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包含传输组件。传输组件包含主电路板、扩充电路板、第一对接端子及第二对接端子。扩充电路板叠设于主电路板,且扩充电路板于相对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分别具有第一电性接点及第二电性接点。第一对接端子与第二对接端子插设于主电路板。第一对接端子的一端分别电性接触于第一电性接点,另一端分别朝向扩充电路板的第二侧面弯折延伸。第二对接端子的一端电性接触于第二电性接点,第二对接端子的另一端朝向扩充电路板的第一侧面弯折延伸,并抵压于扩充电路板远离主电路板的一侧,以令扩充电路板与主电路板相固定以及电性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扩充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网络产业蓬勃发展下,业者不断研发电信信号高速传输的相关技术,以供广大的网络族群更便利的网络环境。到目前为止,RJ45连接器的传输速度已进入每秒高达500MHz的C6A的阶段。然而,业者发现传输速度的提升却会连带扩大串音干扰(Crosstalk)的影响,而降低RJ45连接器的传输品质。如此一来,串音干扰(Crosstalk)将成为RJ45连接器的传输速度成长的绊脚石。由于目前RJ45连接器的传输速率远大于以往的250MHz,故以往仅于端子排序及位置上的改变已无法有效抑制串音干扰。因此,业者必需额外设置噪声抑制元件(如电阻或电容)来提升串音干扰(Crosstalk)的抑制效果。然,目前业者普遍面临到的问题为RJ45连接器内电路板的空间有限,已没有足够空间来设置抑制串音干扰(Crosstalk)的电路。因此,如何在RJ45连接器有限的空间内快速且便利地增加电路板的电路设置面积,以令业者能够额外设置抑制串音干扰(Crosstalk)的电路来降低串音干扰的影响将是业者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藉以抑制电连接器信号传输所产生的磁场干扰。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壳体及一传输组件。绝缘壳体具有一插槽。传输组件位于绝缘壳体内。传输组件包含一主电路板、一扩充电路板、多个第一对接端子及至少一第二对接端子。扩充电路板叠设于主电路板,且扩充电路板于相对的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分别具有多个第一电性接点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这些第一对接端子与第二对接端子插设于主电路板。其中,这些第一对接端子的一端分别电性接触于这些第一电性接点,另一端分别朝向扩充电路板的第二侧面弯折延伸。第二对接端子的一端电性接触于第二电性接点,第二对接端子的另一端朝向扩充电路板的第一侧面弯折延伸,并抵压于扩充电路板远离主电路板的一侧,以令扩充电路板与主电路板相固定以及令主电路板与扩充电路板电性连接。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电连接器的传输组件的制作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插设多个第一对接端子于一主电路板。插设至少一第二对接端子于主电路板。叠设一扩充电路板于主电路板。扩充电路板的相对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分别具有多个第一电性接点与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且扩充电路板夹设于这些第一对接端子与第二对接端子之间。弯折这些第一对接端子,以令这些第一对接端子各形成一第一限位段与一第一接触段。这些第一限位段分别电性接触于这些第一电性接点。这些第一接触段朝向第二侧面延伸。弯折第二对接端子,以令第二对接端子形成一第二限位段与一第二接触段。第二限位段分别电性接触于第二电性接点。第二接触段朝向第一侧面延伸,并抵压于扩充电路板远离主电路板的一侧。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电连接器,扩充电路板是直接通过第一对接端子与第二对接端子固定并电性连接于主电路板上,使得主电路板与扩充电路板间可无需额外通过焊接即可达到固定与电性连接的效果而提升扩充电路板的组装效率。再者,扩充电路板置于第一对接端子与第二对接端子之间可进一步充当支撑第一对接端子与第二对接端子的支撑板。此外,电连接器与另一电连接器间的插拔会一并提升主电路板与扩充电路板间电性连接的可靠度。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的传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的组合示意图;图5A为图4的传输组件的局部俯视图;图5B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所揭露的传输组件的局部俯视图;图5C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所揭露的传输组件的局部俯视图;图5D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所揭露的传输组件的局部俯视图;图6A至图6E为图4的传输组件的组装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电连接器10绝缘壳体12本体12a插槽12b容置槽14顶盖16背盖20传输组件100主电路板110表面120传输电路131第一插孔132第二插孔133第三插孔134第四插孔135第五插孔136第六插孔137第七插孔138第八插孔200扩充电路板210顶面220第一侧面221第一凹陷部230第二侧面231第二凹陷部240扩充电路250第一电性接点260第二电性接点300第一对接端子310第一限位段320第一接触段400第二对接端子410第二限位段420第二接触段500刺破端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照图1至图4。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的传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的组合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例如为RJ45连接器,其包含一绝缘壳体10及一传输组件20。