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调机的室内机,防止未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从分割的两个基底部件与热交换器支架的间隙流入风路内。空调机的室内机(1)的基底(10)构成为包括:第一基底部件(11)和第二基底部件(12),并具备风扇支承部(20),用于将流路风扇(3)的侧端支承为能够旋转。风扇支承部构成为包括:设置于第一基底部件侧的第一风扇支承片(21)、和设置于第二基底部件侧的第二风扇支承片(22)。在第一风扇支承片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凸部(21A),在第二风扇支承片的上端设置有固定于第一凸部(21A)的第二凸部(22A)。在热交换器支架(5)以与风扇支承部的周缘接触的方式形成有凹部(5A),在凹部(5A)的与第一凸部以及第二凸部抵接的部位,形成有凹状的收容部(5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将流路风扇(line-flow fan)以及热交换器设置于基底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在壳体内设置有形成风路的基底的构造,并且热交换器以及流路风扇被基底支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专利文献I中,单元主体构成为包括正面面板和后板(基底),在后板形成有凹状的送风路。另外,在后板设置有为了支承流路风扇而朝向铅垂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支承体,在支承体的内侧配置有流路风扇,在支承体的外侧载置有用于保持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支架。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60907号公报然而近年来,考虑将上述的支承体分割的方式,将基底分割为两个基底部件,并使这两个基底部件组合来作为一个基底使用的情况。此时,考虑也将支承体分割为两部分,并在使基底部件结合时支承流路风扇。在该情况下,为了在支承体处可靠地支承流路风扇,需要使用例如螺钉等固定部件对分割为两部分的基底部件中的支承体部分进行固定。如上所述,由于在支承体的内侧设置有流路风扇,在支承体的外侧设置有热交换器支架,因而难以在支承体的侧面设置用于紧固螺钉等的空间。因此,考虑在支承体的上部设置用于使两个基底部件结合的凸部。然而,当在支承体的上部设置有凸部的情况下,会在热交换器支架与支承体之间产生间隙,从而未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从基底部件与热交换器支架的间隙流入风路内。这样例如在制冷运转时,湿的空气在风路、流路风扇结露,从而导致发生结露飞溅或结露滴落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产生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其能够防止未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从分割的两个基底部件与热交换器支架的间隙流入风路内。本技术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在壳体内收容有热交换器单元和流路风扇,该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基底,其构成为包括第一基底部件和第二基底部件,并且具备风扇支承部,所述第一基底部件和所述第二基底部件沿着所述流路风扇的长度方向分割而成,所述风扇支承部支承所述流路风扇的侧端,使所述流路风扇能够旋转;以及热交换器支架,其安装于所述热交换器单元的侧端,并以使所述热交换器单元配置于所述流路风扇的外周的方式载置于所述基底之上,所述风扇支承部是从所述基底的底面朝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并且构成为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部件侧的第一风扇支承片、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部件侧的第二风扇支承片,在所述第一风扇支承片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二风扇支承片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热交换器支架形成有凹部,该凹部与所述风扇支承部的周缘接触,在所述凹部的与所述第一凸部以及所述第二凸部接触的部位,形成有凹状的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使用固定部件进行固定,所述热交换器支架是收容由所述固定部件固定的所述第一凸部以及所述第二凸部的部件。优选地,在所述收容部设置有包围部,该包围部覆盖所述第一凸部的侧面以及所述第二凸部的侧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嵌入固定于所述凹部。优选地,在所述风扇支承部的周缘具有第一凸缘部,所述热交换器支架在所述凹部的周缘具有第二凸缘部,所述热交换器支架以使所述第一凸缘部与所述第二凸缘部紧贴的方式载置于所述基底之上。根据本技术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即便在将基底分割为第一基底部件和第二基底部件,并且为了将第一基底部件与第二基底部件结合,而在风扇支承部设置有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一基底部件、第二基底部件以及热交换器支架,防止来自外部的空气向风路内流入,因此能够防止在形成于壳体内的风路内结露。