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13963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7 1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电连接器组件,公开了一种插头连接器,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印刷电路板、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导电端子及包覆成型于印刷电路板上的绝缘的包覆体,所述印刷电路板设有导电路径,所述导电端子与相应的导电路径电性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反的下表面及一对连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侧面,所述导电端子部分露出包覆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对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尤其是关于插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结构。
技术介绍
2013年5月29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103124011A的中国专利揭示了一种电子连接器,该电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分别嵌入设置于翼片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内部。然而这种插头连接器的缺陷在于:该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在与对接连接器多次接插后会导致其电性连接不良。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插头连接器以改善上述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尤其涉及插头连接器中导电端子更加牢靠的固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印刷电路板、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导电端子及包覆成型于印刷电路板上的绝缘的包覆体,所述印刷电路板设有导电路径,所述导电端子与相应的导电路径电性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反的下表面及一对连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侧面,所述导电端子部分露出包覆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插头连接器导电端子焊接于印刷电路板的两侧,导电片上设置溢锡凹槽,使得导电端子与导电片的焊接面积增加,从而使得焊接更加稳固。具体实施结构如下: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于印刷电路板的侧面。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前部、宽度尺寸大于前部的后部及形成于前部与后部之间的台阶部,所述插头连接器插入对接连接器时,所述前部较后部先插入对接连接器。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若干与导电端子焊接的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包括位于印刷电路板前部的侧面与导电路径相连的前导电片及位于台阶部侧面的后导电片,所述导电端子与前导电片及后导电片焊接。所述前部的宽度尺寸加上导电端子的宽度尺寸等于后部的宽度尺寸。所述印刷电路板前部的侧面上向外突起设有一突块,所述前导电片设置于所述突块上,所述导电端子向内凹陷形成收容所述突块的凹口。所述前导电片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以便导电端子与前导电片焊接时的焊锡面积增加。所述后导电片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以便导电端子与后导电片焊接时的焊锡面积增加。所述印刷电路板前部的侧面包括自侧面向外突出的定位块,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所述定位块配合作用的定位槽。所述导电端子的外侧向着印刷电路板方向凹陷形成弧形区,所述弧形区露出所述包覆体,所述插头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所述弧形区与对接连接器卡扣固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与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与导电端子的分解图。图6是图5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与导电端子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7是图1所示的第二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与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与导电端子的分解图。图9是图8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与导电端子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10是图1所示的第三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与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与导电端子的分解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插头连接器100壳体1上内壳体111下内壳体112外壳体12印刷电路板2上表面20下表面21侧面22前部23后部24台阶部25第一导电片261第二导电片262第三导电片263第四导电片264前导电片265后导电片266突块27定位块28第一定位孔291第二定位孔292第一导电端子31第一部分311第二部分312配合部分313底面314顶面315第二导电端子32凹口321定位槽322弧形区323包覆体4主体部41开口411侧臂42线缆5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11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一种插头连接器100,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其包括壳体1、收容于壳体1内的印刷电路板2、电性连接于所述印刷电路板2上的导电端子3及成型于印刷电路板2上的包覆体4。所述插头连接器100尾端与线缆5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2包括上表面20、与上表面20相反的下表面21及一对连接上表面20与下表面21的侧面22,导电端子3包括设置于印刷电路板2上表面20和下表面21的第一导电端子31及设置于印刷电路板2侧面22上的第二导电端子32,所述上表面20的第一导电端子31与下表面21对应的第一导电端子31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对称设置于印刷电路板2的一对侧面22上,如此设置,插头连接器100可正向或反向插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中,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端子为电源端子。所述印刷电路板2设有导电路径,所述印刷电路板2包括前部23、尺寸大于前部23的后部24及形成在前部23与后部24之间的台阶部25,所述插头连接器100插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时所述前部23较后部24先插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表面20设有若干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一导电片261,所述印刷电路板2的下表面21设有若干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三导电片263,所述第一导电片261与相应的导电路径电性连接,所述第三导电片263与相应的导电路径相连,所述第一导电片261的导电路径与相应的第三导电片263的导电路径之间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片261与第三导电片263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齐。所述印刷电路板2还包括设置于印刷电路板2侧面22的与导电路径相连的前导电片265及与前导电片265间隔设置的后导电片266,所述印刷电路板2前部23的侧面22上向外突起设有一突块27,所述前导电片265设置于所述突块27上,所述后导电片266设置于所述台阶部25上。所述前导电片265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2651,所述后导电片266上也设有至少一个凹槽2661。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包括第一部分311、第二部分312及连接第一部分311与第二部分312的配合部分313,所述各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部分312固定于印刷电路板2上并与印刷电路板2内相应的导电路径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的配合部分313露出包覆体4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包括靠近印刷电路板2的底面314及远离印刷电路板2的顶面315,第一导电端子配合部分313顶面315与印刷电路板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导电端子31第一部分311顶面315与印刷电路板2之间的距离,第一导电端子31配合部分313顶面315与印刷电路板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导电端子31第二部分312顶面315与印刷电路板2之间的距离,配合部分313突起设置使得第一导电端子31在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接插时的耐磨度增加从而保持良好的电性连接。第二导电端子32部分露出包覆体4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为结构相同的一对,所述印刷电路板2的一对侧面22上各焊接一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焊接于印刷电路板2的前部23及台阶部25的侧面22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与前导电片265及后导电片266焊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安装到印刷电路板2的前部23后,所述前部23的宽度尺寸加上第二导电端子32的宽度尺寸等于后部24的宽度尺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头连接器,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印刷电路板、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导电端子及包覆成型于印刷电路板上的绝缘的包覆体,所述印刷电路板设有导电路径,所述导电端子与相应的导电路径电性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反的下表面及一对连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侧面,所述导电端子部分露出包覆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对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头连接器,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印刷电路板、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导电端子及包覆成型于印刷电路板上的绝缘的包覆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印刷电路板设有导电路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相应的导电路径电性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反的下表面及一对连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侧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部分露出包覆体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于印刷电路板的侧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前部、宽度尺寸大于前部的后部及形成于前部与后部之间的台阶部,所述插头连接器插入对接连接器时,所述前部较后部先插入对接连接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若干与导电端子焊接的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包括位于印刷电路板前部的侧面与导电路径相连的前导电片及位于台阶部侧面的后导电片,所述导电端子与前导电片及后导电片焊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发陈钧孟凡波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