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田来专利>正文

一种施药装置及施药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51415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4 0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施药装置及施药方法,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施加的药粒粒径小、粒谱集中,能够被目标物有效吸收,不易造成农药残留和浪费,是一种集省药、省水、省人工、节能、方便、环保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施药装置及施药方法,相对现有技术节省药物至少30~70%以上,可有效控制和减少施药结束后残余药液量或残余水量达25%~50%以上,同时能够实现生物活性物药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快速扩繁,从而使生物活性物药物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最大量的有效生物当量,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可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空气加湿领域、卫生消毒领域和空气污染治理等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施药装置及施药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施药装置及施药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农药的施药装置及施药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药液平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然而,伴随着琳琅满目的生产和市场供应,问题又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而农药残留问题是目前非常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而农药的施药方法及施药装置的落后、低效率是造成农药过量使用及农药残留的主要原因。农业大棚、温室、拱棚等保护地设施是蔬菜等农作物保护性或反季节性生产的主要场所,但其有异于大田环境,环境内空气湿度大,病、虫害多,所需农药喷洒量大、施药次数多,而频繁的大量喷洒农药不但会造成农药的残留,还会导致棚内空气湿度增大,反过来促进病虫害的增长,恶性循环。基于此,人们迫切希望施药效果好、不用频繁施药、不会导致空气环境恶化的施药手段。而除农业大棚、温室、拱棚等保护地设施存在这一迫切的技术需求外,现代农业禽畜养殖厂由于禽畜被圈养的空间由于禽畜较多,空气流动性流动较差,常发生疫情。为避免疫情,养殖过程中常要对禽畜大量使用抗生素、消毒剂等产品,从而也造成养殖出的农产品存在某些元素严重超标的问题。因此,在禽畜养殖厂等农产品养殖场所也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有效地对禽畜养殖场所进行杀菌消毒,降低禽畜疫情危险,从而避免对禽畜大量使用抗生素、消毒剂等药物造成农产品某些元素超标的施药手段。面对我国上述急迫的需求,我国市场上常见的农用施药装置仍主要以七八十年代设计的常规背负式手动压力喷雾器为主型,施药效率低下,雾滴大,粒谱较宽,易损坏,跑、冒、漏、滴现象比较普遍,费药、费药液、易造成环境污染,需要人工操作,劳动量大、人力成本高、特殊条件下易造成农药施药人员的农药中毒。其它类型的,如机动喷雾器,施药效率较高,雾滴较背负式手动压力喷雾器要小,粒谱较宽,存在噪音大、自重大、作业环境差、需专业人士维修等缺点。而近几年发展的一些电动喷雾器,施药效率较高,劳动强度有所降低,使用比较方便,但存在雾滴粒谱较宽,电瓶容量有限,型号品牌太多,配件各异不通用,易损且费用较高等问题,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我国现有技术对农药的施药方法也存在误区,大多现有技术均都停留在向施药目标物上直接喷洒农药的方式,尤其是对于非挥发性药液和/或针对特定施药目标的情形,现有技术更是偏见的认为只有将药物直接喷洒到施药目标上(如农业保护设施里的农作物)才会获得不但节省农药还具有提高施药效果的效果。但被忽略的是,当农药被以液滴或药粉的形式直接喷洒到施药目标上时,不但粒径大且不均匀还存在农药不能到达的死角,因而施药目标的实际吸收效果并不好且容易造成农药的大量残留,现有技术的这种喷药方式不但容易造成农药的大量浪费且容易造成农药在施药目标上的残留以及过度施药对施药目标所在空间的污染。基于这一迫切需求,有人提出利用一多孔材料制成的可旋转的提液圈或具有毛细吸收能力的固定吸液芯不断的提取药液,再利用热空气加热提液圈或通过固定吸液芯毛细作用使药液从提液圈或固定吸液芯中不断逸出形成含有超微药物颗粒的气态流施加于施药目标。虽然这些技术相比前面提到的传统施药器械具有更好的技术效果,但经后来的使用我们发现仍存在一些弊端:由于将多孔材料制成的提液圈或毛细材料制成的吸液芯作为必要条件,当长期使用尤其是采用溶解性相对较差的农药物种时,未溶解的部分药物微小颗粒容易被多孔性材料或吸液芯的微小孔隙所阻挡留在材料中,长期使用不但会造成药物的浪费,还会导致施药效果的降低,这一弊端尤其是对于采用具有毛细吸收能力的固定吸液芯不断的提取药液、蒸发药液的施药方法及器械,问题更是显得尤为严重。