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赖方专利>正文

一种载物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0777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载物架,包括:一支架组,由一对第一支杆及可于其上滑动之一对第二支杆所组成;一对滚轮组,分别具有以其筒状身部枢设于各第二支杆下端之一摇臂以及枢设于各摇臂上之一对滚轮。各第一支杆的预定部位上设有呈长条形的第一槽孔,各滚轮组身部上设有略呈螺旋状的第二槽孔。而各第一支杆上则分别设有一牵引件,牵引件的一端设一插销,贯穿于对应的各第一、第二槽孔中。通过操作支架组即可控制滚轮组收合或伸展。(*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附有滚轮与伸缩拉杆的载物架,特别涉及一种可借助该拉杆的拉伸或收缩动作而同时达到展开或收合滚轮的载物架。就一般所常见可用以放置行李箱或篮子于其上的载物架而言,其不外乎是具有一置物平台、一对往上延伸的支架以及设于该平台下方的一对滚轮组,藉此使该平台上放置物品后,使用者可藉由推、拉各该支杆并利用该对滚轮组,以轻便地移动该物品,虽然,目前已有较进步的设计以使该对滚轮组可以收合,以减少其所占用的空间,然而在设计上,使用者仍必须俯身操作该置物平台,才可迫使该二滚轮组形成外张并可滚动的状态,因此在操作上仍非十分便利。再者一般的载物架其上的支架组是呈固定式者,因此仅折合该二滚轮组,将使其所能减小的体积也相当有限。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物架,这种载物架具有可伸缩的支架组、可折合的滚轮组,而且仅藉由操作该支架组即可用以控制该滚轮的收合或伸展。为实现前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载物架,包括一支架组,其具有相互平行且相隔预定距离的一对第一支杆,以及分别以可滑动方式穿套于各该第一支杆中的一对第二支杆,且各该第一支杆下端间设有一底座,而各该第二支杆上端间则设有一握把;一对滚轮组,分别枢设于对应的各该第一支杆下端,其各具有一摇臂以及枢设于该摇臂上的一滚轮,且各该摇臂上分别形成有可套设于对应的各该第一支杆下端处的一筒状身部;其中各该第一支杆的周缘设有至少一第一槽孔,该第一槽孔沿平行于该第一支杆轴心的方向延伸一预定的长度;各该第二支杆的内部设有一牵引件,各该牵引件的下端延伸至对应的各该第一支杆内部,并于其上固设有一插销,各该插销又分别以其预定部位凸出于对应的各该第一槽孔外;各该滚轮组的筒状身部周缘上则分别设有对应于各该第一槽孔的一第二槽孔,并使对应的各该插销分别以可滑动方式穿置于其中,且该第二槽孔的延伸方向是与该筒身的轴心间夹一预定的角度而略呈螺旋状。兹举一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下,其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显示其滚轮组呈收合状态;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显示其滚轮组呈伸展状态;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沿图2中4-4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其滚轮组上摇臂的立体图。请参阅各附图,本技术的载物架10主要是由一支架组12以及枢设于该支架组12下端的一对滚轮组14所组成。该支架组12,包含有一对第一支杆20;一底座22桥接于各该第一支杆20下端之间;一连接件24桥接于各该第一支杆20上端之间;一对第二支杆26分别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穿置于对应的各该第一支杆20中,一对卡止件28分别设于对应的各该第二支杆26的底端内部,其具有一簧片281以及一顶销282,各该顶销282分别对应于预设在各该第一支杆20上端与第二支杆26下端边缘上的一第一卡孔201、第二卡孔261。藉此,使各该第二支杆26于各该第一支杆20中向上拉伸至预定位置时,该簧片281即可迫使各该顶销282嵌入对应的各该第一、第二卡孔201、261之中,使各该第一、第二支杆20、26间形成定位状态。至于如何再予以压缩各该顶销282以释放各该第二支杆26,则除了可藉由将各该顶销282末端设成呈圆弧形以便于滑动之外,也可藉由外力予以推压,但该部位的构造已由同一申请人另案申请专利之中,且其动作与本案所欲用以控制各该滚轮组14张合者无关,因此不另赘述。