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06634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7 04: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其包括有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导电电极、有机电致发光层及第二导电电极,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包括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透明电极层、反射导电电极层及透明导电薄膜,该透明导电薄膜内掺杂有卤化银纳米粒子及催化剂,其中该有机电致发光层设于该第二导电电极与该透明导电薄膜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既可以提升AMOLED器件在环境光下的对比度,又可最大程度减少OLED自发光的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AMOLED, Active Matrix OrganicLight Emitting D1de),尤其涉及一种可提高对比度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具有顶发光及底发光,顶发光器件阴极通常采用半反半透的低功函数导电电极,阳极采用高功函数的反射镜面金属或多层导电电极结构,而底发光器件阴极通常采用反射镜面的低功函数导电电极,阳极采用透明导电电极,当户外环境光照射到器件的出光表面时,大部分的环境光将被阴极或者阳极反射,从而造成AMOLED在环境光下对比度较差。对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而言,其环境光对于视觉效果有不良的影响,而现有技术中对环境光的消除,是在自显示装置中增加一光吸收层,如图1所示,传统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主要由一透明基板100、多个阳极101、一有机光能层102、光吸收层103及多个阴极104构成,其中阳极101配置于透明基板100上,有机光能层102配置于透明基板100上并覆盖住阳极101,光吸收层103配置于有机光能层102上,而阴极104配置于光吸收层103上。当环境光入射至该显示装置内部后通过光吸收层的多膜层结构破坏干涉、减少其反射,增加显示装置的对比度。这种方法虽然可消除部分环境光,但也相对地消除部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自发光,而对于显示装置对比度的改变并不明显,改善视觉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对比度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其包括有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导电电极、有机电致发光层及第二导电电极,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包括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透明电极层、反射导电电极层及透明导电薄膜,该透明导电薄膜内掺杂有卤化银纳米粒子及催化剂,其中该有机电致发光层设于该第二导电电极与该透明导电薄膜之间。所述第一导电电极还包括有第二透明电极层,该第二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与透明导电薄膜之间。所述第二导电电极为半透半反的金属电极。所述金属电极为镁、银或者镁银合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为氧化铟锡,或者氧化铟锌或二者的混合物。所述反射导电电极层为金属银或者镁。本专利技术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其包括有第一导电电极、有机电致发光层及第二导电电极,其中第一导电电极包括掺杂有卤化银纳米粒子及催化剂的透明导电薄膜,借由卤化银见光分解,其在日光和紫外线照射下可迅速变暗,完全吸收紫外线,对可见光呈中性吸收,并在催化剂作用下可以实现可逆反应,回到暗处,能快速恢复无色透明,以提升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在环境光下的对比度。【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有机发光显示器的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及达到的效果有进一步的了解,现结合附图并举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图2为本专利技术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仅显示出对应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单元的该显示装置部分截面结构。依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括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导电电极200、有机电致发光层201及第二导电电极202,该第二导电电极202可以是半透半反的金属电极如镁、银或者镁银合金。其中第一导电电极200包括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透明电极层200a、反射导电电极层200b、掺杂有卤化银纳米粒子及其催化剂的透明导电薄膜200c及第二透明电极层200d。其中有机电致发光层201设于第二导电电极202与第二透明电极层200d之间。该第一透明电极层200a可以是氧化铟锡(ITO)薄膜,或者氧化铟锌(IZO)或二者的混合物,该反射导电电极层200b可以是金属银或者镁等,该透明导电薄膜200c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是将含有卤化银微小纳米粒子及其催化剂的溶液通过蒸镀的方式将该导电薄膜沉积在反射导电电极层200b表面。当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在户外使用时,环境光经过有机电致发光层201及第二透明电极层200d到达透明导电薄膜200c表面,而该膜层由于含有卤化银纳米粒子,可以在户外强光下见光分解聚合成黑色银原子团,达到吸光并降低反射电极的反射率的效果,这样户外光线就不会被反射导电电极层200b反射,从而提升了产品在户外光下的对比度及可视性。而当在室内使用时,卤化银纳米粒子能够在催化剂作用下实现可逆反应,能够迅速恢复无色透明,不会影响AMOLED器件的显示效果。图3是本专利技术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第二具体实施例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仅显示出对应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单元的该显示装置部分截面结构。依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具体实施例,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不装包括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导电电极300、有机电致发光层301及第二导电电极302,该第二导电电极可以是半透半反的金属电极如镁、银或者镁银合金。其中第一导电电极300包括依次贴合设置的透明电极层300a、反射导电电极层300b及掺杂有卤化银纳米粒子及其催化剂的透明导电薄膜300c,其中该有机电致发光层301设于该第二导电电极302与透明导电薄膜300c之间。该透明电极层300a可以是氧化铟锡(ITO)薄膜,或者氧化铟锌(IZO)或二者的混合物,该反射导电电极层300b可以是金属银或者镁等,该透明导电薄膜300c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将混有微小纳米卤化银粒子及其催化剂添加到靶材中,然后通过溅镀的方式将该导电薄膜沉积到反射导电电极层300b表面。当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在户外使用时,环境光经过有机电致发光层301到达透明导电薄膜300c表面,而该膜层因为有卤化银纳米粒子,可以在户外强光下见光分解聚合成黑色银原子团,达到吸光并降低反射电极的反射率的效果,这样户外光线就不会被反射导电电极层300b反射,从而提升了产品在户外光下的对比度及可视性。而当在室内使用时,卤化银粒子能够在催化剂作用下实现可逆反应,能够迅速恢复无色透明,不会影响AMOLED器件的显示效果。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与于,透明导电薄膜300c与第二透明电极层混合制作为一层膜状结构,形成光吸收层,该实施例相比较实施例一结构更简单,并且易于操作实现。本专利技术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在阳极反射导电电极层表面增加一层透明导电薄膜或在其原有透明电极层中添加卤化银纳米粒子及其催化剂。透明导电薄膜中的卤化银纳米粒子及其催化剂,在户外强光下卤化银见光分解,聚合成黑色银原子团,达到吸光并降低反射电极的反射率,借以提高对比度。卤化银见光分解,在催化剂作用下可以实现可逆反应,其在日光和紫外线照射下可迅速变暗,完全吸收紫外线,对可见光呈中性吸收;回到暗处,能快速恢复无色透明。因此利用本专利技术,可以提升AMOLED器件在环境光下的对比度同时最大程度减少OLED自发光的损失。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任何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者为准。【主权项】1.一种有机发光显不装置,其包括有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导电电极、有机电致发光层及第二导电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包括依次贴合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其包括有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导电电极、有机电致发光层及第二导电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包括依次贴合设置的第一透明电极层、反射导电电极层及透明导电薄膜,该透明导电薄膜内掺杂有卤化银纳米粒子及催化剂,其中该有机电致发光层设于该第二导电电极与该透明导电薄膜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巍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