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插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72097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6 1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管切开插管,属于一种医疗器械,解决现有的气管切开插管的管体和固定翼之间固定,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气管切开插管,包括管体,管体一端为插入端,管体另一端连接呼吸机接头,靠近呼吸机接头的管体上设置多个卡位孔,固定翼上设置固定栓,通过固定栓的栓头与卡位孔相配合可将固定翼固定在不同的位置,以适宜于不同的患者使用。另外,管体的插入端设置上气囊和下气囊,上气囊和下气囊分别连接上注气管和下注气管,通过交替使用,避免对气管壁的长期压迫,降低了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损伤;上气囊和下气囊与管体接触处的上方分别设置注水管和吸液管,通过生理盐水的冲洗,避免了痰痂堵塞吸液管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气管切开插管
技术介绍
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气管切开术来抢救和治疗许多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患者通过插入金属或塑料制气管切开插管进行呼吸,通过湿化吸痰等一系列操作来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的肺功能。在气管切开术的日常护理中,由于呼吸道自身及口腔的分泌作用及气管切开后引起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多,造成分泌物粘稠并在气管壁与气囊壁之间的间隙集聚。常规的管内吸痰方式无法完全地吸出间隙痰液,经常有粘痰或脓痰滞留在气管套管的管腔内,结成痰痂或痰栓堵塞管道,可能造成患者窒息。另一方面,如果病人带管时间长,此类间隙分泌物即是很好的细菌培养基,而且单气囊会持续压迫气道壁导致气道壁损伤,而松开气囊,即气囊漏气时,分泌物漏入下呼吸道而成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现有的气管切开插管的管体和固定翼之间固定,对于不同体格的患者,由于脖子粗细不同故所需要插入气道的深度不同,所以对于不同的患者,固定翼和患者颈部存在不同的间隙,临床上通常用无菌纱布作为衬垫,间隙大者则固定气管切开插管容易倾斜,间隙小者则不容易放入和更换无菌纱布,易导致不够卫生、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管切开插管,解决现有的气管切开插管的管体和固定翼之间固定,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气管切开插管,包括管体,管体一端为插入端,管体另一端连接呼吸机接头,靠近插入端的管体上设置气囊,靠近呼吸机接头的管体上设置固定翼,固定翼上设置插管固定孔,所述管体插入插管固定孔内,固定翼两端分别设置固定带连接孔,靠近呼吸机接头的管体上沿着管体长度方向设置卡位孔,所述固定翼的插管固定孔外设置固定栓,所述固定栓包括栓头、栓体和拨动板,栓体一端开口,栓体另一端设置通孔,栓体为柱状中空结构,栓体内置弹簧,栓体的开口端设置与所述卡位孔相适配的栓头,栓头的尺寸不超过栓体开口端的内部尺寸,栓体开口端指向插管固定孔的中心并且与固定翼插管固定孔的边缘对齐,栓体的通孔端设置拨动板,拨动板和栓头之间通过连杆连接,连杆贯穿弹簧和栓体的通孔。固定栓固定安装于固定翼上,固定栓设置于固定翼的插管固定孔外,通过固定栓的栓头与管体上的卡位孔配合实现将固定翼固定在管体的不同位置,以适宜不同的患者的需要。进一步的是,所述连杆-栓头之间或连杆-拨动板之间螺纹连接。进一步的是,所述固定翼为圆弧形。进一步的是,所述管体的两侧分别设置卡位孔,固定翼的插管固定孔的两侧分别对应地设置两个固定栓。进一步的是,所述管体的单侧设置3个卡位孔。进一步的是,所述气囊包括上气囊和下气囊,上气囊通过上注气管连接至上注气阀,下气囊通过下注气管连接至下注气阀。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注水管和吸液管,所述注水管的上端连接注水阀,注水管的下端为上排液口,上排液口设置于上气囊的上方;所述吸液管的上端连接吸液连接口,吸液管的下端为下吸液口,下吸液口设置于下气囊的上方。为了便于区别上注气管和下注气管,上注气管和下注气管分别选用不同颜色的材质,或者在上注气管和下注气管上分别设置标签。同样地,为了便于区别注水管和吸液管,注水管和吸液管分别选用不同颜色的材质,或者在注水管和吸液管上分别设置标签。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注气管,所述上注气管和下注气管设置于注气管内,注气管附着于管体上,注气管的上端位于固定翼上或者固定翼与呼吸机接头之间的管体上。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清洁管,所述注水管和吸液管设置于清洁管内,清洁管附着于管体上,清洁管的上端位于固定翼上或者固定翼与呼吸机接头之间的管体上。