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的婴儿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0028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折叠的婴儿推车,包括车架、车轮,车架包括推杆、前支架、底撑杆、滑套、后连杆、后撑杆。推杆与前支架转动连接,底撑杆的前部与前支架转动连接,滑套可轴向滑动地套在底撑杆上,后撑杆上端部、后连杆下端部分别与滑套可转动连接,后连杆上端部与前支架后部转动连接。折叠推车时,推杆相对前支架翻转,滑套沿底撑杆向前滑动,后连杆的下端部与后撑杆的上端部也向前移动,推车折叠后长度和厚度较短,推车的包装体积便比较小。(*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折叠的婴儿推车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婴儿推车通常包括底部带有前轮的前轮支架、底部带有后轮的后轮支架以及推杆等,而三轮的婴儿推车通常包括相对称的一对前轮支架和一对后轮支架以及一对推杆,一对前轮支架的前端部相固定连接,其后部则分别与一对后轮支架相枢轴连接以便推车可以折叠。但由于三轮的婴儿推车在折叠后的长度和宽度以及厚度均较长,故产品的包装体积也比较大,对运输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横向和纵向折叠的可折叠的婴儿推车,折叠后推车的体积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的婴儿推车,包括车架、设置于车架上的座兜、设置于车架底部的车轮,所述的车架包括第一推杆、第二推杆;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所述的第一前支架的后端部与第一推杆的前端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前支架的后端部与第二推杆的前端部可转动连接;底撑杆,所述的底撑杆的前部分别与所述的第一前支架的前端部、第二前支架的前端部可转动连接;滑套,所述的滑套可轴向滑动地套在所述的底撑杆上;第一后连杆、第二后连杆,所述的第一后连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前支架的后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后连杆的下端部与所述的滑套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后连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前支架的后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后连杆的下端部与所述的滑套可转动连接;第一后撑杆、第二后撑杆,所述的第一后撑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滑套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撑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滑套可转动连接;第一后支架、第二后支架,所述的第一后支架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底撑杆的前部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后支架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后撑杆的下端部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支架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底撑杆的前部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支架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后撑杆的下端部可转动地连接。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折叠推车时,推杆可相对前支架翻转,而滑套可沿底撑杆向前滑动,并且后连杆的下端部与后撑杆的上端部也随滑套向前移动,于是推车折叠后的长度和厚度均较短,包装体积便比较小。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在打开状态下的立体图;附图2为本技术在半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附图3为本技术在半折叠状态下的主视图;附图4为本技术在完全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其中1、第一推杆;1’、第二推杆;2、第一前支架;2’、第二前支架;3、第一后连杆;3’、第二后连杆;4、底撑杆;5、第一后撑杆;5’、第二后撑杆;6、第一后支架;6’、第二后支架;7、滑套;8、前轮;9、第一后轮;9’、第二后轮;10、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11、座兜;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折叠的婴儿推车,所述的婴儿推车主要指三轮婴儿推车。参见附图1-附图4,一种可折叠的婴儿推车,包括车架、设置于车架上的座兜11、设置于车架底部的车轮。所述的车架包括左右两侧设置的第一推杆1、第二推杆1’;第一前支架2、第二前支架2’,该两个前支架的前部向中央对称地弯折,所述的第一前支架2的后端部与第一推杆1的前端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前支架2’的后端部与第二推杆1’的前端部可转动连接;底撑杆4,所述的底撑杆4的前部分别与所述的第一前支架2的前端部、第二前支架2’的前端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底撑杆4的前端部设置有前轮8;滑套7,所述的滑套7可轴向滑动地套在所述的底撑杆4上;第一后连杆3、第二后连杆3’,两个后连杆的下部向中央方向对称地弯折,所述的第一后连杆3的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前支架2的后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后连杆3的下端部与所述的滑套7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后连杆3’的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前支架2’的后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后连杆3’的下端部与所述的滑套7可转动连接; 第一后撑杆5、第二后撑杆5’,两个后撑杆的上部向中央方向对称地弯折,所述的第一后撑杆5的上端部与所述的滑套7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撑杆5’的上端部与所述的滑套7可转动连接;第一后支架6、第二后支架6’,两个后支架的前部向中央方向对称地弯折,所述的第一后支架6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底撑杆4的前部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后支架6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后撑杆5的下端部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支架6’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底撑杆4的前部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支架6’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后撑杆5’的下端部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后轮9和第二后轮9’的设置安装方式有两种所述的第一后轮9设置在第一后支架6的后端部,所述的第二后轮9’设置在第二后支架6’的后端部;或者,将第一后轮9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后撑杆5的下端部,将第二后轮9’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后撑杆5’的下端部。