【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I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室内机I中的热交换器支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的室内机中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与收容部的关系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本技术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2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的室内机中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与收容部的关系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热交换器支架的收容部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00…空调机的室内机;2…基座;3…流路风扇(line-flowfan) ;4…热交换器单兀;4a...第一热交换器;4b…第二热交换器;4c…第三热交换器;5、105、205…热交换器支架;5A…凹部;5B、105B、205B…收容部;5F…第二凸缘部;8…固定部件;10...基底;11…第一基底部件;12…第二基底部件;20…风扇支承部;20F…第一凸缘部;20H...支承孔;21…第一风扇支承片;21A…第一凸部;22…第二风扇支承片;22A…第二凸部;105S…包围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I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技术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I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室内机I中的热交换器支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参照图1以及图2,对空调机的室内机I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中,空调机的室内机I表不将如表面板取下后的状态下室内机I的分解立体图。室内机I例如是设置于室内的墙壁的壁挂式室内机,具备基座2、流路风扇3、热交换器单元4以及基底10等。基座2设置于室内的墙壁等,在基座2的下侧安装有基底10基底10例如由树脂等材料构成,为了形成用于使吸引来的空气流通的风路,而在底面具有圆弧形状的壁面,并且在基座两侧具有倾斜的壁面。另外,在基底10设置有风扇支承部20,用于将流路风扇3支承为能够旋转。风扇支承部20是从基底10的底面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部件,上部例如成型为圆形。另外,在风扇支承部20形成有支承孔20H,用于经由轴承等对流路风扇3的旋转轴进行支承。流路风扇3例如由横流风扇或者贯流风扇等构成,是用于从基座2的上部吸入室内空气,并从排出口排出空调空气的部件。流路风扇3设置于从吸入口到排出口的风路中、热交换器单元4的下游侧且在排出口的上游侧。流路风扇3例如具有:由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构成的叶轮、用于使叶轮旋转的马达、以及使马达的旋转传递至叶轮的旋转轴(均未图示)。流路风扇3的一端侧的旋转轴,经由轴承等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基底10的一侧端侧的风扇支承部20。另一方面,流路风扇3的另一端侧的马达,载置于基底10的另一侧端侧并固定。热交换器单元4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来冷却空气,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来加热空气。热交换器单元4设置在从基座2的上部背面侧的吸入口到基座2的下部前表面侧的排出口为止的风路中、流路风扇3的上游侧。热交换器单元4构成为包括:制冷剂配管、和与制冷剂配管交叉地并排设置的多片翅片,热交换器单元4具有包围流路风扇3的前表面以及上表面的形状。具体而言,热交换器单元4具有:第一热交换器4a,其位于流路风扇3的前侧;第二热交换器4b,其连接于第一热交换器4a的上侧且上端侧朝向后方倾斜;以及第三热交换器4c,其在上侧与第二热交换器4b连接且朝向后方下侧倾斜。而且,上述第一热交换器4a、第二热交换器4b以及第三热交换器4c能够使制冷剂连续地流动。在热交换器单元4的一端侧安装有树脂制的热交换器支架5,该热交换器支架5用于支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在壳体内收容有热交换器单元和流路风扇,该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基底,其构成为包括第一基底部件和第二基底部件,并且具备风扇支承部,所述第一基底部件和所述第二基底部件沿着所述流路风扇的长度方向分割而成,所述风扇支承部支承所述流路风扇的侧端,使所述流路风扇能够旋转;以及热交换器支架,其安装于所述热交换器单元的侧端,并以使所述热交换器单元配置于所述流路风扇的外周的方式载置于所述基底之上,所述风扇支承部是从所述基底的底面朝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并且构成为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部件侧的第一风扇支承片、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部件侧的第二风扇支承片,在所述第一风扇支承片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二风扇支承片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热交换器支架形成有凹部,该凹部与所述风扇支承部的周缘接触,在所述凹部的与所述第一凸部以及所述第二凸部接触的部位,形成有凹状的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川善之,小嶋和仁,石川正人,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