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592884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1 0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包括进水管路、介质循环管路和废水排放管路,所述进水管路上设置有燃气炉,燃气炉内盘绕有蒸发管,所述蒸发管与压缩泵、冷凝器、膨胀阀和废水余热吸收器组成介质循环管路,废水排放管路经过废水余热吸收器,所述进水管路依次通过冷凝器和燃气炉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泵系统在燃气炉内设置有蒸发管,当燃气炉燃烧加热进水管内的水后,剩下的余热部分被蒸发管内的介质吸收利用,同时还设置有废水余热吸收器吸收利用废水余热,实现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节能环保,当使用恰当时,能大幅度降低能耗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加热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
技术介绍
采用燃气炉加热水时,排放的废气温度较高,使能量严重浪费,大大降低燃气式热水器的能效转换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有效利用燃气炉燃烧产生的废气能量和废水余热,这种废能源的回收利用,能降低能耗成本,节能环保。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包括进水管路、介质循环管路和废水排放管路,所述进水管路上设置有燃气炉,燃气炉内盘绕有蒸发管,所述蒸发管与压缩泵、冷凝器、膨胀阀和废水余热吸收器组成介质循环管路,废水排放管路经过废水余热吸收器,所述进水管路依次通过冷凝器和燃气炉进行加热。进一步,所述介质循环管路中,废水余热吸收器串联在冷凝器和蒸发管之间,膨胀阀设置在废水余热吸收器前方。进一步,所述冷凝器和废水余热吸收器之间设置有三通阀,冷凝器通过三通阀直接连接蒸发管,蒸发管前设置有膨胀阀。进一步,所述废水排放管路上还设置有预热器,预热器设置在废水余热吸收器上方,废水排放管路依次经过预热器、废水余热吸收器;所述进水管路先通过预热器,再依次通过冷凝器和燃气炉。进一步,所述进水管路连接喷洒头或储水容器。进一步,所述储水容器上设置有循环加热管路,所述循环加热管路上设置有水泵,所述循环加热管路依次通过水泵、冷凝器和燃气炉。进一步,所述储水容器和水泵之间设置有过滤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热泵系统在燃气炉内设置有蒸发管,当燃气炉燃烧加热进水管内的水后,剩下的余热部分被蒸发管内的介质吸收利用,同时还设置有废水余热吸收器吸收利用废水余热,实现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节能环保,当使用恰当时,能大幅度降低能耗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的第一实施例,包括进水管路101、介质循环管路102和废水排放管路104。所述进水管路101上设置有燃气炉1,燃气炉I内盘绕有蒸发管2 ;所述介质循环管路102包括组成循环管路的压缩泵3、冷凝器4、膨胀阀5、废水余热吸收器6和蒸发管2 ;所述废水排放管路104流经预热器7和废水余热吸收器6。所述进水管路101依次通过预热器7、冷凝器4和燃气炉1,对自来水进行加热。所述介质循环管路102中,废水余热吸收器6串联在冷凝器4和蒸发管2之间,膨胀阀5设置在废水余热吸收器6前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路101连接喷洒头,预热器7和废水余热吸收器6设置在喷洒头下方。实施例二参照图2,本技术提供的第二实施例,包括进水管路101、介质循环管路102和废水排放管路104。本实施例的进水管路101连接储水容器9,储水容器9上还设置有循环加热管路103。所述进水管路101上设置有燃气炉1,燃气炉I内盘绕有蒸发管2 ;所述介质循环管路102包括组成循环管路的压缩泵3、冷凝器4、膨胀阀5、废水余热吸收器6和蒸发管2 ;所述循环加热管路103上设置有水泵10和过滤器11 ;所述废水排放管路104流经预热器7和废水余热吸收器6。所述进水管路101依次通过预热器7、冷凝器4和燃气炉1,对自来水进行加热。所述循环加热管路103依次通过过滤器11、水泵10、冷凝器4和燃气炉1,再回流到储水容器9。在本实施例的介质循环管路102中,废水余热吸收器6串联在冷凝器4和蒸发管2之间,膨胀阀5设置在废水余热吸收器6前方。且在冷凝器4和废水余热吸收器6之间还设置有三通阀8,三通阀8的另一阀口连接蒸发管2,蒸发管2前设置有膨胀阀5。通过三通阀8的控制,可选择是否将废水余热吸收器6串联入介质循环管路102使用。本技术的热泵系统在燃气炉I内设置有蒸发管2,当燃气炉I燃烧加热进水管内的水后,剩下的余热部分被蒸发管2内的介质吸收利用,同时还设置有废水余热吸收器6吸收利用废水余热,实现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节能环保,当使用恰当时,能大幅度降低能耗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路(101)、介质循环管路(102)和废水排放管路(104),所述进水管路(101)上设置有燃气炉(1),燃气炉(I)内盘绕有蒸发管(2),所述蒸发管(2)与压缩泵(3)、冷凝器(4)、膨胀阀(5)和废水余热吸收器(6)组成介质循环管路(102),废水排放管路(104)经过废水余热吸收器(6),所述进水管路(101)依次通过冷凝器(4)和燃气炉(I)进行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循环管路(102)中,废水余热吸收器(6)串联在冷凝器(4)和蒸发管(2)之间,膨胀阀(5)设置在废水余热吸收器(6)前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4)和废水余热吸收器(6)之间设置有三通阀(8),冷凝器(4)通过三通阀(8)直接连接蒸发管(2 ),蒸发管(2 )前设置有膨胀阀(5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排放管路(104)上还设置有预热器(7),预热器(7)设置在废水余热吸收器(6)上方,废水排放管路(104)依次经过预热器(7)、废水余热吸收器(6);所述进水管路(101)先通过预热器(7 ),再依次通过冷凝器(4)和燃气炉(I)。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路(101)连接喷洒头或储水容器(9)。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容器(9)上设置有循环加热管路(103),所述循环加热管路(103)上设置有水泵(10),所述循环加热管路(103)依次通过水泵(10)、冷凝器(4)和燃气炉(I)。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容器(9)和水泵(10)之间设置有过滤器(11)。【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包括进水管路、介质循环管路和废水排放管路,所述进水管路上设置有燃气炉,燃气炉内盘绕有蒸发管,所述蒸发管与压缩泵、冷凝器、膨胀阀和废水余热吸收器组成介质循环管路,废水排放管路经过废水余热吸收器,所述进水管路依次通过冷凝器和燃气炉进行加热。本技术的热泵系统在燃气炉内设置有蒸发管,当燃气炉燃烧加热进水管内的水后,剩下的余热部分被蒸发管内的介质吸收利用,同时还设置有废水余热吸收器吸收利用废水余热,实现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节能环保,当使用恰当时,能大幅度降低能耗成本。【IPC分类】F25B30-06【公开号】CN204388421【申请号】CN201420740354【专利技术人】平武臣 【申请人】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气、废水余热双回收利用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路(101)、介质循环管路(102)和废水排放管路(104),所述进水管路(101)上设置有燃气炉(1),燃气炉(1)内盘绕有蒸发管(2),所述蒸发管(2)与压缩泵(3)、冷凝器(4)、膨胀阀(5)和废水余热吸收器(6)组成介质循环管路(102),废水排放管路(104)经过废水余热吸收器(6),所述进水管路(101)依次通过冷凝器(4)和燃气炉(1)进行加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武臣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达能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