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输液器上的静脉针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20178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0 1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输液器上的静脉针固定装置,包括:相铰接的第一手柄与第二手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铰接后形成X状结构;第一手柄的前端与第一弧形头固定连接,第二手柄的前端与第二弧形头固定连接;一弧形限位杆贯穿于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的后端,且弧形限位杆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头,弧形限位杆上套有弹性装置,弹性装置将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撑紧于限位头上;所述第一手柄的内侧设置有弧形静脉针固定板,弧形静脉针固定板的底面与下壳固定连接,弧形静脉针固定板、下壳和第一手柄形成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结构;其中,所述弧形静脉针固定板上设置有静脉针卡槽。本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静脉针不易固定且药液容易污染环境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输液器上的静脉针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输液器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医疗器械之一,输液器从上之下大致包括瓶塞穿刺器、茂菲氏滴管、流量调节手柄和静脉针。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前,需要将瓶塞穿刺器贯穿于输液容器,使药液在静脉针流出,然后使用流量调节手柄将输液管阻断,再进行静脉穿刺。但是在静脉穿刺前,与静脉针相连通的输液管内会残留有部分药液,残留的药液会从静脉针持续滴落,造成污染。同时,为了便于寻找血管,医护人员多会将静脉针插入流量调节手柄的间隙中,无法较好的保证静脉针端部的清洁。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全新的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输液器上的静脉针固定装置。本装置便于在输液前进行静脉针的固定,且能够防止滴落的药液污染环境,并保证了静脉针端部的清洁。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输液器上的静脉针固定装置,包括:相铰接的第一手柄与第二手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铰接后形成X状结构;第一手柄的前端与第一弧形头固定连接,第二手柄的前端与第二弧形头固定连接;一弧形限位杆贯穿于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的后端,且弧形限位杆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头,弧形限位杆上套有弹性装置,弹性装置将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撑紧于限位头上;所述第一手柄的内侧设置有弧形静脉针固定板,弧形静脉针固定板的底面与下壳固定连接,弧形静脉针固定板、下壳和第一手柄形成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结构;其中,所述弧形静脉针固定板上设置有静脉针卡槽。优选的,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手柄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手柄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静脉针卡槽的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两弧形头之间形成上下开口状结构,能够在静脉穿刺前使本装置挂于茂菲氏滴管的上端;(2)设置有静脉针卡槽,便于将静脉针的手柄部卡固于弧形静脉针固定板上,且保证了静脉针端部的清洁;(3)弧形静脉针固定板、下壳和第一手柄形成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结构,药液滴落后会落入三者构成的内腔中,不会污染环境;(4)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完成后可进行高温高压消毒。【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弧形静脉针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手柄,2、第二手柄,3、第一弧形头,4、第二弧形头,5、弧形限位杆,6、限位头,7、弹性装置,8、弧形静脉针固定板,9、下壳,10、静脉针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应用于输液器上的静脉针固定装置,其结构如图1-3所示:包括:相铰接的第一手柄I与第二手柄2,第一手柄I和第二手柄2铰接后形成X状结构;第一手柄I的前端与第一弧形头3固定连接,第二手柄2的前端与第二弧形头4固定连接;一弧形限位杆5贯穿于第一手柄I和第二手柄2的后端,且弧形限位杆5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头6,弧形限位杆5上套有弹性装置7,弹性装置7将第一手柄I和第二手柄2撑紧于限位头6上;所述第一手柄I的内侧设置有弧形静脉针固定板8,弧形静脉针固定板8的底面与下壳9固定连接,弧形静脉针固定板8、下壳9和第一手柄I形成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结构;其中,所述弧形静脉针固定板8上设置有静脉针卡槽10。所述弹性装置7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手柄I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手柄2固定连接。所述静脉针卡槽10的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便于静脉针手柄插入。本技术的原理是:在自由状态下,弹簧将两个手柄顶紧,相应的,两个弧形头就会相互接触;两弧形头之间形成一个上下开口的空腔状结构,用于容纳输液管,在使用前,用手向内侧挤压两手柄,则两弧形头就会张开,然后将两弧形头放置于茂菲氏滴管上端的输液管上。手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两弧形头就会闭合,则本装置就会挂在茂菲氏滴管的上端。因为弧形静脉针固定板8、下壳9和第一手柄I形成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结构,所以静脉针卡固于静脉针卡槽10时,药液会滴落入弧形静脉针固定板8、下壳9和第一手柄I形成的腔体中,不会污染环境;静脉针的端部在三者形成的腔体中处于悬空状态,进而能保证清洁。采用了上述结构后,本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静脉针不易固定且药液容易污染环境的问题。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主权项】1.一种应用于输液器上的静脉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铰接的第一手柄与第二手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铰接后形成X状结构; 第一手柄的前端与第一弧形头固定连接,第二手柄的前端与第二弧形头固定连接;一弧形限位杆贯穿于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的后端,且弧形限位杆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头,弧形限位杆上套有弹性装置,弹性装置将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撑紧于限位头上; 所述第一手柄的内侧设置有弧形静脉针固定板,弧形静脉针固定板的底面与下壳固定连接,弧形静脉针固定板、下壳和第一手柄形成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结构; 其中,所述弧形静脉针固定板上设置有静脉针卡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输液器上的静脉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手柄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手柄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输液器上的静脉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脉针卡槽的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输液器上的静脉针固定装置,包括:相铰接的第一手柄与第二手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铰接后形成X状结构;第一手柄的前端与第一弧形头固定连接,第二手柄的前端与第二弧形头固定连接;一弧形限位杆贯穿于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的后端,且弧形限位杆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头,弧形限位杆上套有弹性装置,弹性装置将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撑紧于限位头上;所述第一手柄的内侧设置有弧形静脉针固定板,弧形静脉针固定板的底面与下壳固定连接,弧形静脉针固定板、下壳和第一手柄形成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结构;其中,所述弧形静脉针固定板上设置有静脉针卡槽。本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静脉针不易固定且药液容易污染环境的问题。【IPC分类】A61M5-158【公开号】CN204446809【申请号】CN201520118716【专利技术人】王淑莹, 黄宝群, 杨绍静, 贺光辉, 袁晓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输液器上的静脉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铰接的第一手柄与第二手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铰接后形成X状结构;第一手柄的前端与第一弧形头固定连接,第二手柄的前端与第二弧形头固定连接;一弧形限位杆贯穿于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的后端,且弧形限位杆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头,弧形限位杆上套有弹性装置,弹性装置将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撑紧于限位头上;所述第一手柄的内侧设置有弧形静脉针固定板,弧形静脉针固定板的底面与下壳固定连接,弧形静脉针固定板、下壳和第一手柄形成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结构;其中,所述弧形静脉针固定板上设置有静脉针卡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淑莹黄宝群杨绍静贺光辉袁晓娟尚咏梅赵艺琳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电力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