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79820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6 1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两端子模组及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的板状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包括相对的上、下表面及位于上、下表面之间的一前端面与两侧表面,每一端子模组包括一绝缘块及固定在绝缘块上的一排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排布于上、下表面上的接触部,所述金属壳体环绕于端子模组外侧,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位于对接部上、下表面之间的一金属屏蔽片,所述屏蔽片暴露于前端面,所述绝缘本体注塑成型于端子模组与屏蔽片上,降低了电连接器的制造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端子模组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与本案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以参考中国技术专利公告第CN201285873Y号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向前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两端子模组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的舌板,主体部凹设有一收容腔,舌板的上下表面分别凹设有一排端子槽,端子槽与收容腔相互贯通。两端子模组结构对称,每一端子模组包括绝缘块及若干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向前凸伸出绝缘块的接触部、向后延伸出绝缘块的焊接脚及插入成型于绝缘块内的固定部,固定部连接接触部与焊接脚。两端子模组的绝缘块通过凹槽与凸柱固定在一起,各端子模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金属壳体与舌板之间形成有一插接孔。该电连接器组装时,首先,两端子模组固定在一起。其次,两端子模组向前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绝缘块固定在绝缘本体收容腔内,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向前插接于绝缘本体舌板上的端子槽内。最后,将金属壳体组装在绝缘本体上,接触部暴露于插接孔,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由于导电端子的数目较多,各接触部排列比较紧密,端子模组在组装于绝缘本体过程中,对组装精准度的要求比较高,组装的难度较高,难以保证每一个接触部能够精准的插入于对应端子槽内,并使各接触部的位置保持一致,电连接器的品质参差不齐,产品的合格率低,不利于节省制造成本,同时还会影响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连接的可靠性。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降低制造难度的电连接器。为实现前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两端子模组及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的板状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包括相对的上、下表面及位于上、下表面之间的一前端面与两侧表面,每一端子模组包括一绝缘块及固定在绝缘块上的一排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排布于上、下表面上的接触部,所述金属壳体环绕于端子模组外侧,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位于对接部上、下表面之间的一金属屏蔽片,所述屏蔽片暴露于前端面,所述绝缘本体注塑成型于端子模组与屏蔽片上,所述金属壳体与屏蔽片接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上下及左右对称,对接部的厚度与宽度自前向后逐渐增加。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下表面及两侧表面分别为倾斜面,所述上表面自前向后向上倾斜,所述下表面自前向后向下倾斜,所述侧表面自前向后向内外侧倾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前端的所述接触部、位于后端的焊接脚及连接接触部与焊接脚的固定部,所述接触部部分埋设于绝缘块内,所述接触部具有凸出或暴露于绝缘块外部的长条形接触凸部,所述接触凸部凸出于或暴露于对接部的上、下表面,所述固定部埋设于绝缘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块包括主板及自主板凸伸的定位凸部,两绝缘块的定位凸部是自其对应主板凸伸,并抵压在另一主板上,所述屏蔽片被两主板夹持固定,所述屏蔽片具有供定位凸部穿过的定位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包括前对接部及连接前对接部与主体部的后对接部,所述金属壳体为中空的框体结构,金属壳体包括主体框及自主体框向前凸伸的对接框,所述主体框与对接框分别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所述前对接部向前凸出于对接框,所述后对接部与对接框成型在一起,所述对接框与对接部的上、下表面、侧表面共面,所述对接框还向前接触屏蔽片。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体设置为两件式,金属壳体包括上、下壳体,所述上、下壳体的结构上下对称并相互间隔开,所述上壳体包括第一顶壁、自第一顶壁后端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一连接壁、自第一连接壁顶端向后弯折延伸的第二顶壁及自第二顶壁左右两端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对第一侧壁,所述下壳体包括第一底壁、自第一底壁后端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连接壁、自第二连接壁底端向后弯折延伸的第二底壁及自第二底壁左右两端向上弯折延伸的一对第二侧壁,所述第一顶壁、第一底壁暴露于对接部的上、下表面并位于接触部后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壳体还设有自第一侧壁向外侧水平延伸的第一夹持壁,所述下壳体还设有自第二侧壁向外侧水平延伸的第二夹持壁,所述第一、第二夹持壁的前部分埋设于主体部内并夹持住屏蔽片。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顶壁、第二底壁及第一、第二侧壁、夹持壁的后部分凸出于主体部,并且围设于导电端子焊接脚的外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包括前对接部及连接前对接部与主体部的后对接部,所述金属壳体为中空的框体结构,金属壳体包括主体框及自主体框向前凸伸的对接框,所述主体框与对接框分别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所述前对接部向前凸出于对接框,所述后对接部与对接框成型在一起,所述对接框与对接部的上、下表面、侧表面共面,所述屏蔽片还设有向外侧凸出于主体部的凸边,主体框的侧壁设有收容该凸边的开口,凸边还与侧壁激光焊接在一起,凸边与侧壁的外表面共面。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注塑成型于端子模组与屏蔽片上,降低了电连接器的制造难度,可以保证各导电端子位置的精确度,使各导电端子的位置一致,提高产品的合格率,有利于节省制造成本,同时还可以保证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连接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绝缘块与导电端子分离后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绝缘本体与其他组件分离后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8为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电连接器100为插头连接器,用以插接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上,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0、两端子模组20、一金属屏蔽片30及一金属壳体40。绝缘本体10包括主体部11及至主体部11的中间部位向前凸伸的板状对接部12,主体部11的厚度与宽度均大于对接部12。对接部12支持电连接器100正反插,对接部12上下及左右对称,厚度与宽度自前向后逐渐增加。对接部12具有相对上、下表面121、122及位于上、下表面121、122之间的前端面123与相对两侧表面124,上、下表面121、122及两侧表面124分别为倾斜面,上表面121自前向后向上倾斜,下表面122自前向后向下倾斜,两侧表面124自前向后向内外侧倾斜。对接部12还分为相连的前对接部125与后对接部126,后对接部126连接在主体部11与前对接部125之间,后对接部126凹设有一环形容纳槽128,容纳槽128凹设在上、下表面121、122及两侧表面124上,并且与主体部11相邻。两端子模组20分别包括一绝缘块21及固定于绝缘块21上的一排导电端子22,绝缘块21包括一水平主板211及自主板211凸出的一定位凸部212,两绝缘块21的主板211上下对称并上下间隔开,两绝缘块21的定位凸部212是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两端子模组及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的板状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包括相对的上、下表面及位于上、下表面之间的一前端面与两侧表面,每一端子模组包括一绝缘块及固定在绝缘块上的一排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排布于上、下表面上的接触部,所述金属壳体环绕于端子模组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位于对接部上、下表面之间的一金属屏蔽片,所述屏蔽片暴露于前端面,所述绝缘本体注塑成型于端子模组与屏蔽片上,所述金属壳体与屏蔽片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长茂孙宏伟柯作锦
申请(专利权)人:丰岛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