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51706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4 0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其可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扇出区的过孔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区和扇出区,所述像素区包括多条交叉设置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均延伸至扇出区,在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在第二信号线上方设置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至少四层结构,且每层结构的致密度沿背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方向逐渐降低。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第二绝缘层采用上述结构,因此在进行刻蚀后形成的过孔较现有的过孔而言有所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平板显示器为目前主要流行的显示器,其具有外形轻薄、省电以及无辐射等特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电脑屏幕、移动电话等电子产品上。显示面板是平板显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区1、扇出区2以及驱动电路区3 ;其中,像素区I包括多条交叉设置的栅线11和数据线12,且在栅线11和数据线12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13 (通常为栅极绝缘层),在数据线12上方设置有第二绝缘层14 (通常为钝化层),这些栅线11和数据线12均延伸至扇出区2 ;驱动电路区3包括用于为各栅线11提供栅极扫描信号的多个栅极驱动芯片,以及用于为各数据线12提供数据电压信号的多个源极驱动芯片。如图2和3所示,在扇出区2的栅线11上方形成有贯穿第一绝缘层13和第二绝缘层14的第一过孔15,在数据线12上方形成有贯穿第二绝缘层14的第二过孔16,栅极驱动芯片通过第一过孔15与栅线11电性连接,源极驱动芯片通过第二过孔16与数据线12电性连接。通常第一过孔15和第二过孔16是采用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的,因此可以减少工艺步骤、以及节约成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第一过孔15和第二过孔16是采用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的,因此刻蚀形成的两过孔所采用时间是相同,但是形成第一过孔15需要同时刻蚀第一绝缘层13和第二绝缘层14,而形成第二过孔16则只需刻蚀第二绝缘层14,故在相同的刻蚀时间的条件下,必然导致刻蚀形成第二过孔16的开口大于第一过孔15的开口,若栅极驱动芯片的管脚刚好完全插入到第一过孔15中,即栅极驱动芯片的管脚完全被第一过孔15所包裹,此时由于第二过孔16的开口较大,源极驱动芯片的管脚插入第二过孔16,则无法保证源极驱动芯片的管脚可以填充满第二过孔16,从而导致第二过孔16下方的数据线12将被外界环境(水汽、氧气等)污染,造成接触不良,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针对现有的显示面板的扇出区的过孔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有效改善由于过孔较大造成无法将驱动芯片的管脚完全包裹,进而导致管脚下方的信号线裸露造成的不良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解决本技术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像素区和扇出区,所述像素区包括多条交叉设置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均延伸至扇出区,在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在第二信号线上方设置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至少四层结构,且每层结构的致密度沿背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方向逐渐降低。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每层结构的材料相同。优选的是,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电路区,所述扇出区设置在所述像素区和所述驱动电路区之间,所述驱动电路区包括多个第一驱动芯片和多个第二驱动芯片,所述第一驱动芯片通过贯穿所述扇出区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芯片通过贯穿所述扇出区的第二绝缘层的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电性连接。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过孔的内壁呈台阶状,每节台阶所在位置为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任意两相邻层结构的接触位置。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每节台阶所围成的圆形的直径,沿背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方向依次增大。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四层结构。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四层结构中,沿背离所述第一绝缘层方向上的每层结构的厚度范围分别为:10-50nm、50-500nm、50-500nm、10-50nmo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四层结构中,沿背离所述第一绝缘层方向上的每层结构的刻蚀速率范围分别为:300-600nm/min、300-800nm/min、300-1000nm/min、300-1500nm/mino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四层结构中,沿背离所述第一绝缘层方向上的第二层结构的刻蚀速率比第三层结构的刻蚀速率小100-700nm/min。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信号线为栅线,第二信号线为数据线,所述第一驱动芯片为栅极驱动芯片,所述第二驱动芯片为源极驱动芯片。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信号线为数据线,第二信号线为栅线,所述第一驱动芯片为源极驱动芯片,所述第二驱动芯片为栅极驱动芯片。解决本技术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由于采用至少四层结构的第二绝缘层,且每层结构的致密度沿背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方向逐渐降低,因此该种结构的绝缘层在刻蚀过程中将形成内壁为台阶状的过孔,相应减小了过孔的孔径,以避免出现信号线暴露的情况产生。本技术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因此该显示装置的良率较高,显示品质较好。【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显不面板的不意图;图2为图1的A-A’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绝缘层(钝化层)的示意图;图5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显示面板的第一过孔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显示面板的第二过孔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像素区;2、扇出区;3、驱动电路区;11、栅线;12、数据线;13、第一绝缘层/栅极绝缘层;14、第二绝缘层/钝化层;14-1、14-2、14-3、14-4为第二绝缘层/钝化层的四层结构;15、第一过孔;16、第二过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像素区和扇出区所述像素区包括多条交叉设置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均延伸至扇出区,在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在第二信号线上方设置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至少四层结构,其每层结构的致密度沿背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方向逐渐降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上的信号线是要与驱动芯片进行电性连接的,以通过驱动芯片为与信号线连接的像素单元提供信号。而这些信号线是要从像素区延伸至扇出区的,再在扇出区与该信号线对应的位置刻蚀相应的过孔,将驱动芯片的管脚插入到过孔中,以使驱动芯片与信号线电性连接。但是这些信号线并非同层设置,因此过孔的深度也是不同的。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节约成本,通常是将这些过孔采用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的,因此导致过孔较浅的孔径较大,从而使得驱动芯片的管脚插入后无法完全被过孔包裹,导致该过孔下方的信号线部分裸露,进而导致该信号线产生不良,影响显示品质。而在本实施例中,将形成较浅过孔的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的结构改变,即采用至少四层结构的第二绝缘层,且每层结构的致密度沿背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方向逐渐降低,该种结构的绝缘层在刻蚀过程中将形成内壁为台阶状的过孔,相应减小了过孔的孔径,以避免出现信号线暴露的情况产生,并可灵活地改变生产的监控尺寸。具体的结合下述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像素区、扇出区以及驱动电路区,扇出区设置在像素区与驱动电路区之间;其中,在像素区交叉设置有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均延伸至扇出区;在驱动电路区中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像素区和扇出区,所述像素区包括多条交叉设置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均延伸至扇出区,在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在第二信号线上方设置有第二绝缘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至少四层结构,且每层结构的致密度沿背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方向逐渐降低。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婧崔玉琳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