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隔塑料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98500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8 2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隔塑料薄膜,从外至内依次包括第一聚酰胺材料层、聚丙烯材料层、第二聚酰胺材料层、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第三聚酰胺材料层和聚乙烯材料层;所述第一聚酰胺材料层、聚丙烯材料层、第二聚酰胺材料层、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第三聚酰胺材料层和聚乙烯材料层依次复合;所述第一聚酰胺材料层与聚丙烯材料层之间、聚丙烯材料层与第二聚酰胺材料层之间以及第三聚酰胺材料层与聚乙烯材料层之间均设置有环氧树脂胶黏剂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抗氧化性能更强,同时结构强度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包装材料,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阻隔塑料薄膜
技术介绍
薄膜的加工中将一种原料挤出到已制成的另一种薄膜上或将已制成的不同种类的薄膜相互黏合到一起而成为多层薄膜,这种产品称为复合膜。复合膜的材料大多数为塑料,但也可用纸、金属箔(通常为铝)或织物等。复合膜的基本要求就是层与层之间要有良好的黏接性以保证包装的整体力学性能。塑料薄膜已长期被用于需要保护以免受湿气影响的食品及其他材料的包装。然而,近年来,人们已认识到,除此之外,许多食品和其他敏感材料还容易被氧气所氧化而造成损坏以及变质。但是,现有的塑料薄膜通常没有设置抗氧化层或者仅仅设置一层的抗氧化层,但是这样的设置还是很容易造成氧气穿过薄膜对所包裹的物品造成损坏以及变质,并没有全方位的进行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氧化性能更强,同时结构强度更高的阻隔塑料薄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阻隔塑料薄膜,从外至内依次包括第一聚酰胺材料层、聚丙烯材料层、第二聚酰胺材料层、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第三聚酰胺材料层和聚乙烯材料层;所述第一聚酰胺材料层、聚丙烯材料层、第二聚酰胺材料层、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第三聚酰胺材料层和聚乙烯材料层依次复合;所述第一聚酰胺材料层与聚丙烯材料层之间、聚丙烯材料层与第二聚酰胺材料层之间以及第三聚酰胺材料层与聚乙烯材料层之间均设置有环氧树脂胶黏剂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聚酰胺材料层、第二聚酰胺材料层和第三聚酰胺材料层均具有防氧气、力学性能高以及抗刺穿性能,在本技术的最外层、聚丙烯材料层和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之间以及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和聚乙烯材料层之间分别设置第一聚酰胺材料层、第二聚酰胺材料层和第三聚酰胺材料层,只要其中一层聚酰胺材料层不被损坏,本技术的抗氧化性能就能继续保持,可以使得本技术的抗氧化性能更强,同时结构强度更高,可以使其更耐用;聚丙烯材料层具有隔水性能,使本技术具有隔水性能,增加其通用性能;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具有高阻隔性能,可以对气体、气味、香料、溶剂等呈现出优异的阻断作用,同时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具有热稳定性能,可以重复利用;聚乙烯材料层化学性能稳定、无毒,具有抗污染和热封性,因此将聚乙烯材料层设置为最内层;同时环氧树脂胶黏剂层具有粘接性好、胶粘强度高、适应性较强、毒性低以及不污染环境的优势性能,可以有效的将第一聚酰胺材料层与聚丙烯材料层、聚丙烯材料层与第二聚酰胺材料层以及第三聚酰胺材料层与聚乙烯材料层粘合在一起,使本技术的结构强度更高,更稳定,同时更健康;并最终达到本技术抗氧化性能更强,同时结构强度更高的目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聚酰胺材料层、环氧树脂胶黏剂层、聚丙烯材料层、环氧树脂胶黏剂层、第二聚酰胺材料层、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第三聚酰胺材料层环、氧树脂妝黏剂层和聚乙稀材料层的厚度比为2:I:2:1:2:2:2: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第一聚酰胺材料层、第二聚酰胺材料层、第三聚酰胺材料层以及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的厚度来保证本技术的抗氧效果和阻隔效果,并通过聚乙烯材料层的厚度来延长聚乙烯材料层的使用寿命,避免与被包裹的物品发生摩擦而受到磨损,从而延长本使用新型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聚酰胺材料层、聚丙烯材料层、第二聚酰胺材料层、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第三聚酰胺材料层、聚乙烯材料层以及环氧树脂胶黏剂层内均设置有降解母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降解母料的添加,使第一聚酰胺材料层、聚丙烯材料层、第二聚酰胺材料层、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第三聚酰胺材料层、聚乙烯材料层以及环氧树脂胶黏剂层均具有可降解的功能,当本技术使用完毕时,可以自动降解,使其具有优秀的环保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阻隔塑料薄膜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聚酰胺材料层;2、聚丙烯材料层;3、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4、聚乙烯材料层;5、环氧树脂胶黏剂层;6、第二聚酰胺材料层;7、第三聚酰胺材料层;8、降解母料。