由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看到,一种比现有技术更简单易用,雾滴小,粒谱集中,药液有效物质在目标物上的沉积量和在目标物上的覆盖密度和分布质量较理想的集广谱、省药、省人工、环保、节能、使用方便、容易清洗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低污染、低费用、可长期高效使用的新型施药方法及施药装置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能够使用周期更长、普适性更高、操作更方便经济而施药效果更好的新型施药方法及施药装置以解决当前施药器械所急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简单、易用,雾滴小,粒谱集中,药液有效物质在目标物上的沉积量和在目标物上的覆盖密度和分布质量较理想的集广谱、省药、省药液、省人工、环保、节能、使用方便、容易清洗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低污染、低费用、可长期高效使用的新型施药方法及施药装置。为此本申请创造性的提出,将在先申请中一直作为必要部件的提液装置去除,通过超声波振荡装置的设置及其他相关手段的改进与优化实现效果更好的含有超微药物颗粒气态流的制备。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下:1、一种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需要施的药物以可雾化的药液形式存在;通过超声波振荡原理使所述药液雾化;向所述雾化的药液提供动力气流,并利用该动力气流将所述雾化了的药液带走并施加于施药目标所在的环境内。2、如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在靠近药液液面的位置处设置一动力气流的进口;所述动力气流的输送动力来自位于药液雾化场所上游的送风机和/或药液雾化场所下游的引风机和/或射流器;优选的,至少在药液雾化场所的上游设置一送风机提供输送动力;优选的,当采用射流器时,射流器本身采用的高速压缩引气流为药气流或空气流;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动力气流的气流来源为空气流。3、如上述技术方案2-1任一项所述的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气流的温度范围选择在5~30℃之间;进一步优选的,当施药目标所在环境的温度低于0~10℃时,动力气流高于环境温度的差值在5~20℃范围内。4、如上述技术方案3所述的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气流提供给所述雾化的药液之前,可选择的经过一加热区域,该加热区域至少设置有需要散热的电器部件作为加热源;进一步优选的,电器部件至少包括有用于超声波振荡装置的稳压器;进一步优选的,还设有贮液箱搅拌装置的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的电子元件、电路板;进一步优选的,该加热区域还可控的设有脉冲加热或电阻加热或PTC陶瓷片做为主动电加热部件。5、如上述技术方案3或4所述的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含有超微药物颗粒气态流的流出路径上设置有加热手段,优选的为一个或多个能够发热的光源,该发热光源靠近气态流的输出口处。6、如上述技术方案3或4任一项所述的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射流器提供输送动力时,调节输入射流器的高速压缩引气流的温度调节气态流的输出温度。7、如上述技术方案1-6任一项所述的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振荡工作频率被配置为在大于1.7MHz的频率下工作,优选其工作频率为2.0~5MHz。8、一种施药装置,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结构:雾化发生装置,其包括一可容纳药液并为其提供雾化发生空间及所生成气态流输送通道的雾化室以及对所述药液实施雾化作用的超声波振荡装置,该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被布置为与所述药液流体接触,以对所述药液实施振荡作用使其雾化;气流输送组件,其包括动力气流气流输入组件和气流输出组件,其中动力气流输入组件在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不断的将所述药液雾化的同时,向所述雾化室不断的供应动力气流,所述气流输出组件,将所述动力气流与所述雾化药液形成的含有超微药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需要施的药物以可雾化的药液形式存在;通过超声波振荡原理使所述药液雾化;向所述雾化的药液提供动力气流,并利用该动力气流将所述雾化了的药液带走并施加于施药目标所在的环境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需要施的药物以可雾化的药液形式存在;通过超声波振荡原理使所述药液雾化;向所述可雾化的药液提供动力气流,并利用该动力气流将雾化的药液带走并施加于施药目标所在的环境内;所述动力气流的输送动力来自位于药液雾化场所上游的送风机和/或药液雾化场所下游的引风机和/或射流器;至少在靠近药液液面的位置处设置一动力气流的进口;在所述药液雾化场所的上游设置一送风机提供输送动力;当采用射流器时,射流器本身采用的高速压缩引气流为药气流或空气流;所述动力气流的气流来源为空气流;所述动力气流的温度范围选择在5~30℃之间;当施药目标所在环境的温度低于10℃时,动力气流高于环境温度的差值在5~20℃范围内;所述动力气流提供给所述雾化的药液之前,可选择的经过一加热区域,该加热区域至少设置有需要散热的电器部件作为加热源;所述电器部件至少包括有用于超声波振荡装置的稳压器,还包括贮液箱搅拌装置的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的电子元件、电路板;该加热区域还可控的设有脉冲加热或电阻加热或PTC陶瓷片做为主动电加热部件。2.如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含有超微药物颗粒气态流的流出路径上设置有加热手段。3.如上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手段为一个或多个能够发热的光源,该发热光源靠近气态流的输出口处。