进一步的是,所述注气管和清洁管都附着于管体的外壁,固定翼插管固定孔的侧壁上还分别设置用于容纳注气管和清洁管的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固定翼可以固定于管体的不同位置,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用适宜的位置,避免管体倾斜,提高使用的舒适性。第二、上气囊和下气囊可交替使用,降低了气管切开插管的管体对患者的气管壁的长期压迫,降低了长期使用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损伤,缓解了气管的局部水肿、缺血或损伤而形成瘢痕狭窄的问题。第三、上气囊和下气囊与管体接触处的上方分别设置上排液口和下吸液口,将下气囊充气上气囊放气后,从注水管注入生理盐水,同时吸液管抽吸痰液、积液,直至抽吸干净,由于生理盐水的冲洗作用,避免了痰痂堵塞吸液管的问题,避免气囊上方的积液坠入肺中引起相关肺部感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管体上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固定翼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固定翼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固定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管体10、呼吸机接头11、固定翼12、卡位孔13、固定带连接孔14、插管固定孔15、凹槽16、上气囊21、下气囊22、注气管30、上注气管31、上注气阀32、下注气管33、下注气阀34、清洁管40、注水管41、注水阀42、上排液口 43、吸液管44、吸液连接口 45、下吸液口 46、固定栓50、栓头51、栓体52、弹簧53、连杆54、拨动板5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5所示,本技术“气管切开插管”包括管体10,管体10为弯曲状,管体10的下端为插入端,管体10的上端连接呼吸机接头11,呼吸机接头11用于与呼吸机相连接,靠近呼吸机接头11的管体10为硬质材料制成,靠近呼吸机接头11的管体10上沿着管体10长度方向设置卡位孔13,卡位孔13均未穿透管体10,卡位孔13至少设置一排,每排设置多个卡位孔13,例如图1所示单排设置了 3个卡位孔13,卡位孔13用于固定安装固定翼12。靠近插入端的管体10上设置上气囊21和下气囊22,上气囊21通过上注气管31连接至上注气阀32,下气囊22通过下注气管33连接至下注气阀34,上注气管31和下注气管33可分别附着于管体10外壁上,或者均设置于注气管30内,可通过在注气管30内分别独立地设置上注气管31和下注气管33,也可以为注气管30内设置隔板,形成两条隔开的管道;注气管30附着于管体10外壁上或者嵌于管体10中,注气管30的上端位于固定翼12上或者固定翼12与呼吸机接头11之间的管体10上,上注气管31和下注气管33穿出注气管30后分别为两个独立的连接头,两个连接头上对应地连接上注气阀32和下注气阀34,上注气阀32和下注气阀34分别用于对上气囊21和下气囊22进行注气或者放气。由于上气囊21和下气囊22可交替使用,降低了气管切开插管的管体10对患者的气管壁的长期压迫,降低了长期使用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损伤,缓解了气管的局部水肿、缺血或损伤而形成瘢痕狭窄的问题。管体10上还设置注水管41和吸液管44,注水管41的上端连接注水阀42,注水管41的下端为上排液口 43,上排液口 43设置于上气囊21与管体10接触处的上侧;吸液管44的上端连接吸液连接口 45,吸液管44的下端为下吸液口 46,下吸液口 46设置于下气囊22与管体10接触处的上侧;注水管41和吸液管44可单独地附着于管体10上,或者注水管41和吸液管44互相独立地设置于清洁管40内,也可以是清洁管40内隔挡分隔为两条管道分别作为注水管41和吸液管44 ;清洁管40附当前第1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气管切开插管,包括管体(10),管体(10)一端为插入端,管体(10)另一端连接呼吸机接头(11),靠近插入端的管体(10)上设置气囊,靠近呼吸机接头(11)的管体(10)上设置固定翼(12),固定翼(12)上设置插管固定孔(15),所述管体(10)插入插管固定孔(15)内,固定翼(12)两端分别设置固定带连接孔(14),其特征在于:靠近呼吸机接头(11)的管体(10)上沿着管体(10)长度方向设置卡位孔(13),所述固定翼(12)的插管固定孔(15)外设置固定栓(50),所述固定栓(50)包括栓头(51)、栓体(52)和拨动板(55),栓体(52)一端开口,栓体(52)另一端设置通孔,栓体(52)为柱状中空结构,栓体(52)内置弹簧(53),栓体(52)的开口端设置与所述卡位孔(13)相适配的栓头(51),栓头(51)的尺寸不超过栓体(52)开口端的内部尺寸,栓体(52)开口端指向插管固定孔(15)的中心并且与固定翼(12)插管固定孔(15)的边缘对齐,栓体(52)的通孔端设置拨动板(55),拨动板(55)和栓头(51)之间通过连杆(54)连接,连杆(54)贯穿弹簧(53)和栓体(52)的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岩刘帆郑岚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