【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对本技术阻隔塑料薄膜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阻隔塑料薄膜,从外至内依次包括第一聚酰胺材料层1、聚丙烯材料层2、第二聚酰胺材料层6、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3、第三聚酰胺材料层7和聚乙烯材料层4 ;第一聚酰胺材料层1、聚丙烯材料层2、第二聚酰胺材料层6、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3、第三聚酰胺材料层7和聚乙烯材料层4依次复合;第一聚酰胺材料层I与聚丙烯材料层2之间、聚丙烯材料层2与第二聚酰胺材料层6之间以及第三聚酰胺材料层7与聚乙烯材料层4之间均设置有环氧树脂胶黏剂层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聚酰胺材料层1、第二聚酰胺材料层6和第三聚酰胺材料层7均具有防氧气、力学性能高以及抗刺穿性能,在本技术的最外层、聚丙烯材料层2和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3之间以及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3和聚乙烯材料层4之间分别设置第一聚酰胺材料层1、第二聚酰胺材料层6和第三聚酰胺材料层7,只要其中一层聚酰胺材料层不被损坏,本技术的抗氧化性能就能继续保持,可以使得本技术的抗氧化性能更强,同时结构强度更高,可以使其更耐用;聚丙烯材料层2具有隔水性能,使本技术具有隔水性能,增加其通用性能;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3具有高阻隔性能,可以对气体、气味、香料、溶剂等呈现出优异的阻断作用,同时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3具有热稳定性能,可以重复利用;聚乙烯材料层4化学性能稳定、无毒,具有抗污染和热封性,因此将聚乙烯材料层4设置为最内层;同时环氧树脂胶黏剂层5具有粘接性好、胶粘强度高、适应性较强、毒性低以及不污染环境的优势性能,可以有效的将第一聚酰胺材料层I与聚丙烯材料层2、聚丙烯材料层2与第二聚酰胺材料层6以及第三聚酰胺材料层7与聚乙烯材料层4粘合在一起,使本技术的结构强度更高,更稳定,同时更健康;并最终达到本技术抗氧化性能更强,同时结构强度更高的目的。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3自身具有粘性的特性,故不需要环氧树脂胶黏剂层5的粘结性能,可以有效的节约材料;本技术的0.08-0.16mm,第一聚酰胺材料层1、环氧树脂胶黏剂层5、聚丙烯材料层2、环氧树脂胶黏剂层5、第二聚酰胺材料层6、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3、第三聚酰胺材料层7环、氧树脂胶黏剂层和聚乙烯材料层4的厚度比为2:1:2:1:2:2:2:1:4。增加第一聚酰胺材料层1、第二聚酰胺材料层6、第三聚酰胺材料层7以及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3的厚度来保证本技术的抗氧效果和阻隔效果,并通过聚乙烯材料层4的厚度来延长聚乙烯材料层4的使用寿命,避免与被包裹的物品发生摩擦而受到磨损,从而延长本使用新型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第一聚酰胺材料层1、聚丙烯材料层2、第二聚酰胺材料层6、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3、第三聚酰胺材料层7、聚乙烯材料层4以及环氧树脂胶黏剂层5内均设置有降解母料8。使第一聚酰胺材料层1、聚丙烯材料层2、第二聚酰胺材料层6、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3、第三聚酰胺材料层7、聚乙烯材料层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隔塑料薄膜,其特征是:从外至内依次包括第一聚酰胺材料层、聚丙烯材料层、第二聚酰胺材料层、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第三聚酰胺材料层和聚乙烯材料层;所述第一聚酰胺材料层、聚丙烯材料层、第二聚酰胺材料层、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材料层、第三聚酰胺材料层和聚乙烯材料层依次复合;所述第一聚酰胺材料层与聚丙烯材料层之间、聚丙烯材料层与第二聚酰胺材料层之间以及第三聚酰胺材料层与聚乙烯材料层之间均设置有环氧树脂胶黏剂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世京高存锁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中塑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