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1645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靠地进行内柱的加紧的同时可确保外柱的刚性和强度的转向柱装置。在狭缝(13)的封闭端部(131)的周边形成有略呈半圆弧状并从外柱(1)的外周面(15A)向外突出的半圆弧状加强筋(132)。另外,直线状加强筋(133A、133B)从该半圆弧状加强筋(132)的车身前方侧连续并向车身前方侧呈直线状延伸。半圆弧状加强筋(132)、直线状加强筋(133A、133B)对刚性和强度下降了的外柱(1)的狭缝(13)的周边进行加强,从而提高外柱(1)的刚性和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向柱装置,尤其涉及通过在轴向可滑动地嵌合外柱和内柱, 以便进行转向盘伸缩式位置的调整,在二次撞击时进行凹入(collapse)移动 从而吸收沖撞载荷。
技术介绍
现有一种转向柱装置,通过在轴向可滑动地嵌合外柱和内柱,以便调整 伸缩位置或者吸收二次冲撞时的沖撞载荷。在此类转向柱装置中,通常为如 下结构在外柱上形成轴向的狹缝,从其外周紧固外柱,在狭缝部分使外柱 弹性变形。在一般的运转操作时,相对外柱而不能滑动地夹紧内柱(参照专 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 2211号公报)。但是,在外柱上形成了狭缝的转向柱装置中,在狭缝部分外柱容易弹性 变形,具有可靠地进行内柱的夹紧的优点,但存在外柱本身的刚性和强度降 低的问题,尤其是在外柱上安装转向闭锁装置的结构的情况,产生转向闭锁 装置的刚性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靠地进行内柱的夹紧的同时,可确保外柱 的刚性和强度的转向柱装置。上述课题通过以下手段解决。即、第一方案的专利技术是一种转向柱装置, 其特征在于,具备内柱;可在轴向相对于上述内径移动并外嵌合在其上的 空心圆筒状的外柱;跨越轴向的规定长度形成在上述外柱上的狭缝;以及使 上述外柱的直径缩小、并可相对上述外柱在轴向上不能移动地夹紧上述内柱 的夹紧装置;在上述外柱的上述狭缝的至少一个端部周边具备加强部。第二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一方案的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 述狭缝的轴向 一端在上述外柱的端面敞开。第三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一或第二方案任意一项的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部做成上述狭缝的封闭侧端部的宽度比上述狹缝的其 它部分的宽度较宽。第四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一或第二方案任意一项的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部做成上述狭缝的封闭侧端部的厚度比上述狭缝的其 它部分的厚度较厚。第五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一或第二方案任意一项的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柱的外周上,至少在上述狭缝的形成范围内形成与上 述狭缝大致平行的加强筋。第六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五方案的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 述加强筋在上述外柱外周上的间隔间隙的角度位置上形成有多个。第七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一或第二方案任意一项的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上述外柱由压铸成形。第八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一或第二方案任意一项的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柱或内柱的至少一个上安装闭锁转向盘的转向闭锁装置。第九方案是一种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内柱;可在轴向相对 于上述内径移动并外嵌合在其上的空心圆筒状的外柱;跨越轴向的规定长度 形成在上述外柱上的狭缝;以及使上述外柱的直径缩小、并可相对上述外柱 在轴向上不能移动地夹紧上述内柱的夹紧装置;在上述狭缝的轴向两端上分 别形成在上述外柱的轴向端面不敞开的封闭端部。第十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九方案的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装置中,在上述封闭端部 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与上述狭缝呈直角方向的切槽。第十一方案的专利技术是一种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可安装在车 身上的车身侧上托架;内柱;以可调整轴向的伸缩位置的方式外嵌合在上述 内柱上的同时,被支承在上述车身侧上托架上的空心圆筒状的外柱;跨越轴 向的规定长度形成在上述外柱上的狭缝;以及用上述车身侧上托架的侧板夹紧形成于上述外柱的夹紧部,使外柱在上述狭缝部分弹性变形进而直径缩小,并可相对上述外柱在轴向上不能移动地夹紧上述内柱的夹紧装置;根据上述外柱的伸缩位置来改变上述车身侧上托架的侧板和夹紧部的接触位置。第十二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十一方案的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装置中,在上述外柱 的容易弹性变形的位置分隔上述接触位置和狹缝之间的距离。