绝缘壳体10包含一本体12、一顶盖14及一背盖16。本体12具有一插槽12a及一容置槽12b。插槽12a供另一对接电连接器(未绘示)插设。容置槽12b与插槽12a相通,且传输组件20位于容置槽12b内。顶盖14装设于本体12,并覆盖于传输组件20。一背盖16,装设于本体12,与本体12共同抵靠于主电路板100的相对两侧。传输组件20包含一主电路板100、一扩充电路板200、多个第一对接端子300、至少一第二对接端子400及多个刺破端子500。主电路板100具有一表面110及一传输电路120。传输电路120位于表面110。扩充电路板200叠设于表面110。扩充电路板200具有一顶面210、一第一侧面220、一第二侧面230、一扩充电路240、多个第一电性接点250及二个第二电性接点260。传输电路120。第一侧面220与第二侧面230连接于顶面210的相对两侧。第一侧面220上具有多个第一凹陷部221及第二侧面230上具有二个第二凹陷部231。扩充电路240设于顶面210,扩充电路240例如为噪声抑制电路。第一电性接点250与第二电性接点260例如为金属薄膜,并分别与扩充电路240电性连接。这些第一电性接点250形成于这些第一凹陷部221的壁面。二个第二电性接点260分别形成于二第二凹陷部231的壁面。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性接点250的数量为六个,第二电性接点260的数量为两个,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性接点250的数量与第二电性接点260的数量也可以是总数为八个的任意组合。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对接端子300的数量为六个,且这些第一对接端子300沿一第一直线L1排列。这些第一对接端子300各弯折形成有一第一限位段310及一第一接触段320。这些第一限位段310的一端分别插设于主电路板100,另一端电性接触于些第一电性接点250,以一并局限扩充电路板200的一水平方向(同正x轴向)上的运动自由。这些第一接触段320自第一限位段310朝向第二侧面230延伸,且第一接触段320与第一限位段310夹一钝角。二第二对接端子400的数量为二个,且二第二对接端子400沿一第二直线L2排列。第一直线L1平行于第二直线L2。二第二对接端子400各弯折形成有一第二限位段410及一第二接触段420。这些第二限位段410的一端分别插设于主电路板100,另一端电性接触于些第二电性接点260,以一并局限扩充电路板200的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绝缘壳体,具有一插槽;以及一传输组件,位于该绝缘壳体内,该传输组件包含一主电路板、一扩充电路板、多个第一对接端子及至少一第二对接端子,该扩充电路板叠设于该主电路板,且该扩充电路板于相对的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分别具有多个第一电性接点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该些第一对接端子与该至少一第二对接端子插设于该主电路板;其中,该些第一对接端子的一端分别电性接触于该些第一电性接点,另一端分别朝向该扩充电路板的该第二侧面弯折延伸,该第二对接端子的一端电性接触于该第二电性接点,该第二对接端子的另一端朝向该扩充电路板的该第一侧面弯折延伸,并抵压于该扩充电路板远离该主电路板的一侧,以令该扩充电路板与该主电路板相固定以及令该主电路板与该扩充电路板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绝缘壳体,具有一插槽;以及一传输组件,位于该绝缘壳体内,该传输组件包含一主电路板、一扩充电路板、多个第一对接端子及至少一第二对接端子,该扩充电路板叠设于该主电路板,且该扩充电路板于相对的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分别具有多个第一电性接点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该些第一对接端子与该至少一第二对接端子插设于该主电路板;其中,该些第一对接端子的一端分别电性接触于该些第一电性接点,另一端分别朝向该扩充电路板的该第二侧面弯折延伸,该第二对接端子的一端电性接触于该第二电性接点,该第二对接端子的另一端朝向该扩充电路板的该第一侧面弯折延伸,并抵压于该扩充电路板远离该主电路板的一侧,以令该扩充电路板与该主电路板相固定以及令该主电路板与该扩充电路板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扩充电路板具有一顶面,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连接于该顶面的相对两侧,该些第一对接端子弯折形成有一第一限位段及一第一接触段,该至少一第二对接端子弯折形成有一第二限位段及一第二接触段,该些第一限位段的一端与该第二限位段的一端插设于该主电路板,且该扩充电路板夹设于该些第一限位段的另一端与该第二限位段的另一端之间,该些第一限位段的另一端电性接触于该扩充电路板的该第一电性接点,以及该第二限位段的另一端电性接触于该扩充电路板的该第二电性接点,该第二接触段至少部分抵压于该扩充电路板的该顶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电性接点的数量为六个,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的数量为二个,该些第一对接端子的数量为六个,该至少一第二对接端子的数量为二个,该些第一对接端子沿一第一直线排列,该二第二对接端子沿一第二直线排列,该第一直线与该第二直线彼此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二第二对接端子彼此相邻。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对接端子中的其中一个介于该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福文,黄素惠,许晋翊,
申请(专利权)人:浩旸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