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柱式增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17596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0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空柱式增氧机,包括能连接外部充气管的固定舱,其中:固定舱下侧具有圆形开口,并且该圆形开口内动配合贯穿设有充气旋管;充气旋管的内部设有能在空气推动下使充气旋管转动的动力旋叶;充气旋管靠近固定舱的圆形开口附近设有滑动卡箍部件;充气旋管靠近底部附近的侧面设有导气孔;固定舱顶部为密闭连接的气密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结构紧凑简单、噪音小、对养殖鱼类无损、可靠性好、便于维护、成本低廉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厂化小型曝气设备,尤其涉及空柱式增氧机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水产养殖或污水净化的增氧机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射流喷水式、叶轮式、水车式和曝气式等类型的增氧机。其中,叶轮式和射流喷水式增氧机均采用将水喷射出去,使其与空气接触达到增氧目的。水车式增氧机是利用叶片在浅水层中进行拍打,引起波澜,增大水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实现增氧。现有的增氧机均只能对表层水面进行增氧,底层水中的有害气体不能被有效消除,增氧效果不佳。现有的曝气增氧机利用电机将空气打入水中,以溶解氧气,虽然效果有所提高,但是,目前的曝气增氧机的结构设计不合理,空气进入水体时呈垂直向下方向,受到的浮力较大,水体的溶氧时间短,另外驱动水体循环的螺旋桨叶为了实现空气和水体向更广范围进入,其驱动水流的方向为径向或轴向方向,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对流。现有技术如授权公告号CN 102267766 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包括驱动设备;负压供氧管;套设在负压供氧管外侧的外管,其上开设有若干进水孔;设置在外管底部的增压导流管总成,其具有成辐射状倾斜分布的若干增压导流管;与驱动设备相连的锥体离心桨,该锥体离心桨嵌入增压导流管总成内,锥体离心桨的中上锥体与其上锥体之间形成的离心桨上进水通道,其中下锥体与其下锥体之间形成离心桨下进水通道,其离心桨上进水通道和离心桨下进水通道之间具有与负压供氧管相通的负压进氧通道。该技术能够对底层和上层水中的有害气体进行有效的消除,排水的过程中,自动形成负压,将外部的氧气导入充分与水混合形成微小氧泡,通过增压导流管总成向周围更大面积的抛出。然而其相对结构复杂,实施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简单、噪音小、对养殖鱼类无损、可靠性好、便于维护、成本低廉的空柱式增氧机。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空柱式增氧机,包括能连接外部充气管的固定舱,其中:固定舱下侧具有圆形开口,并且该圆形开口内动配合贯穿设有充气旋管;充气旋管的内部设有能在空气推动下使充气旋管转动的动力旋叶;充气旋管靠近固定舱的圆形开口附近设有滑动卡箍部件;充气旋管靠近底部附近的侧面设有导气孔;固定舱顶部为密闭连接的气密片。外部充气管对固定舱内进行充气,快速流动的空气通过充气旋管的动力旋叶,并推动整个充气旋管轴向旋转。底部的导气孔在旋转的过程中,能进行水流和空气的搅拌混合,并向侧面扩散富氧水,达到很好的增氧效果。由于整个充气旋管的体积较小,并且桨叶在内部,因此,较现有充气气石具有更好的充气扩散效果,而对于传统叶轮增氧方式,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不易损伤养殖鱼类。气密片能简化组装工序。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固定舱下侧具有圆形开口,并且该圆形开口内动配合贯穿设有充气旋管;充气旋管的内部设有能在空气推动下使充气旋管转动的动力旋叶;充气旋管靠近固定舱的圆形开口附近设有滑动卡箍部件;充气旋管靠近底部附近的侧面设有导气孔;固定舱顶部为密闭连接的气密片。外部充气管对固定舱内进行充气,快速流动的空气通过充气旋管的动力旋叶,并推动整个充气旋管轴向旋转。底部的导气孔在旋转的过程中,能进行水流和空气的搅拌混合,并向侧面扩散富氧水,达到很好的增氧效果。由于整个充气旋管的体积较小,并且桨叶在内部,因此,较现有充气气石具有更好的充气扩散效果,而对于传统叶轮增氧方式,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不易损伤养殖鱼类。