第十三方案的专利技术是在第十一或第十二方案任意一项的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装 置中,在上述狭缝的轴向两端上分别形成在上述外柱的轴向端面不敞开的封 闭端部,在上述封闭端部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与上述狭缝呈直角方向的切槽。在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装置中,通过在外柱的狭缝周边形成加强部,外柱在 狭缝部分容易弹性变形,可靠地进行内柱的夹紧的同时,可提高外柱的刚性 和强度。另外,安装有转向闭锁装置结构的转向柱装置的情况,提高转向闭 锁装置的转向闭锁强度。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装置中,由于封闭狭缝两端的同时,在至少一 个的封闭端部上形成切槽,所以操作柄的操作力的变动小,且使外柱弹性变 形所需的力变小,因而可将操作操作柄所需的力抑制为很小。再有,在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装置中,通过由伸缩位置改变车身侧上托架的 侧板和外柱的夹紧部的接触位置,从而改变作用于夹紧部的弯矩,由此,在 车身前方侧的伸缩位置和车身后方侧的伸缩位置,可将使外柱在夹紧部分弹 性变形所需的力平均化。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整体侧视图,表示适用于附 带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转向柱装置的实施方式。图2是图1的P向i见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图4是图1的B-B剖视图,表示转向柱闭锁装置。图5是表示图1的外柱单体的侧视图。图6是图5的Q向视图,是仰视图。图7是图5的R向视图,是俯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整体侧-现图,表示适用于不具有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实施方式。图9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外柱单体,(l)是仰视图,是相当于第 一实施方式的图6的图,图9 (2)是图9 (1)的C-C剖^L图。图IO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的外柱单体的俯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 施方式的图6的图。图ll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方式的外柱单体,图11 (1)是仰视图,是相 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的图。图11 (2)是图11 (1)的D-D剖视图。图 11 (3)是图11 (1)、 (2)的变型例,相当于图11 (1)的D-D剖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方式的外柱单体的仰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 式的图6的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方式的外柱单体的侧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 式的图5的图。图14是图13的S向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的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方式的外柱单体的侧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 施方式的图5的图。图16是图15的T向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的图。图17表示形成于第八实施方式的狭缝两端的封闭端部的变型例,相当于 图15的T向视图。图1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方式的外柱单体的立体图。图19是图18的侧视图。图20是图19的U向视图。图2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十实施方式的外柱单体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的侧视图。图23表示本专利技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外柱单体,(l)是侧视图,U)是(l) 的V向视图。 图中l一外柱,101—定距托架,IIA、 IIB—夹紧部,111A、 111B—外侧面, 111、 112、 113、 114、 115—纵向加强筋,116—上面,12A、 12B一申缩用长 槽,13—狭缝,131—封闭端部,132—半圆弧状加强筋,D3A、 133B—直线状加强筋,134—补片,135、 135A、 135B—封闭端部,137—平行部,138A— 补片,138B—加强筋,139A—凹部,139B、 139C—切槽,14—车身前方侧 端面,15A—夕卜周面,15B—内周面,16—夹紧部端面,17A、 17B、 17C、 17D、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可安装在车身上的车身侧上托架;内柱;以可调整轴向的伸缩位置的方式外嵌合在上述内柱上的同时,被支承在上述车身侧上托架上的空心圆筒状的外柱;跨越轴向的规定长度而形成在上述外柱上的狭缝;以及,用上述车身侧上托架的侧板夹紧形成于上述外柱上的夹紧部,使外柱在上述狭缝部分弹性变形进而直径缩小,并可相对外柱在轴向上不能移动地夹紧上述内柱的夹紧装置,上述外柱通过压铸而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村哲生山田润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