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9182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9 17: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包含基板、相交的多个第一电极串与多个第二电极串。第一电极串设置于基板上且分别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块与连接第一电极块的多个连接部。第二电极串设置于基板上。第二电极串分别包含多个第二电极块、透明介电层与导电层。第二电极块设置于连接部两侧。透明介电层覆盖连接部与位于连接部两侧的部分第二电极块。导电层设置于透明介电层上,并电性连接设置于连接部的两侧的第二电极块,其中导电层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因为导电层为网状结构,导电层的透光率将会较高,因而避免影响相对应的显示模块的显示质量。另外,由于网状结构中的每个分支的线宽较小且非整片结构,因此将能有效避免导电层断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触控技术将电子装置的屏幕与输入模块结合,用户只需使用手指在屏幕的相对应影像上按压即可操作,十分直观容易。触控技术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以及光学式。电容式触控技术为在透明面板上设置透明电极,当用户使用手指触碰屏幕时,透明电极与人体之间的静电结合并形成一耦合电容,于是产生电容变化。从耦合电容所产生的诱导电流,手指触碰屏幕的位置便能被计算求出。电容式触控面板拥有透光率高、反应速度快、耐用性佳等优点,另外也可具有多点触控的功能。为了进一步改善触控面板的各项特性,相关领域都费尽心思开发。如何能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特性的触控面板,应是当前重要研发课题的一,也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触控面板,以避免影响相对应的显示模块的显示质量和避免导电层断线。—种触控面板,包含基板、相交的多个第一电极串以及多个第二电极串。第一电极串设置于基板上且分别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块以及连接第一电极块的多个连接部。第二电极串设置于基板上。第二电极串分别包含多个第二电极块、透明介电层以及导电层。第二电极块设置于连接部两侧。透明介电层覆盖连接部以及位于连接部两侧的部分第二电极块。导电层设置于透明介电层上,并电性连接设置于连接部的两侧的第二电极块,其中导电层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其中透明介电层具有顶面与连接透明介电层的顶面与设置于连接部的两侧的第二电极块其中之一的顶面的侧面,透明介电层的顶面与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层具有加宽部,设置于侧面与第二电极块其中之一的顶面的连接处上。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加宽部的设置范围为以侧面与第二电极块其中之一的顶面的连接处为基准向两侧延伸10至30微米。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加宽部的最大线宽为2至10微米。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加宽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或其他多边形。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层的厚度为0.3至0.4微米。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透明介电层的最大厚度为I至2微米。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层的线宽为I至5微米。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层具有多个导电层分支,分别电性连接设置于连接部的两侧的第二电极块。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层分支的线宽总和为I至5微米。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层还具有至少一分支连接部,电性连接导电层分支,并设置于第二电极块其中之一的顶面上。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分支连接部部份设置于透明介电层上。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分支连接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为网状结构。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网状结构为由重复排列的相同几何图形所组成或由随机的图形所组成。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方式通过让导电层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因此导电层的透光率将会较高,因而避免影响相对应的显示模块的显示质量。另外,由于网状结构中每个分支的线宽较小且非整片结构,因此将能有效避免导电层断线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仰视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的局部M的放大图。图3所示为根据图2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其剖面位置为沿图2的线段3。图4A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层的局部仰视示意图。图4B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层的局部仰视示意图。图5A至图分别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的基板、第二电极块、透明介电层以及导电层的仰视示意图。图6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局部仰视示意图。图7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局部仰视示意图。图8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局部仰视示意图。图9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局部仰视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3:线段100:触控面板110:基板120:第一电极串121:第一电极块122:连接部130:第二电极串131:第二电极块132:顶面133:透明介电层134:顶面135:侧面136:导电层136B:衔接部136W、138W:加宽部138:导电层分支139:分支连接部A、B:长度W:最大线宽Θ:夹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示出。图1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的仰视示意图。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触控面板100。触控面板100适合组装于智能型手机或平板计算机等行动装置。具体而言,触控面板100为单层透明电极结构。更具体地说,触控面板100可为单层氧化铟锡(Single Indium Tin Oxide, SITO)结构。图2所示为图1的局部M的放大图。图3所示为图2的触控面板100的剖面示意图,其剖面位置为沿图2的线段3。如图2与图3所示,触控面板100包含基板110、相交的多个第一电极串120以及多个第二电极串130。第一电极串120设置于基板110上且分别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块121以及连接第一电极块121的多个连接部122。第二电极串130设置于基板110上。第二电极串130分别包含多个第二电极块131、透明介电层133以及导电层136。第二电极块131设置于连接部122两侧。透明介电层133覆盖连接部122以及位于连接部122两侧的部分第二电极块131。导电层136设置于透明介电层133上,并电性连接设置于连接部122的两侧的第二电极块131,其中导电层136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换句话说,导电层136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斜线区域)。具体而言,导电层136的材质为金属。应了解到,以上所述导电层136的材质仅为举例,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所属
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导电层136的材质。由于导电层136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因此导电层136的透光率将会较高,因而避免影响相对应的显示模块的显示质量。另外,由于网状结构中每个分支的线宽较小且非整片结构,因此将能有效避免导电层136断线的问题。举例来说,若导电层136的线宽太大,则在导电层136的转角处可能会在一些升温或降温的制程中因为热胀冷缩而断裂。对比之下,因为导电层136网状结构中每个分支的线宽较小,所以将能有效避免前述问题。另外,因为设置于第二电极块131上的导电层136为网状结构而非整片结构,所以将可以有效避免导电层136剥落于第二电极块131,因而避免导电层136剥落的问题。图4A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层136的局部仰视示意图。如图4A所示,导电层136的网状结构可为矩形网格结构。图4B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层136的局部仰视示意图。如图4B所示,导电层136的网状结构可为随机图形网格结构。总结来说,导电层136的网状结构可为由重复排列的相同几何图形所组成或由随机的图形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触控面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板;多个第一电极串,设置于该基板上,分别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块以及连接这些第一电极块的多个连接部;以及多个第二电极串,设置于该基板上且分别相交于这些第一电极串,分别包含:多个第二电极块,设置于这些连接部两侧;一透明介电层,覆盖这些连接部以及位于这些连接部两侧的部分这些第二电极块;以及一导电层,设置于该透明介电层上,并电性连接设置于这些连接部的两侧的这些第二电极块,其中该导电层在该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份为网状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祯竹庄伟仲黄彦衡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