折叠该婴儿推车时,参见附图2,先向前方翻转第一推杆1和第二推杆1’;参见附图3,然后使滑套7沿底撑杆4向前滑动,第一后撑杆5的上部和第二后撑杆5’的上部也跟随滑套7向前移动,第一后连杆3的下部与第二后连杆3’同时前移,而受两个后连杆的作用,第一前支架2和第二前支架2’便向下翻转折叠,整个推车的高度和长度均折叠至最小的状态。由于前后轮始终支撑在地面上,折叠方便。为了使得推车再折叠后的体积更加小,其折叠后的横向宽度也应达到最小的状态,参见附图1、附图3,所述的第一推杆1、第二推杆1’上分别可转动地连接有第一连杆10的外端部和第二连杆10’的外端部,所述的第一连杆10的内端部和第二连杆10’的内端部之间可转动地连接,同时,第一推杆1和第二推杆1’的前端部也可相对底撑杆4向内转动,因此,折叠时通过两个连杆的相对折叠使得第一推杆1和第二推杆1’之间的相对距离也可缩小,从而使得婴儿推车折叠后的横向宽度比较小,整个产品的包装体积较小。权利要求1.一种可折叠的婴儿推车,包括车架、设置于车架上的座兜、设置于车架底部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包括第一推杆、第二推杆;第一前支架、第二前支架,所述的第一前支架的后端部与第一推杆的前端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前支架的后端部与第二推杆的前端部可转动连接;底撑杆,所述的底撑杆的前部分别与所述的第一前支架的前端部、第二前支架的前端部可转动连接;滑套,所述的滑套可轴向滑动地套在所述的底撑杆上;第一后连杆、第二后连杆,所述的第一后连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前支架的后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后连杆的下端部与所述的滑套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后连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前支架的后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后连杆的下端部与所述的滑套可转动连接;第一后撑杆、第二后撑杆,所述的第一后撑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滑套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撑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滑套可转动连接;第一后支架、第二后支架,所述的第一后支架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底撑杆的前部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后支架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后撑杆的下端部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支架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底撑杆的前部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支架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后撑杆的下端部可转动地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撑杆的前端部设置有前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后支架的后端部设置有第一后轮,所述的第二后支架的后端部设置有第二后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折叠的婴儿推车,包括车架、设置于车架上的座兜[11]、设置于车架底部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包括第一推杆[1]、第二推杆[1’];第一前支架[2]、第二前支架[2’],所述的第一前支架[2]的后端部与第一推杆[1 ]的前端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前支架[2’]的后端部与第二推杆[1’]的前端部可转动连接;底撑杆[4],所述的底撑杆[4]的前部分别与所述的第一前支架[2]的前端部、第二前支架[2’]的前端部可转动连接;滑套[7],所述的 滑套[7]可轴向滑动地套在所述的底撑杆[4]上;第一后连杆[3]、第二后连杆[3’],所述的第一后连杆[3]的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前支架[2]的后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后连杆[3]的下端部与所述的滑套[7]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后连 杆[3’]的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前支架[2’]的后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后连杆[3’]的下端部与所述的滑套[7]可转动连接;第一后撑杆[5]、第二后撑杆[5’],所述的第一后撑杆[5]的上端部与所述的滑套[7]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 后撑杆[5’]的上端部与所述的滑套[7]可转动连接;第一后支架[6]、第二后支架[6’],所述的第一后支架[6]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底撑杆[4]的前部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后支架[6]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后撑杆[5]的下端部可转动地连 接,所述的第二后支架[6’]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底撑杆[4]的前部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支架[6’]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后撑杆[5’]的下端部可转动地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海东
申请(专利权)人: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