4.如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射流器提供输送动力时,调节输入射流器的高速压缩引气流的温度调节气态流的输出温度。5.如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振荡工作频率被配置为在大于等于1.7MHz的频率下工作。6.如上述权利要求5所述的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振荡工作频率为2.0~5MHz。7.一种施药装置,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结构:雾化发生装置,其包括一可容纳药液并为其提供雾化发生空间及所生成气态流输送通道的雾化室以及对所述药液实施雾化作用的超声波振荡装置,该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被布置为与所述药液流体接触,以对所述药液实施振荡作用使其雾化;气流输送组件,其包括动力气流输入组件和气流输出组件,其中动力气流输入组件在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不断的将所述药液雾化的同时,向所述雾化室不断的供应动力气流,所述气流输出组件,将所述动力气流与雾化药液形成的含有超微药物颗粒的气态流带走并施加于施药目标所在的环境内;在位于雾化室顶部的气态流输出口处设置所述气流输出组件,将雾化室生成的含有药物颗粒的气态流送出施药装置外;在风箱的底部设有一支撑在施药装置下部的底座,其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动力气流的入口,其内部形成有底部风道,且在该风道中设置有工作时有废热产生且需要散热的电器部件,该风道被可控的与所述风箱流体连通。8.如上述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发生装置的雾化室被设置在施药装置的中间位置,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设置在雾化室的底部;在所述雾化室与风箱相对的另一侧,所述雾化发生装置还设置一贮液箱,该贮液箱通过设置在与其邻接的雾化室右壁上的待雾化药液的供入口对所述雾化室供液;所述动力气流输入组件包括一设置在雾化室左侧的风箱,风箱上设有动力气流的进风格栅,风箱内设有送风机,风箱所提供的动力气流通过与其邻接的雾化室左壁上的动力气流输入口输入雾化室内。9.如上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气流输入口略高于雾化药液的供入口,所述气态流输出口大致形成在导流罩顶部的中间位置,且气态流的输出口的轴线与动力气流输入口的轴线之间的角度在90度~130度之间。10.如上述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部件包括有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稳压器,电器部件还包括贮液箱所设搅拌装置的驱动电机及施药装置控制系统所需的电控元件及电路板。11.如上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室为上下两部分构成的分体结构,其中下部分为上开口的供液底盒,上部分为上下均开口的导流罩,两者可拆卸的上下结合在一起;供液底盒不但形成在导流罩的下部,还延伸在所述贮液箱的底部。12.如上述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流罩为左右分体结构,由左、右壳体构成,所述导流罩的下端形成收紧口插进供液底盒内部使其外壁与供液底盒内壁紧贴在一起。13.如上述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底盒为一梯形结构,与导流罩配合的部分位于梯形结构的下部,下部的内壁面形成一凹腔,用来作为设置超声波振荡装置及容纳雾化所需药液的室,而其上部由下部向上延伸到较高位置与贮液箱的底部配合,一方面用于支撑贮液箱及提供贮液箱部件所需的安装空间,一方面利用其内壁面形成与下部凹腔连通的供液流道以将贮液箱中提供的药液供给雾化室,所述供液流道为内壁光滑的流道。14.如上述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底盒为单独部件或由所述底座上底面形成。15.如上述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底盒为一单独构件,支撑在其下面的所述底座上顶面形成与供液底盒下底面对应的结构形状,两者结构吻合的贴合在一起。16.如上述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为双层结构,其由左右两半壳体可拆卸的装配在一起,且其内壳体的前后壁设计为弧形内壁并使得导流罩的内壁向位于顶部的气态流输出口收敛。17.如上述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流罩的内壳体上还形成有与雾化室内部连通的导流孔。18.如上述权利要求12或16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从下向上分为三段:封液段、雾道段、出雾段,雾化室的药液供液口设置在封液段,动力气流的进气口设置在封液段与雾道段之间,气态流输出口设置在出雾段的端口。19.如上述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导流罩内壁的雾道段形成有消沫肋,消沫肋沿所述导流罩内壁纵向设置,消沫肋的肋顶为尖顶,所述消沫肋形成在所述导流罩的左和/或右内壁上。20.如上述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雾化室左壁的动力气流输入口的气流流出方向,设置有导流梳,导流梳的末端还形成一连接在各个导流梳末端的阻液堤,导流梳的末端或阻液堤的末端形成有多个向下的突尖部。21.