该对滚轮组14,分别包含有一摇臂40以及一滚轮46,该摇臂40具有以冲压方式成型的一筒状身部42以及由该身部42周缘向外平行延伸并相隔适当距离的一对支板44,该身部42以可枢转方式套设于对应的一第一支杆20下端;该滚轮46则又枢设于对应的二支板44之间,并可随该摇臂40于收合或伸展等二位置间摆动。本技术其构造上的主要特征是在于各该第一支杆20,其下端周缘分别设有相隔一百八十度的二个第一槽孔30,各该第一槽孔30分别以平行于该第一支杆20轴心的方式延伸适当的长度,一第一环缘32凸设于该第一支杆20的周缘外,并位于对应的各该第一槽孔30上方。各该第二支杆26,其下端对应于各该第二卡孔261上方的部位分别设有凸出于其内缘的一第二环缘262,一挡片263跨置于该第二环缘262的上方;一呈长条状的牵引件50以其上端以可滑动方式贯穿至该挡片263上方,其末端并设有一垫片52,且各该挡片263与垫片52之间设有一螺旋弹簧54,该牵引件50的下端延伸至该第一支杆20的内部下端,并于其上横置有一插销56;一滑动件60也呈筒状而以可滑动方式穿置于对应的各该第一支杆20下端内部,其上端外缘凸设有一呈环状的顶抵部62,且其周边设有相隔一百八十度的一对穿孔64,以供该插销56以其两端由该滑动件60内部朝外凸出于其外缘。各该摇臂身部42,其周缘设有相隔一百八十度的二个第二槽孔70,各该第二槽孔70分别呈螺旋状而于该身部42周缘分别延伸相对于该身部42轴心适当的角度(A),且该角度(A)略大于九十度,而其上、下端间的垂直距离(B)则与对应的各该第一槽孔30等长,再者,各该第二槽孔70的上端设成略为弯折而形成朝上延伸适当长度的一延伸部72,该延伸部72内缘呈下宽上窄的锥状,其上端内径略与各该插销56的外径相同,而下端以及其螺旋部位的内径则设为较各该插销56的外径为大。使用时,当使用者向上拉提各该第二支杆26向上至适当位置处,其下端将经由各该牵引件50与滑动件60而迫使各该插销56随之上移,且各该插销56其延伸于各该第一、第二槽孔30、70中的两端处,在沿第一槽孔30朝上移动的同时,将经由各该第二槽孔70以迫使各该滚轮组14的身部42朝外摆动九十度,便于使用者拖拉该载物架10。而且,当各该第二支杆26向上移动至定位时,设于各该牵引件50上端的螺旋弹簧54将仍施予各该牵引件50一恒朝上的推力,同时,再藉由各该锥形延伸部72的设计,将可使各该插销56更为稳固地嵌置于各该第二槽孔70的上端。而当使用者推压各该第二支杆26向下收缩时,于其向下滑动的过程中,各该牵引件50并不受驱动而使其上端收容于对应的各该第二支杆26内部,而当各该第二支杆26向下移动至定位时,则将以其底端推顶各该滑动件60上端的顶抵部62,而推抵各该滑动件60带动其上的各该插销56朝下移动,藉此,各该插销56将迫使各该身部42反向摆动九十度而形成收合状态。另外,该第一支杆20的下端内部更固定有一补强件32,其是呈筒状而以其外缘紧贴于该第一支杆20内缘,并可供对应的各该滑动件50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穿置于其中,且其周缘设有对应于各该第一槽孔30的一对长条孔34。藉由上述各构件的配合,将可供使用者欲使用本技术所揭示载物架10而拉伸各该第二支杆26的同时,即迫使该二滚轮组14外张而形成备用状态,而当使用者欲收合使用完毕的该载物架10而推缩各该第二支杆26时,该二滚轮组14即可同时自动随之收合而减少其体积。权利要求1. 一种载物架,包括一支架组,其具有相互平行且相隔预定距离的一对第一支杆,以及分别以可滑动方式穿套于各该第一支杆中的一对第二支杆,且各该第一支杆下端间设有一底座,而各该第二支杆上端间则设有一握把;一对滚轮组,分别枢设于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载物架,包括:一支架组,其具有相互平行且相隔预定距离的一对第一支杆,以及分别以可滑动方式穿套于各该第一支杆中的一对第二支杆,且各该第一支杆下端间设有一底座,而各该第二支杆上端间则设有一握把;一对滚轮组,分别枢设于对应的各该第一支 杆下端,其各具有一摇臂以及枢设于该摇臂上的一滚轮,且各该摇臂上分别形成有可套设于对应的各该第一支杆下端处的一筒状身部;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支杆的周缘设有至少一第一槽孔,该第一槽孔沿平行于该第一支杆轴心的方向延伸一预定的长度;各该 第二支杆的内部设有一牵引件,各该牵引件的下端延伸至对应的各该第一支杆内部,并于其上固设有一插销,各该插销又分别以其预定部位凸出于对应的各该第一槽孔外;各该滚轮组的筒状身部周缘上则分别设有对应于各该第一槽孔的一第二槽孔,并使对应的各该插销 分别以可滑动方式穿置于其中,且该第二槽孔的延伸方向是与该筒身的轴心间夹一预定的角度而略呈螺旋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方
申请(专利权)人:赖方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