另一端呈开放状。其中:该后端壁是该第三容置部上远离该第一容置部的位置。其中:该后端壁上进一步包括有至少一抵槽。其中:该抵槽包括有一第一抵槽及第二抵槽,该第一抵槽及该第二抵槽位于该抵槽的两侧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凭借前述构成,能凭借简易的构成设置而具有棘轮扳手使用上的控制、改变旋转操作方向,进而达到制造组装上极佳的便利性及经济效益性;且同时,本专利技术能使棘轮扳手变换旋转施工方向的操作上,具有较佳的旋转、定位一体连动性及操作质感,进而积极提升其实用牢固性及产品的竞争力。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棘轮扳手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现有棘轮扳手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时的立体示意图;图4、图4A分别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6、图6A分别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分解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8、图8A分别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分解示意图;图9、图9A、图9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局部放大分解示意图以及抵帽另一结构形状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棘轮扳手10;头部11;第一容置部110;柄部12;第二容置部13;第三容置部14;后端壁140;第一抵槽141;第二抵槽142;棘动件20;齿部21;旋动部位22;操作空间23;卡掣件30;齿部31;抵制凹槽32;第一抵制端槽321;第二抵制端槽322;换向开关40;扳动件41;带动部42;容置孔421;定位柱422;抵顶弹簧50;前端抵部51;弧缩抵头511;中段弹部52;连接部521;后端抵部53;弧缩抵头531;钢珠54;抵帽55、55`;弧头部552。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图4、图4A及图5,是本专利技术棘轮扳手制动结构第一实施例,该棘轮扳手10包括有:一头部11及柄部12,该头部11具有一第一容置部110,该第一容置部110邻近该柄部12处(后端部位)设有一相连通的第二容置部13,该头部11后端设有一第三容置部14,第三容置部14垂向连通该第二容置部13(此处所谓垂向与柄部延伸方向呈垂直),且该第三容置部14上于远离该第一容置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棘轮扳手制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棘轮扳手,包括有一头部及柄部,该头部具有一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后端部位设有一相连通的第二容置部,该头部后端部位设有一第三容置部,第三容置部垂向连通该第二容置部,该第三容置部设有一后端壁;一棘动件,设置定位于该第一容置部内,该棘动件具有外侧的齿部;一卡掣件,设于该第二容置部内,该卡掣件设有前端面的一齿部及后端面上至少一抵制凹槽;一换向开关,其至少包括有一带动部,该带动部设置于该第三容置部内,该带动部前端面设有一容置孔,该容置孔轴向贯通该带动部;一抵顶弹簧,其穿设于该容置孔,该抵顶弹簧包括有前端的前端抵部、中段部位的中段弹部及后端的后端抵部,该前端抵部接抵于该抵制凹槽,该后端抵部接抵于该后端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棘轮扳手,包括有一头部及柄部,该头部具有一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后端部位设有一相连通的第二容置部,该头部后端部位设有一第三容置部,第三容置部垂向连通该第二容置部,该第三容置部设有一后端壁;一棘动件,设置定位于该第一容置部内,该棘动件具有外侧的齿部;一卡掣件,设于该第二容置部内,该卡掣件设有前端面的一齿部及后端面上至少一抵制凹槽;一换向开关,其至少包括有一带动部,该带动部设置于该第三容置部内,该带动部前端面设有一容置孔,该容置孔轴向贯通该带动部;一抵顶弹簧,其穿设于该容置孔,该抵顶弹簧包括有前端的前端抵部、中段部位的中段弹部及后端的后端抵部,该前端抵部接抵于该抵制凹槽,该后端抵部接抵于该后端壁上;其中,该前端抵部及该后端抵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密集,该中段弹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疏离;而且,该前端抵部、该后端抵部的端头部位分别设有一弧缩抵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抵制凹槽具有两弧端,分别是第一抵制端槽与第二抵制端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棘轮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又民
申请(专利权)人:王又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