如上述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梳由水平导流梳部分和竖向导流梳部分构成,其中水平导流梳部分从导流罩的动力气流输入口的上方向雾化室内水平伸展20~35mm长度,再向供液底盒下方弯折延伸形成竖向导流梳部分。22.如上述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室的内壁前设置有可拆卸的阻沫网。23.如上述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沫网上形成有1~3×1~3mm²规格的小网格。24.如上述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沫网形成在雾化室的前和/或后内壁上。25.如上述权利要求12或22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阻沫网形成在雾化室导流罩左右壳体接缝位置的前内壁上。26.如上述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为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其包括一个或多个超声波振荡单元,振荡单元被设置在一密封壳体内,每一超声波振荡单元设有一个或多个振荡元件,振荡元件的陶瓷换能片露出密封壳体与待雾化的药液接触以实施超声波振荡作用。27.如上述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的总量控制为3-10个。28.如上述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还设有液位控制件和稳压装置,其中所述液位控制件设置在密封壳体上,稳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底部风道中。29.如上述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药装置由一个或多个所述的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单独或组合设置。30.如上述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被可拆卸的设置在供液底盒的外部的底部,其振荡元件通过供液底盒底壁上的开孔与所述供液底盒中的药液处于流体接触关系施加超声波振荡作用。31.如上述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供液底盒的底壁上还形成一定高度的隔断,隔断上开有液流孔。32.如上述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背部位于底座内的底部风道中或能够与底部风道流体接触。33.如上述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被可拆卸的设置在供液底盒的内部的底部,所述供液底盒中沿液位高度方向上设置有导杆,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密封壳体可滑动地安装在该导杆上。34.如上述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密封壳体设置有增大或减小浮力措施。35.如上述权利要求26或29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振荡工作频率被配置为在大于1.7MHz的频率工作。36.如上述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振荡工作频率为2.0~5MHz。37.如上述权利要求13或15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药装置设置一控液稳效装置,用于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配合工作,该控液稳效装置其包括一罩体,该罩体由顶壁和外周壁围成一向下开放的腔体,用于罩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方;所述罩体的顶壁形成有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振荡元件数量及位置对应的开孔,每一开孔的下方由所述顶壁的内壁面向下延伸形成一两端开口的直通式筒体,该筒体用于罩在与其对应的振荡元件的外周,由其两端开放的内腔构成其相应振荡元件的稳效腔;所述筒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罩体外周壁的内壁面之间的腔体构成控液腔,所述控液腔为上端封闭的腔体,其顶面由所述罩体顶壁的非开孔区域构成;所述罩体外周壁的下端面与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控液腔的控液缝隙;筒体的下端面与所述振荡元件的外延面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缝隙用作所述稳效腔的供液缝隙;所述稳效腔供液缝隙的最高位置低于或等于所述控液腔控液缝隙开口的最高位置。38.如上述权利要求7或26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超声波振荡装置上设置的液位控制件,控液稳效装置还形成一液位腔,正常工作时其上部与外界空气相通,其底部与稳效腔、控液腔周围的药液连通。39.如上述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液位控制件在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中间位置时,所述液位腔的构成方式为:在所述控液稳效装置的罩体顶壁与液位控制件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一稳效腔结构的直通式筒体,利用其内腔形成液位控制件的全筒式液位腔;构成液位腔的直通式筒体与液位控制件的外沿面之间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进液缝隙。