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93766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5 1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包括基座和井盖座,所述基座为中心开设有矩形通孔的筒状部件,所述基座为一底面和顶面均为矩形的四棱台体,其嵌设在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路基上,所述井盖座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与路面持平。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通过增加荷载扩散面积,可显著减少井筒受力,同时井口防沉陷结构体采用大流动性、超早强速凝和多向复杂受力性能高的复合材料填充雨水井周边开挖面,短期内即可开放交通或进行路面摊铺碾压等。具有耐压强度高且施工方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预制构件,特别是一种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
技术介绍
检查井又称人孔,是设在地下管线上的一种井状构造物,是检查管线运行情况和疏浚的操作空间,衔接不同高程、不同坡度、不同管径、不同方向的专业管线,是地下管线工程必不可少的市政设施。所有的检查井砌筑到地面都会设置检查井盖。检查井盖多为圆形和矩形,它有保证行人和车辆安全,保护地下管线等功能,材料主要为球墨铸铁、灰口铸铁和钢筋混凝土等。目前,青岛市机动车道上的检查井主要有给水检查井、雨水检查井、污水检查井、电力检查井、通信检查井等,这些检查井绝大多数为圆形砖砌检查井,其中电力及通信检查井以盖板式居多,雨水、污水检查井则以收口式居多。以雨水检查井(可简称雨水口 )为例,通常的雨水口为矩形,与之相配合的井盖也为矩形,分布于车行道上的两侧。目前的雨水口在车辆冲击荷载的作用下,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会产生一系列的病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井周边路面开裂、凹陷严重影响城市道路质量、使用寿命、景观效果,同时井盖下沉给周边居民造成了噪音污染;其次,检查井井盖倾斜、凹陷,降低了行车速度,影响行车舒适性,大大降低了道路服务水平,有时甚至酿成交通事故。而且随着井周边路面破损的不断发展,雨、雪水等沿裂缝渗入路面层,进一步加速了井周路面结构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大大地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因此,对于市政工程中各类井周病害问题不容忽视,需及时采取可靠措施进行维修整治。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承载力且施工方便的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包括基座和井盖座,所述基座为中心开设有矩形通孔的筒状部件,所述基座为一底面和顶面均为矩形的四棱台体,其嵌设在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路基上,所述井盖座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与路面持平。作为优选,所述基座的底面的面积小于顶面的面积,整体呈“漏斗”形。作为优选,所述基座的侧面与所述基座的底面的夹角为90°至110°。作为优选,所述井盖座通过多个锚筋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锚筋具有一平直段和一竖直段,整体呈“L”形。[0011 ] 作为优选,包括一嵌设于所述基座内的龙骨组件。作为优选,所述龙骨组件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首尾相接形成闭合框架,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呈放射形固定在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上构成网状结构。作为优选,所述基座为混凝土材质,所述龙骨组件和所述锚筋一体现浇在所述基座中。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考虑到雨水口维修常带有抢修性质,需尽快开放交通以减少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本技术的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采用大流动性、超早强速凝和多向复杂受力性能高的复合材料(由高标号硫铝酸盐快硬水泥、粗细集料和随机分布的短钢纤维通过特别实验配比,掺加相应的添加剂组合而成)填充雨水井周边开挖面,可以在浇筑3-4小时后轴心抗压强度达到20Mpa以上,短期内即可开放交通或进行路面摊铺碾压等,时间效益明显。2.雨水口周边混凝土需承担多次往复车辆荷载的冲击及碾压,属于多向复杂受力结构。加之因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和超重超载车辆的日益增多,井周混凝土需承担的荷载频率和大小也持续增加,这些都决定了井周混凝土需要具有较强抗压能力的同时还需具有相当的抗裂性能和抗冲击性能,方可适应这类多向复杂受力状况。采取本技术的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其中的纤维材料呈三维乱向分布,配合相应的龙骨组件,沿每个方向都有增强和增韧的作用,尤其对复杂应力区增强非常有效,可使基座的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产生质的变化,大大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和抗冲击性能以及优良的抗冻、耐磨性能,使原本脆性的混凝土材料呈现很高的延性和韧性。