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于沙土区河道的生态护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59168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2 1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应于沙土区河道的生态护坡结构,包括植生袋、挺水植物、第一拦挡、第二拦挡、三维网垫、人行景观道、草灌木和护河乔木,所述植生袋结合挺水植物设置在坡脚处且位于历史最低水位与常水位之间;在植生袋上端位于与常水位处设有第一拦挡;人行景观道设置在历史最高水位处,三维网垫设置在第一拦挡与人行景观道之间;在人行景观道的另一侧设有第二拦挡;护河乔木设置在坡岸顶端,草灌木设置在第二拦挡与护河乔木之间且位于坡岸上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护坡效果良好,生态效应良好,能有效的防止河道坡脚侵蚀,坡面坍塌以及坡面水土流失;是一种适应于沙土区河道的生态护坡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土保持工程领域内的生态护坡模式,具体地说是一种适应于沙土区河道的生态护坡结构
技术介绍
河道边坡的土壤侵蚀问题和边坡稳定问题是经常遇到的水利工程问题。河道在行洪排涝和通航过程中,由于水位的涨落,水流作用的侵蚀,容易出现边坡的坍塌和水土流失。而坡面的坍塌和水土流失不仅会损失大量的土壤资源,也容易造成河道的壅堵,影响其行洪排涝作用,对河道辐射范围内的居民、农田造成不利影响,影响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必要的巨大损失;同时,河道边坡的坍塌和土壤侵蚀也影响河道的生态景观;所以针对河道护坡模式的研宄与探索是极为必要的。河道护坡需要在满足行洪排涝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岸坡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传统的护坡模式主要是通过对边坡采取一定的支挡、加固等工程措施,多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或预制混凝土等刚性材料进行边坡的防护,这些传统的边坡工程,对边坡的处理主要强调了其强度功效,虽然可以发挥出河道的行洪、排涝以及水土保持等功效,但往往忽视了其对环境的破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观念也越来越强,生态护坡作为岩土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利工程与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有效的兼顾了防护与环境两方面的功效,是一种很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生态型护坡在保证护坡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目标,兼顾工程的生物效应和环境效应。现有的护坡模式针对公路边坡、岩壁的较多,河道护坡模式也有了较多的探索。河道护坡一般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但退水之时工程措施之下的坡脚缺乏防护,容易造成侵蚀,而且坡面结构较为单一,护坡效果难以持久,且造价高昂。沙土区河道由于边坡土壤砂性大,更容易流失和坍塌,也更加难以治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河道边坡的特点,特别是沙土区河道的特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应于沙土区河道的生态护坡结构,该结构合理,护坡效果良好,生态效应良好,能有效的防止河道坡脚侵蚀,坡面坍塌以及坡面水土流失;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加强坡体稳定,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适合河道的生态护坡推广。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适应于沙土区河道的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植生袋、挺水植物、第一拦挡、第二拦挡、三维网垫、人行景观道、草灌木和护河乔木,所述植生袋结合挺水植物设置在坡脚处且位于历史最低水位与常水位之间;在植生袋上端位于常水位处设有第一拦挡;人行景观道设置在历史最高水位处,三维网垫设置在第一拦挡与人行景观道之间;在人行景观道的另一侧设有第二拦挡;护河乔木设置在坡岸顶端,草灌木设置在第二拦挡与护河乔木之间且位于坡岸上部。本技术中,所述植生袋基质采用5份黄土,3份河砂,I份泥炭土以及I份复合肥拌成,适应于挺水区生长的挺水植物的种子或块茎加入在植生袋内。第一拦挡和第二拦挡为松木粧排粧结构,且松木粧紧密布置,其中第一拦挡打在略高于常水位处,第二拦挡打在人行景观道与上端草灌木之间。人行景观道为青石板人行景观道,青石板铺设在15?20cm厚的碎石垫层之上,以5cm厚的水泥砂楽作为粘合剂。三维网垫采用三维网垫喷播草籽,施工时先剥离表土铺设三维网垫再表土回填喷播草籽,草籽采用易生长,根系强大的品种。在历史最高水位之上采用草灌乔木护坡,草灌乔木结合当地土壤理化性质,采用在沙土区易生长,根系强大的品种。本技术中,河道两侧的护坡模式呈对称结构,根据相应的水位特征,依次设计为植生袋、松木粧拦挡,三维网垫草籽喷播、碎石青石结构、松木粧拦挡、草灌木护坡、以及坡岸顶端的乔木。所述护坡模式采用自然的材料,与河道原有生态结合,依据不同的水位状况,形成一种结构合理、防坡脚侵蚀的、边坡稳定的、有良好景观价值的生态护坡模式。本技术中的植生袋旨在建立坡脚侵蚀防护机制,坡脚侵蚀是河岸坍塌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沙土区河道由于土壤砂性大,更加容易发生坡脚侵蚀;植生袋布设在最低水位与常水位之间,确保在退水期坡脚不被侵蚀,对枯水期的坡脚进行防护。植生袋基质采用5份黄土,3份河砂,I份泥炭土,以及I份复合肥拌成,同时加入适应于挺水区生长的植物种子或块茎,即作为挺水区的防护措施。植生袋在挺水区植物未成规模之前起到防护坡脚的作用,同时也保护植物的根茎或是种子不被水流冲刷。本技术挡土装置利用松木粧,松木粧以排粧的形式紧密布设在常水位处。沙土区河岸边坡一般土质较软,且砂性大,利用排粧结构可以有效地固土、拦挡,而且很好的保持了原有生态。本技术近水边坡采用三维网垫喷播草籽进行护坡。三维网垫布设从常水位到历史最高水位,保证在水位超出常水位的情况下有效的进行防护。草籽采用根系强大,易于生长的品种。在草籽成草之前可以有效地保护草籽不被冲刷,同时网垫本身的多层立体结构,可以有效的减少土壤侵蚀和冲刷。本技术在常水位略高处设计了青石板人行景观道,先素土夯实,铺设15?20cm厚的碎石层,再铺5cm左右的砂浆作为粘合层,再平铺青石板。施工过程加固坡道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景观风貌。本技术坡岸上段,历史最高水位之上的坡段,由于水位的涨落对其影响较小,采用普通的草灌结合,可以节省护坡成本。草灌木采用在沙土区易于生长,根系发达的品种,岸顶种植在沙土区易于生长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应于沙土区河道的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植生袋(1)、挺水植物(2)、第一拦挡(31)、第二拦挡(32)、三维网垫(4)、人行景观道(5)、草灌木(6)和护河乔木(7),所述植生袋(1)结合挺水植物(2)设置在坡脚处且位于历史最低水位(11)与常水位(12)之间;在植生袋(1)上端位于常水位(12)处设有第一拦挡(3);人行景观道(5)设置在历史最高水位(13)处,三维网垫(4)设置在第一拦挡(31)与人行景观道(5)之间;在人行景观道(5)的另一侧设有第二拦挡(32);护河乔木(7)设置在坡岸顶端(14),草灌木(6)设置在第二拦挡(32)与护河乔木(7)之间且位于坡岸上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建中金秋吴玉柏李叶夏美玲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