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药液容器,该药液容器将过滤部设置在筒状主干部,确保较大的过滤面积且容易快速地进行药液供给。该药液容器的有底筒状的过滤装置(6)具备:在容器主体的给液口部的内周侧安装的筒状主干部(60)和底板部,在筒状主干部(60)具备过滤部(60B),在底板部(61)形成有形成有斜面,该斜面使从给液口部注入的药液朝向与对于底板部(61)的落点相比偏低的筒状主干部(60)侧引导流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在用于注入药液的给液口部具备过滤装置的药液容器,所述过滤装置用于过滤向容器主体内注入的药液。
技术介绍
作为如上所述的在给液口部具备用于过滤向容器主体内注入的药液的过滤装置的药液容器,例如有下述或所述的结构。安装于给油口部内侧的过滤器形成为有底筒状。此外,安装于给油口部的筒状主干部形成为无孔圆筒状,下端侧的底板部形成为网状。由此,底板部作为过滤部发挥功用,构成为能够捕捉异物且使药液通过(参照专利文献I)。在给油口部内侧安装的过滤器形成为有底筒状。此外,底板部形成为无孔圆板状,筒状主干部形成为网状。由此,筒状主干部作为过滤部发挥功用,构成为能够捕捉异物且使药液通过(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41号公报(参照第0019,0022段、图3、图4)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44524号公报(参照第0015、0021段、图2)对于如上述所述结构的药液容器,设有过滤部的底板部分的面积比筒状主干部面积小。因此,从给液口部供给的药液通过过滤部时趋于相对地需要花费时间。如果使给液口部的开口径长变大,使底板部分的径长足够大,那么能够确保得较大的过滤面积。然而,这样会需要更改药液容器整体的设计,或者有必要使过滤部整体变大并且有必要制造高强度的过滤部,容易造成整体上的成本增加。此外,对于如上述所述结构的药液容器,由于过滤部形成于筒状主干部,因此对于容易确保较大的过滤面积这一点而言是有利的。然而,在这种结构中,为了能够确保得到足够的强度来维持筒状主干部的形状,底板部分形成为无孔圆板状。因此,当供给药液顺势向给液口部流入时,撞击于底板部分的药液有可能溅回并散落于给液口部的外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使供给药液不会从给液口部飞散,需要注意进行缓慢供给,而在这一点上仍然存在需要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药液容器,该药液容器将过滤部设置于筒状主干部,确保具有较大的过滤面积,并且容易快速进行药液供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药液容器的技术方案具有下述结构上的特征以及作用效果。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具备:收容药液的容器主体、能够对所述容器主体从上方侧注入药液的给液口部、以及用于过滤从所述给液口部向所述容器主体内注入的药液的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形成为,具有在所述给液口部的内周侧安装的筒状主干部以及位于该筒状主干部下端侧的底板部的有底筒状,在所述筒状主干部具备用于过滤从所述给液口部注入的药液的过滤部,在所述底板部形成有斜面,所述斜面使从所述给液口部注入的药液朝向与对于所述底板部的落点相比偏低的所述筒状主干部侧引导流下。根据上述解决方案I所述技术,从给液口部注入的药液落于底板部时,该着落部位的底板部由将药液向筒状主干部侧引导流下的斜面形成。因此,供给药液不易向注入方向溅回,容易沿着斜面向过滤部所存在的筒状主干部侧顺畅流下。由此得到如下优点,即,在筒状主干部侧确保得到较大的过滤面积,此外,由于注入药液溅回的可能性小,因此容易进行快速的药液供给。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其他技术方案是,所述底板部的斜面为顶部向上方侧凸出的圆锥面。根据上述解决方案2所述的技术,可以得到如下优点。S卩,即使从给液口部的周方向上的任意方向供给药液,也能够在同样的条件下顺畅地进行药液供给。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其他技术方案是,所述底板部的斜面为顶部向上方侧凸出的角锥面。根据上述解决方案3所述的技术,可以得到如下优点。S卩,即使从给液口部的周方向上的多个方向进行药液供给,也能够在同样的条件下顺畅地进行药液供给。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其他技术方案是,所述底板部的斜面为顶部向上方侧凸出的复合曲面。根据上述解决方案4所述的技术,可以得到如下优点。即,能够维持底板部的高强度,并且即使从给液口部的周方向上的各种方向进行药液供给,也能够在药液回溅少的状态下顺畅地进行药液供给。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其他技术方案是,所述底板部的斜面形成为,该底板部的整体相对于所述筒状主干部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心线为斜向交差的平面。