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信电源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和用于实现电源模块输入输出分配及控制的配电单元;配电单元内设置有连接电源模块输出与配电单元空开输出、并进行输出分配控制的下电板;配电单元内包括电池单元、一次下电单元和二次下电单元,电池单元通过电池汇流排连接至下电板,一次下电单元通过一次下电单元汇流排转接至下电板,二次下电单元通过二次下电单元汇流排连接至下电板。本方案通过在通信电源系统中设置下电板,替代现有接触器实现连接电源模块输出与配电单元空开输出、并进行输出分配控制的功能,并采用汇流排替代线缆,使得通信电源系统内部布局大大简化,整体布局更加美观,而且制造装配工艺简化,成本更加低廉,也更加便于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力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通信电源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通信电源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通信电源系统的小型化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通信电源系统中,一般采用固定安装式分流器,不仅需要占用较多的安装空间,且成本较高。另外,传统的通信电源系统中,一般采用接触器作为输出电源的控制器件,不仅工艺复杂,且成本高。因此,现有的通信电源配电设计方案已不能满足电源系统小型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布局合理美观、成本低廉、维护方便的通信电源系统。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通信电源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和用于实现电源模块输入输出分配及控制的配电单元;其中,还包括连接所述电源模块输出与配电单元空开输出、并进行输出分配控制的下电板;所述配电单元内包括电池单元、一次下电单元和二次下电单元,所述电池单元通过电池汇流排连接至所述下电板,所述一次下电单元通过一次下电单元汇流排转接至所述下电板,所述二次下电单元通过二次下电单元汇流排连接至所述下电板。本技术所述的通信电源系统,其中,所述电池汇流排、所述一次下电单元汇流排和所述二次下电单元汇流排相互平行设置。本技术所述的通信电源系统,其中,所述通信电源系统还包括整流模块,所述整流模块设置于所述配电单元上方或下方。本技术所述的通信电源系统,其中,所述通信电源系统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电源模块的插框模块单元,所述配电单元设置于所述插框模块单元的上方或下方。本技术所述的通信电源系统,其中,所述下电板包括PCB板,所述PCB板上设置有用于实现输出分配控制的控制继电器,包括用于控制重要负载的重要负载电源控制继电器和用于控制非重要负载的非重要负载电源控制继电器。本技术所述的通信电源系统,其中,所述PCB板上还设置有控制信号输入输出端子。本技术所述的通信电源系统,其中,所述PCB板上还设置有整流模块输出负极端子。本技术所述的通信电源系统,其中,所述PCB板上还设置有电池连接端子。本技术所述的通信电源系统,其中,所述PCB板上还设置有分流器,所述分流器设置于所述电池连接端子和所述重要负载电源控制继电器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通信电源系统中设置下电板,替代现有的接触器实现连接电源模块输出与配电单元空开输出、并进行输出分配控制的功能,并采用汇流排替代线缆,使得通信电源系统内部布局大大简化,整体布局更加美观,而且制造装配工艺更加简化,成本更加低廉,也更加便于维护。【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通信电源系统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去除图1中整流模块后的通信电源系统配电单元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通信电源系统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整流模块位于配电单元下方时的通信电源系统内部下电板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通信电源系统局部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电源模块(未图示)和用于实现电源模块输入输出分配及控制的配电单元10 ;其中,还包括连接电源模块输出与配电单元空开输出、并进行输出分配控制的下电板;配电单元10内包括电池单元40、一次下电单元50和二次下电单元60,电池单元40通过电池汇流排31连接至下电板30,一次下电单元50通过一次下电单元汇流排32转接至下电板30,二次下电单元60通过二次下电单元汇流排33连接至下电板30。通过采用下电板30替代现有的接触器实现连接电源模块输出与配电单元空开输出、并进行输出分配控制的功能,并采用汇流排替代线缆,使得通信电源系统内部布局大大简化,整体布局更加美观,而且制造装配工艺更加简化,成本更加低廉,也更加便于维护。上述实施例中,下电板可采用螺钉等紧固件安装在配电单元10内,一次下电单元50及二次下电单元60均通过内部汇流排转接,使得通信电源系统内部结构清晰整洁,装配制造更加简单。而且拆掉与下电板30连接的所有螺钉,水平向后推下电板30 —段距离后,绕开中间的汇流排,即可取出下电板30,对下电板30的维护或更换也更加方便。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当下电板30的布局出现变化时,通信电源系统内部连接也会有所不同,汇流铜排的走向布局根据内部器件及下电板的布局变化。优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电池汇流排31、一次下电单元汇流排32和二次下电单元汇流排33相互平行设置,使得通信电源系统内部连接横平竖直,布局更加美观。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上述通信电源系统还包括整流模块20,整流模块20设置于配电单元10上方或下方,整流模块20输出负极连接至上述下电板30。进一步地,上述通信电源系统还包括用于安装电源模块的插框模块单元,配电单元设10置于插框模块单元的上方或下方,当配电单元10与插框模块单元的位置不同时会导致通信电源系统内部连接不同。进一步地,上述通信电源系统中,下电板30具体包括PCB板,该PCB板上设置有用于实现输出分配控制的控制继电器,包括用于控制重要负载的重要负载电源控制继电器和用于控制非重要负载的非重要负载电源控制继电器;PCB板上还设置有控制信号输入输出端子、整流模块输出负极端子、电池连接端子,以便于实现下电板与系统内各模块的连接,以及通过控制继电器实现对输出的控制。进一步地,上述通信电源系统中,PCB板上还设置有分流器,分流器设置于电池连接端子和重要负载电源控制继电器之间,以便于分流器同时与电池连接端子和重要负载电源控制继电器连接,从而减少线缆长度,工艺更美观,同时能降低成本。综上,本技术通过在通信电源系统中设置下电板,替代现有的接触器实现连接电源模块输出与配电单元空开输出、并进行输出分配控制的功能,并采用汇流排替代线缆,使得通信电源系统内部布局大大简化,整体布局更加美观,而且制造装配工艺更加简化,成本更加低廉,也更加便于维护。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通信电源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和用于实现电源模块输入输出分配及控制的配电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所述电源模块输出与配电单元空开输出、并进行输出分配控制的下电板;所述配电单元内包括电池单元、一次下电单元和二次下电单元,所述电池单元通过电池汇流排连接至所述下电板,所述一次下电单元通过一次下电单元汇流排转接至所述下电板,所述二次下电单元通过二次下电单元汇流排连接至所述下电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汇流排、所述一次下电单元汇流排和所述二次下电单元汇流排相互平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电源系统还包括整流模块,所述整流模块设置于所述配电单元上方或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电源系统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电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信电源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和用于实现电源模块输入输出分配及控制的配电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所述电源模块输出与配电单元空开输出、并进行输出分配控制的下电板;所述配电单元内包括电池单元、一次下电单元和二次下电单元,所述电池单元通过电池汇流排连接至所述下电板,所述一次下电单元通过一次下电单元汇流排转接至所述下电板,所述二次下电单元通过二次下电单元汇流排连接至所述下电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鬲新海,王雯婷,
申请(专利权)人: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