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井周病害快速处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734233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5 09: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道路井周病害快速处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以井口为中心开挖基坑并对所述基坑内进行清理以保证井周干净无杂物;步骤二,根据步骤一开挖的基坑的形状安装混凝土浇筑用的井口模板;步骤三,采用预先配制好的混凝土砂浆进行现场浇筑;步骤四,待混凝土凝固后,卸除所述井口模板,并将混凝土表面浮浆清除后进行表面拉毛,然后再进行表面抹平。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处置技术施工方便,开放交通速度快,时间和交通效益十分明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样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程施工方法,具体来说涉及。
技术介绍
检查井是设在地下管线上的一种井状构造物,是检查管线运行情况和疏浚的操作 空间,用于衔接不同高程、不同坡度、不同管径、不同方向的专业管线,是地下管线工程必不 可少的市政设施。机动车道上的检查井主要有给水检查井、雨水检查井、污水检查井、电力 检查井、通信检查井等。按井口形状分,检查井又分为圆形检查井和矩形检查井。目前这些 检查井绝大多数为圆形砖砌检查井,其中电力及通信检查井以盖板式居多,雨水、污水检查 井则以收口式居多。 分布于车行道上的检查井在使用一段时期后往往发生井盖变形或噪响,井周路面 开裂和沉陷等一系列通病,破坏路面结构,导致路面平整度不良。而汽车在高速经过检查井 时,会对检查井产生瞬态的动力冲击作用,加剧其破损,同时检查井的沉陷等反过来又会对 其上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而且随着检查井周边 路面破损的不断发展,雨、雪水等沿裂缝渗入路面层,进一步加速了井周路面结构的破坏, 形成恶性循环,大大地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因此,检查井病害问题不容忽视,需及时采 取可靠措施进行维修整治。 目前国内在对井周病害进行处置时,缺乏统一的做法,很多情况下只是简单地采 用砖块调整井盖高程,对井周边路面采用普通水泥混凝土进行修补,加之施工质量差,养护 时间不足,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检查井的病害问题,容易导二次破坏。国外方面,由于预制 混凝土检查井具有施工快捷,安装简单,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欧、美和日本等发达 国家,90%以上的检查井都是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混凝土检查井。主要形式有预制混 凝土砌块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拼装式、下部现浇与上部预制拼装组合式等。将钢筋混凝土预 制检查井制作工厂化,并形成系列,成为标准化产品。相关检查井病害问题从源头上得到了 有效改善,但对于检查井病害处置技术并无特别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简单且短时间即 可投入使用的道路井周病害快速处置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包括以下步 骤: 步骤一,以井口为中心开挖基坑并对所述基坑内进行清理以保证井周干净无杂 物; 步骤二,根据步骤一开挖的基坑的形状安装混凝土浇筑用的井口模板; 步骤三,采用预先配制好的混凝土砂浆进行现场浇筑,其中所述混凝土砂浆的以 重量份计包括=300-500重量份的水泥、30-50重量份的膨胀剂、1500-2000重量份的集料、 8-10重量份的减水剂及100-200重量份的水; 步骤四,待混凝土凝固后,卸除所述井口模板,并将混凝土表面浮浆清除后进行表 面拉毛,然后再进行表面抹平。 作为优选,还包括步骤五,在井周混凝土上铺设浙青层,所述浙青层的厚度为 5mm-7mm〇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二中还包括在所述基坑中安装由钢纤维交错编织形成的龙骨 组件的步骤。 作为优选,所述龙骨组件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首尾相 接形成闭合框架,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呈放射形固定在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上构成网状结 构。 作为优选,步骤一中所述井口为圆形或者矩形,所述基坑的空腔形状为漏斗形的 台体。 作为优选,所述基坑的空腔形状为圆台形或者棱台形。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四中表面拉毛操作的拉毛深度为1-3_。 本专利技术的道路井周病害快速处置方法,相比于传统典型修复技术,造价仅仅增加 约10%。而从长期来看,本专利技术的道路井周病害快速处置方法后期性能良好,理论寿命是传 统修复技术的2倍以上,采用传统修复技术要达到本专利技术的处置技术的使用寿命则长期投 资需增加80%以上。且本专利技术的处置技术施工方便,开放交通速度快,时间和交通效益十分 明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样显著。【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道路井周病害快速处置方法处理后的圆形检查井的剖面视 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道路井周病害快速处置方法中采用的龙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道路井周病害快速处置方法处理后圆形检查井的剖面视图, 如图1所示,圆形检查井的井周包括基座1和井盖座13,所述基座1为中心开设有与井盖3 相匹配的通孔的台体,其嵌设在检查井的井口周边的路基上,所述井盖座13设置于所述基 座1上并与路面持平。 以上述圆形检查井井周病害的处置为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 1)施工准备 施工前应进行全面的施工准备,熟悉设计图纸及有关文件,明确检查井井盖安装 要求;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确定井盖安装高度的控制点及检查验收依据;对井盖、支座承 载力、吻合程度等进行进货检验,确定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2)基坑开挖 以圆形检查井的井口为中心画圆,采用手割锯切割成圆形。开挖禁止采用油锤直 接开挖,边缘部分采用人工凿除,保证坑壁整齐、圆顺、坚实。严禁扰动井周围路面结构,严 禁产生隆起或裂纹。基坑开挖完成后现场清理应彻底,可用水将井周围冲洗干净。基坑的 空腔形状通常可设置为漏斗形的台体,由此可以使得混凝土浇注成的基座1具有很好的应 力分散的特性。优选地,所述基坑的空腔形状为圆台形或者棱台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 坑开挖的空腔为圆台形,以此经过浇注后的基座1也为圆台形,这样的结构可较好的使井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道路井周病害快速处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以井口为中心开挖基坑并对所述基坑内进行清理以保证井周干净无杂物;步骤二,根据步骤一开挖的基坑的形状安装混凝土浇筑用的井口模板;步骤三,采用预先配制好的混凝土砂浆进行现场浇筑,其中所述混凝土砂浆的以重量份计包括:300‑500重量份的水泥、30‑50重量份的膨胀剂、1500‑2000重量份的集料、8‑10重量份的减水剂及100‑200重量份的水;步骤四,待混凝土凝固后,卸除所述井口模板,并将混凝土表面浮浆清除后进行表面拉毛,然后再进行表面抹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军李典龙陈卫华刘利郭林任强司义德宋蕾李强张海波栾立军王涛周凤华麻广林李蕾曾巍张玉政于天光曲健许洪建肖展欣于秀欣张涛秦淑辉李战朋袁兴华李忠民贾旭亮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