40.如上述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液位控制件在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的周围位置时,所述液位腔的构成方式为:使罩体的外周壁在与液位控制件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一向控液腔凹进的半筒状凹部,利用该凹部的侧壁面与供液底盒的内壁面形成一可供超声波振荡装置液位控制件检测的半筒式液位腔,该种液位腔又可根据其腔体的顶部是否被罩体的顶壁封闭分为半筒顶部开放式液位腔和半筒顶部封闭式液位腔。41.如上述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液稳效装置或支撑在超声波振荡装置上或吊装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方与其形成配合体。42.如上述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液稳效装置与超声波振荡装置通过位于控液稳效装置上的连接机构实现二者的相互配合连接成为一个装配体。43.如上述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为一卡爪结构,超声波振荡装置在其外周形成一向上的突沿与卡爪配合,使控液稳效装置被固定支撑并罩合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44.如上述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控液稳效装置可拆卸的固定在导流罩上,通过导流罩与控液稳效装置的设置位置配合使控液稳效装置以所需的控液缝隙、供液缝隙、进液缝隙吊装在超声波振荡装置的上端面上。45.如上述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控液稳效装置与导流罩及阻沫网复合组成装配体与集成式超声波振荡装置配套使用。46.如上述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液缝隙、供液缝隙的构成方式为在沿向下开放的罩体外周壁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控液缝隙,在稳效腔的直通筒体末端的一面或几面或每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豁口缝隙作为稳效腔缝隙。47.如上述权利要求46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控液缝隙为可控或可调的:在允许范围内,通过调整控液稳效装置的吊挂高度或在超声波振荡装置上的支撑高度可实现对控液缝隙的宽度或大小的调节和设置。48.如上述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底盒的药液的最佳液位其根据药液从贮液箱设置的顶杆式定位供液组件的流出位置设定,停机液位靠超声波振荡装置的液位控制件检测并实施停机保护,所述供液底盒的供液口的最低位置与供液底盒的最低位置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或稍高于供液底盒的最低位置,所述供液底盒的供液口的最高位置低于控液稳效装置的控液缝隙的最低位置处。49.如上述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液箱与供液底盒之间形成有连通两者的流道,所述药液先注入贮液箱再由该流道供入供液底盒内。50.如上述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药装置还设有一多功能水箱,该多功能水箱与贮液箱之间也形成一流道。51.如上述权利要求50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液箱与供液底盒之间的流道与多功能水箱与贮液箱之间的流道一体形成在供液底盒的内壁上,且沿着多功能水箱、贮液箱、供液底盒,高度依次降低,一方面可利用其为所述贮液箱提供热水以提高由贮液箱进入供液底盒的药液液温,另一方面可利用其内的水实现施药装置前和/或后的药道清洗功能。52.如上述权利要求51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底盒为阶梯状,其较低部分形成容纳药液的凹槽并设置所述超声波振荡装置,从该较低部分所述供液底盒的底壁向上延伸于贮液箱、多功能水箱的底部,使得所述贮液箱、多功能水箱设于供液底盒的较高位置处。53.如上述权利要求52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底盒的底壁形成可流体连通贮液箱、多功能水箱的流道。54.如上述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液箱上设有正反量度刻度,以方便使用。55.如上述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底盒上设置一可拆卸地复件,该复件拷贝供液底盒的内部形状,覆在供液底盒的内壁上。56.如上述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液箱包括一可贮液的容器、容器设有一较小的第一开口和较大的第二开口,其中较小的第一开口用于与所述供液底盒上的药液流道连通,较大的第二开口可拆卸的密封有一大盖。57.如上述权利要求56所述的施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大盖与第二开口为螺纹配合,在第二开口形成有圆筒形外螺纹壁,相应的大盖形成有内螺纹壁使其如一个螺母拧紧在第二开口圆筒形的螺纹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田来张立祯吕荣波顿宝红马国江陈永红
申请(专利权)人:陈田来陈永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