此外龙骨组件的钢纤维还具有限制混凝土收缩的作用,可进一步避免在维修井圈混凝土因为收缩形变和原道路基层间形成裂缝,影响维修效果。3.本技术的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采取的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具有自密实功能,浇筑之后可确保井筒周边填充的充分密实,避免了井周填充不合格导致的井周沉陷。4.井盖座安装时与基座现浇为一体,并通过锚筋深入基座中,可确保井盖座稳固无平面位移等,避免了井盖座安装不稳导致的井周路面破坏。5.本技术的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通过增加荷载扩散面积,显著减少了井筒受力,避免了井筒砌体的破坏导致的井周沉陷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的俯视视图。图2为图1的1-1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I1-1I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雨水口通常设置于道路两边侧石6的一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用于雨水井的井口处的构建,可具体应用在雨水井的新建和维修工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基座I和井盖座3,所述基座I为中心开设有矩形通孔的筒状部件,所述基座I为一底面和顶面均为矩形的四棱台体,其嵌设在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路基上,所述井盖座3设置于所述基座I上并与路面持平;井盖2扣设在所述井盖座3上。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中,所述路基由上至下依次为上面层60、浙青层50、上基层30和下基层20等。以维修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施工为例,首先需要以井口为中心开挖基坑(图3中未示出),基坑大小和形状与基座I相配合。基座可以是事先做好的混凝土预制件,在施工过程中再被固定在基坑中;基座也可以是在施工现场现浇形成。但无论那种方式,为了使得雨水口的井口区域在受到车辆碾压时应力分散均匀,从而防止井周再次塌陷或开裂。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基座I为一底面面积小于顶面面积的四棱台体,整体呈“漏斗”形,由此可以有效的将井周所受压力分散。同时,所述基座I的侧面与所述基座I的底面的夹角在使得应力分散当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角度一般为90°至110°,优选地,所述基座I的侧面与所述基座I的底面的夹角为100°。在本技术中,所述井盖座3设置在基座I上用于使井盖2扣合,作为优选,所述井盖座3通过多个锚筋12固定在所述基座I上,所述锚筋12具有一平直段(图中未示出)和一竖直段(图中未示出),整体呈“L”型。另外,井周边通常需承担多次往复车辆荷载的冲击及碾压,属于多向复杂受力结构。加之因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和超重超载车辆的日益增多,井周混凝土需承担的荷载频率和大小也持续增加,这些都决定了井周混凝土需要具有较强抗压能力的同时还需具有相当的抗裂性能和抗冲击性能,方可适应这类多向复杂受力状况。因此,为了使本技术的矩形雨水井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具有更好的抗裂性能和抗冲击性能,作为优选,本技术中还可以再包括一嵌设于所述基座I内的龙骨组件。龙骨组件作为对混凝土的加强,其结构可由纵横的多条加强筋相互连接构成,呈三维的乱向分布。为了便于加工和日后施工,作为优选,所述龙骨组件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首尾相接形成闭合框架,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呈放射形固定在多个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和井盖座,所述基座为中心开设有矩形通孔的筒状部件,所述基座为一底面和顶面均为矩形的四棱台体,其嵌设在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路基上,所述井盖座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与路面持平。

【技术特征摘要】
1.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和井盖座,所述基座为中心开设有矩形通孔的筒状部件,所述基座为一底面和顶面均为矩形的四棱台体,其嵌设在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路基上,所述井盖座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与路面持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底面的面积小于顶面的面积,整体呈“漏斗”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侧面与所述基座的底面的夹角为90°至11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雨水井的井口周边的防沉陷结构体,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军李典龙陈卫华刘利郭林任强司义德宋蕾李强张海波栾立军王涛周凤华麻广林李蕾曾巍张玉政于天光曲健许洪建肖展欣于秀欣张涛秦淑辉李战朋袁兴华李忠民贾旭亮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