根据上述解决方案5所述的技术,可以得到如下优点。即,底板部的形状得到简化,结构容易变得更简单。【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乘用型插秧机整体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苗种植装置以及施药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施药装置的配管结构的后视图。图4是示出药液容器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处于在上下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状态下的过滤装置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处于在上下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并且从斜下方观察时的状态下的过滤装置的立体图。图7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过滤装置,其中(a)是剖视图,(b)是剖视图,(C)是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6:过滤装置;40:容器主体;41:给液口部;60:筒状主干部;61:底板部;yl:中心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说明书附图的记载,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在下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规定如下。即,机体作业行走时的向前行进侧的行进方向(参照图1的箭头F)为“前”;向后行进侧的行进方向(参照图1的箭头R)为“后”;以该前后方向的向前姿势为基准时相当于右侧的方向为“右”;同样地,相当于左侧的方向为“左”。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技术的药液容器的乘用型插秧机整体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乘用型插秧机具备作为行驶机体的自走车体1,自走车体I的车体框架10的前部以左右一对的前轮IlF支撑,后部以左右一对的后轮IlR支撑。乘用型插秧机构成为,在该自走车体I的后部,作为作业装置的苗种植装置2通过连杆机构12支撑为能够进行上下位置的变换。在自走车体I的前部设置有动力部13,动力部13内装有发动机E,在该动力部13的横侧方以及后方侧设置有从机体前方侧也能够进行乘降的驾驶部踏台14。在驾驶部踏台14上,在所述动力部的后方侧配设有操纵部以及驾驶座席16,所述操纵部具有方向盘15,在所述驾驶座席16的后方侧配设有施肥装置3。所述连杆机构12构成为通过设置在机体后部的油压缸17的伸缩动作能够进行上下摆动。在支撑于该连杆机构12的苗种植装置2的后部侧上方配设有药液供给用的施药装置4。如图1以及图3所示,对于苗种植装置2,在连杆机构12的后端部支撑有供给箱21,横向框架22在左右宽度方向上从供给箱21 —体地延伸而出。在横向框架22的后面侧,3个传动箱23以单侧支撑状向后延伸而出。在该传动箱23的上部支撑有载苗台20。已知的横向移送轴21a在宽度方向上从供给箱21延伸而出,横向移送轴21a与载苗台20相连接。载苗台20构成为伴随横向移送轴21a的旋转驱动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在每个传动箱23的后部具有种植爪驱动机构24。种植爪驱动机构24在每个传动箱23的左右两侧具备旋转箱25,该旋转箱25支撑为能够围绕左右方向上的驱动轴心进行整周的自由旋转。在每个旋转箱25的旋转半径方向上的两端部支撑有一对种植爪支撑箱26。根据上述结构,横向移送轴21a被旋转驱动,载苗台20在宽度方向上驱动为进行往返横向移送。对于种植爪驱动机构24,伴随旋转箱25被旋转驱动,种植爪支撑箱26的苗种植爪26a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药液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收容药液的容器主体、能够对所述容器主体从上方侧注入药液的给液口部、以及用于过滤从所述给液口部向所述容器主体内注入的药液的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形成为,具有在所述给液口部的内周侧安装的筒状主干部以及位于该筒状主干部下端侧的底板部的有底筒状,在所述筒状主干部具备用于过滤从所述给液口部注入的药液的过滤部,在所述底板部形成有斜面,所述斜面使从所述给液口部注入的药液朝向与对于所述底板部的落点相比偏低的所述筒状主干部侧引导流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鉴明,网代成良,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