气密片能简化组装工序。滑动卡箍部件为轴承。轴承紧配合连接充气旋管,且轴承下表面同样在空气压力作用下与固定舱内腔底部的表面保持紧配合连接,具有很好的气密性的同时能使充气旋管旋转较为快速。充气旋管的底部端口经封闭片封闭。气密片通过阻断轴向射出的气体进而增加侧面的充其量,然而会损失一定的水体搅动效果,具体使用应参照实际需要选择适配。固定舱侧面具有连接口。连接口采用插拔方式连接较为便捷,也可以选用现有插拔结合卡扣部件进而快速连接外部充气管,通过控制从气管上的气阀可以控制充气旋管的旋转速度和充气量。动力旋叶的桨叶与充气旋管的沿口或内侧连接。充气旋管内的桨叶在空气气流的作用下会产生切向旋转推理,进而带动充气旋管转动。由于本技术采用了固定舱下侧具有圆形开口,并且该圆形开口内动配合贯穿设有充气旋管;充气旋管的内部设有能在空气推动下使充气旋管转动的动力旋叶;充气旋管靠近固定舱的圆形开口附近设有滑动卡箍部件;充气旋管靠近底部附近的侧面设有导气孔;固定舱顶部为密闭连接的气密片。外部充气管对固定舱内进行充气,快速流动的空气通过充气旋管的动力旋叶,并推动整个充气旋管轴向旋转。底部的导气孔在旋转的过程中,能进行水流和空气的搅拌混合,并向侧面扩散富氧水,达到很好的增氧效果。由于整个充气旋管的体积较小,并且桨叶在内部,因此,较现有充气气石具有更好的充气扩散效果,而对于传统叶轮增氧方式,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不易损伤养殖鱼类。气密片能简化组装工序。因而本技术具有结构紧凑简单、噪音小、对养殖鱼类无损、可靠性好、便于维护、成本低廉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动力旋叶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标号说明:充气旋管1、动力旋叶11、轴承12、导气孔13、封闭片14、固定舱2、气密片21、连接口 22、水箱3、溢流管31、充气管4、气阀41。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3,空柱式增氧机,包括能连接外部充气管4的固定舱2,其中:固定舱2下侧具有圆形开口,并且该圆形开口内动配合贯穿设有充气旋管I ;充气旋管I的内部设有能在空气推动下使充气旋管I转动的动力旋叶11 ;充气旋管I靠近固定舱2的圆形开口附近设有滑动卡箍部件;充气旋管I靠近底部附近的侧面设有导气孔13 ;固定舱2顶部为密闭连接的气密片21。外部充气管4对固定舱2内进行充气,快速流动的空气通过充气旋管I的动力旋叶11,并推动整个充气旋管I轴向旋转。底部的导气孔13在旋转的过程中,能进行水流和空气的搅拌混合,并向侧面扩散富氧水,达到很好的增氧效果。由于整个充气旋管I的体积较小,并且桨叶在内部,因此,较现有充气气石具有更好的充气扩散效果,而对于传统叶轮增氧方式,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不易损伤养殖鱼类。气密片21能简化组装工序。滑动卡箍部件为轴承12。轴承12紧配合连接充气旋管1,且轴承12下表面同样在空气压力作用下与固定舱2内腔底部的表面保持紧配合连接,具有很好的气密性的同时能使充气旋管I旋转较为快速。充气旋管I的底部端口经封闭片14封闭。气密片21通过阻断轴向射出的气体进而增加侧面的充其量,然而会损失一定的水体搅动效果,具体使用应参照实际需要选择适配。固定舱2侧面具有连接口 22。连接口 22采用插拔方式连接较为便捷,也可以选用现有插拔结合卡扣部件进而快速连接外部充气管4,通过控制从气管4上的气阀41可以控制充气旋管I的旋转速度和充气量。动力旋叶11的桨叶与充气旋管I的沿口或内侧连接。充气旋管I内的桨叶在空气气流的作用下会产生切向旋转推理,进而带动充气旋管I转动。尽管已结合优选的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然其并非用以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空柱式增氧机,包括能连接外部充气管(4)的固定舱(2),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舱(2)下侧具有圆形开口,并且该圆形开口内动配合贯穿设有充气旋管(1);所述的充气旋管(1)的内部设有能在空气推动下使所述的充气旋管(1)转动的动力旋叶(11);所述的充气旋管(1)靠近所述的固定舱(2)的圆形开口附近设有滑动卡箍部件;所述的充气旋管(1)靠近底部附近的侧面设有导气孔(13);所述的固定舱(2)顶部为密闭连接的气密片(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爱意吴常文徐佳晶牛亚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学院普陀科学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