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46540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25 07:12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其中,所述显示区包括栅极金属层、源漏极金属层、转换层和公共电极层,所述栅极金属层包括栅电极和多条栅极线,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包括源极、漏极和多条源极线,所述转换层包括多条转换线,所述公共电极层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公共电极,所述栅极线上设置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栅极线,所述公共电极上设置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公共电极,所述多条栅极线和所述多条源极线彼此交叉,并且所述多条转换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多条源极线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多条转换线包括多条第一转换线和多条第二转换线,所述多条第一转换线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多条栅极线电连接,所述多条第二转换线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多个公共电极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领域,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器通常包括显示面板,其具有多条数据线(data line)、与这些数据线交错设置的多条栅极线(或称为扫描线)、和以矩阵形式排列的像素单元。并且,在数据线和栅极线的交叉位置还包括一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其中,TFT的栅极电性连接至栅极线,TFT的源极电性连接至数据线,以及TFT的漏极电性连接至像素电极。此外,显示面板还会配置栅驱动器(gate driver),以顺序地向栅极线提供栅极驱动信号,以及配置源驱动器(source driver),以便向数据线提供数据电压信号。传统液晶显示器的有效显示区(Active area) 一般为矩形,栅极驱动信号和源极驱动信号分别由不同的驱动器或者利用整合型的驱动芯片来进行驱动,但是,接收来自该驱动芯片信号的栅极移位寄存器一般放置于显示面板的有效显示区两侧的非有效显示区,并分别经由该栅极移位寄存器的有效显示区中的栅极线传输栅极扫描信号,这种结构设计显然无法更好的实现窄边框设计。触摸显示屏作为一种输入媒介,是目前最简单、方便的一种人机交互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产品将触摸显示功能集成到液晶显示器中。但是,用于提供触控电极触控信号的引线仍然需要从显示面板两侧的非有效显示区域经过,这样就进一步的增加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导致结合触控功能的液晶显示器的边框区域很难做的很窄。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具体包括: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其中,所述显示区包括栅极金属层、源漏极金属层、转换层和公共电极层,所述栅极金属层包括栅电极和多条栅极线,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包括源极、漏极和多条源极线,所述转换层包括多条转换线,所述公共电极层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公共电极,所述栅极线上设置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栅极线,所述公共电极上设置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公共电极,所述多条栅极线和所述多条源极线彼此交叉,并且所述多条转换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多条源极线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多条转换线包括多条第一转换线和多条第二转换线,所述多条第一转换线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多条栅极线电连接,所述多条第二转换线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多个公共电极电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还提出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一衬底基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薄膜晶体管元件层,所述薄膜晶体管元件层包括栅极金属层和源漏极金属层,所述栅极金属层包括栅电极和多条栅极线,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包括源极、漏极和多条源极线;在所述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上形成公共电极层,图案化所述公共电极层,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公共电极;在所述公共电极和所述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上形成第三绝缘层;在所述第三绝缘层上形成转换层,图案化所述转换层,形成多条转换线,所述转换线包括第一转换线和多条第二转换线;其中,在所述栅极线上形成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栅极线,在所述公共电极上形成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公共电极,所述多条第一转换线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多条栅极线电连接,所述多条第二转换线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多个公共电极电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还提出了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一衬底基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薄膜晶体管元件层,所述薄膜晶体管元件层包括栅极金属层和源漏极金属层,所述栅极金属层包括栅电极和多条栅极线,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包括源极、漏极和多条源极线;图案化所述薄膜晶体管元件层,在所述栅极线上形成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栅极线;在所述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上形成像素电极层和转换层;图案化所述转换层和所述像素电极层,形成像素电极、多条第一转换线和多条第二转换线,所述多条第一转换线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多条栅极线电连接;在所述第一转换线、所述第二转换线和所述像素电极上形成第三绝缘层;图案化所述第三绝缘层,在所述第二转换线上形成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转换线;在所述第三绝缘层上形成公共电极层,图案化所述公共电极层,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公共电极,所述公共电极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转换线电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出了,该触控显示装置共用了触控信号的连接线作为其栅极扫描信号的传输线,同时,将该连接线设置于显示区内,能够实现触控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2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7A至图7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图8A至图8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图9A至图9J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平面图,其包括显示区101 (图1中虚线框所框出的区域)和非显示区(图1中除虚线框以外的区域)。在显示区101中包括:栅极金属层、源漏极金属层、转换层和公共电极层(图中未示出)。栅极金属层包括栅电极(图中未示出)和多条栅极线103,源漏极金属层包括源极(图中未示出)、漏极(图中未示出)和多条源极线(图中未示出),转换层包括多条转换线(107和109),公共电极层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公共电极105。栅极线103上设置有第一过孔1031,第一过孔1031暴露至少部分栅极线103。公共电极105上设置有第二过孔1052,第二过孔1052暴露至少部分公共电极105。多条栅极线103和多条源极线彼此交叉,并且多条转换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多条源极线的延伸方向大致上平行,其中,多条转换线包括多条第一转换线107和多条第二转换线109,多条第一转换线107通过第一过孔1031与多条栅极线103电连接,多条第二转换线109通过第二过孔1052与多个公共电极105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区101仅以9个公共电极105、6条栅极线103、8条第一转换线107和9条第二转换线109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产品中不局限于以上所给出的情况,可以根据产品的需求而任当前第1页1 2 3 4 5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5/CN104731405.html" title="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其中,所述显示区包括栅极金属层、源漏极金属层、转换层和公共电极层,所述栅极金属层包括栅电极和多条栅极线,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包括源极、漏极和多条源极线,所述转换层包括多条转换线,所述公共电极层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公共电极,所述栅极线上设置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栅极线,所述公共电极上设置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公共电极,所述多条栅极线和所述多条源极线彼此交叉,并且所述多条转换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多条源极线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多条转换线包括多条第一转换线和多条第二转换线,所述多条第一转换线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多条栅极线电连接,所述多条第二转换线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多个公共电极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峰钱旭姜文鑫马俊超吴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